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残酷无比的刑罚,和鲜血淋漓的受刑场面的描写,把隐藏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看客心理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展示;这其中有看客麻木而"兽性"的欣赏,有统治者自行取乐、渲泄淫威的病态表现,有对被征服者肆意的羞辱,刽子手扭曲的心理展现,使这一民族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莫言通过对酷刑实施过程中看客病态表现的解剖,将扭曲的心灵与民族历史相连结,揭示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图景,也表现了作者蕴藏于内心的"人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亮程作为乡村写作的执着守候者,以《虚土》的原初乡村知识与《凿空》的民族地方知识构成的边地知识、经验交汇成了"另类"、"异质"色彩的边地乡村。这些乡村知识带给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在加剧着缓慢、落后新疆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作,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展现了一幅奇趣盎然、野气扑鼻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图景,塑造了一群兼具粗犷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的"乡下人",描述了发生在他们中的纯美故事。小说在展示特殊的风土人情的同时,还有普遍性的人对命运的挣扎和独特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分析"个人"与"民族国家"问题进行了概念同一的关联,忽视了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丰富微妙的曲折表现。文章在对五四时期对于民族国家构想的现代性的分析中,梳理了"个人"面对道路选择时独立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助于厘清五四时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6.
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追求目标,但各层面的人们对改革及现代化图景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打开门户,看到的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西方社会,却没有看到他们走过的艰难甚至残酷的种种过程。在《关于我国现代化问题的一点思考》(见《杭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我们从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与民族社会,现代化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等方面,曾论及这一过程。本文谨从现代化与个人这一层次,就面向现代化的每一个个人所应具有的现代素质及其社会作用等问题,再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本中所形成的"怀旧之美"或"怀旧"风格,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某些"集体无意识"。文艺作品中的"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追忆并美化童年、思乡、"往日"三个原型母题。"怀旧"事件的核心不是物理和历史上的"事实",而是主体在记忆中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意象或图景。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被普遍当作一种记忆的媒介,它既是个体记忆的媒介,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愁、饥饿和劳动营这三重个人记忆,指出小说将个体记忆纳入民族文化记忆的框架之中,对构建集体记忆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9.
贺享雍长篇系列小说《乡村志》的第五部《是是非非》通过对当下中国乡村利益博弈的精巧设计,生动刻画了贺家湾村干部、村民、乡干部以及商人等主体之间复杂的政治伦理关系,艺术地呈现出一幅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下乡村政治生态图景。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试图还原小说中主要政治伦理关系的实质,涉及城与乡、乡与村的关系问题,正当性的限度问题,乡村治理者的德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力作,<亮剑>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图景:酒神精神铸炼的强力快感、集体主义演绎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言说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为崇高的"理想快感"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朱前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2):F0002-F0002
朱前星,男,瑶族,湖南汝城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执业律师,玉林师范学院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曾就读于宜章师范学校、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任教于湖南汝城县乡村中小学、湖南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主讲《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法学概论》等课程,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从事政党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法律政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纳入了教学内容,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文中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该文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笑"字入手,去分析不同人物的"笑"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赋予人物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4.
大型历史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之让人摸不着头脑,与其个人化叙述有关,而这种叙述呈现的其实是新的现实下关于中国的新的想象(或曰“新中国”的想象),这种想象必须在历史、个体和民族国家民族之间展开,《我的团长,我的团长》显然提供了这样一种丰富的想象图景。  相似文献   

15.
小说《春月》展现了两大家族五代人的生活画卷。作品中主要有三类人物形象:顺从者、叛逆者与革命者。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始终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与现代人的困境。民族、家族、革命与个人的关系,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细致刻画,寄予了对中国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森子似乎一直都在至少是两线作战 :前者 (如《卡夫卡日记》类的作品 )似乎是战斗在革命的前线 ,甚至构成他的标志性面具 ,而后者才是“合乎于心灵和性情”的个人写作 ,他不张扬 ,不轻谩 ,很好地隐敝在喧嚣的“当代”的面具后面 ,是心灵与语言搏斗、个人经验与当代特征相互契入的“深度描写”。森子的《乡村纪事》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至少一种可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体形式写成的关于中国家族制度研究的社会人类学著作,该书的末尾对乡村家族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物理学图景式的描绘。通过对其描绘的物理学图景进一步展开探讨,并以人际关系和命运为重点揭示社会体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一部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先秦典籍,而如何理解却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楚辞·天问》中的"稷维元子,帝何竺之"句,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特别是从我国先秦时期曾经作为"荆楚"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苗瑶语出发,认为现代黔东南苗语中汉语词义为"远"或者"疏远" 的[to11]可与"帝何竺之"中的"竺"相对应,亦可从先秦曾与楚民族有广泛联系的壮侗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吴、闽方言等对《楚辞》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摇篮曲》是印第安著名作家西尔科的重要作品。文章借助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白人殖民者带给主人公阿亚一家人土地沦丧,生活窘困,语言驯服等一系列民族创伤。在其夫弥留之际,阿亚重温民族记忆,回归民族自然传统,重获生活自信,走上民族觉醒之路。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下,印第安本民族唯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实现印第安民族意识的苏醒。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罂粟之家》具有丰富的话语蕴藉,作品内部包含多种意象的交叠,使得作品产生多重复杂的意义.小说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故乡"枫杨树"的历史和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发展,更是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揭示地主与农民、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及其命运,作家将时代的变化暗含在农村颓败的图景中,以人物形象为切入口,以此表达对时代问题的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