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庆邦秉承"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悲哀"的叙述情感,以其小说叙事书写了乡土居民们物质匮乏中的生存挣扎、生存挣扎中的人性扭曲、人性扭曲中的存在焦虑等现实性苦难,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审视和精神透视,表达了一个作家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自觉的人文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在勘探人性丑与消解神话方面堪称女性文学的范本。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们的解读,带给当今女性文学中的“个人化”写作和“另类”写作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芝加哥兴起了三次文学浪潮。第一次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主要表现了金钱主题,呈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形象;第二次发生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揭露城市丑恶为主题,芝加哥的文学正走向成熟;第三次发生在三四十年代,芝城书写由城市商业中心转向边缘,由商业巨人转向社会的边缘人,作家对城市的态度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缺陷导致了传统文学中人性的缺失,在作家笔下性成了被压抑的对象,人成了道德化、畸形化了的人,人性在文本中得到扭曲。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渐趋渗透,许多文化先驱接受了这一理论,并指导他们的文本创作,打破了传统文本创作的禁区,以一种更理性、更接近人自身的方式书写人性,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性意识,从而使文学中对人性的探讨更趋于完善与全面。  相似文献   

5.
<正> 在20世纪行将告别的时候,中国诗歌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景观。在文学的大文化空间中,诗人和诗歌都面临着诸多非文学因素的挑战,同时承受着艺术的寂寞和人生的孤独,诗歌也当然地被推向了更为个人化的书写和阅读的极致。但是,诗歌本身并未因此而萎顿,它像奔突运行的地火掠过灵魂的层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评价鲁迅是一个原则问题 ,大非问题。本文针对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存在的几个原则问题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从《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中总结出应该得到的三点反思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女性文学逐步发展起来了。以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小说,采用迥异于男性写作的新女性话语,对传统的男性写作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其实"个人化写作"的小说,说到底就是用女性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女性自己价值需求的文学。从现代价值观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个人化写作"小说,在写人的本性、欲望的时候,不能丧失其蕴含的社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文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一、人性与阶级性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关于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问题,历来谈得较多的是文学的阶级性,人性往往成为禁区,似乎一谈人性,便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作品里的人物稍有一些人情味,就被批评为丧失阶级立场,没有阶级观点,仿佛人生下来只能有阶级,不可能有人性。其实,人的阶级性和人性都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亚宗教性质承担了人的终极关怀使命。而自90年代以来,即使文学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景观,宗教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并未因此而紧密起来,中国文学仍在无神语境下进行着形态各异的表述。“人道主义”这个关乎现代人的思想动向和生存境况的终极关怀话题被反复提起,却未能得到浓墨重彩的渲染,这是中国当代文化建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欠缺。关乎人性关怀的宗教神性表述出现了,用宗教言说的方式在无神的语境中书写神性,并企图救赎绝境中的人性,这种企图是否虚妄呢?  相似文献   

12.
田致梅 《科技信息》2012,(30):200-200
华裔文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作品的分析,探索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及其原因。揭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不仅仅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独有的华裔美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极具个性魅力的女作家。她凭着高超的文学天赋、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怀着深切的悲悯情怀,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对旧中国北方底层社会女性生活的悲剧性审视和对人性、对灵魂的深层扣问,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和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丈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因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从欣赏角度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文学欣赏。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性的表现。人性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性又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则处于最高层次。人性中有"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带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是和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联系的。要真实地、准确地表现人性,必须深入生活,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特点,塑造出栩栩如生、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二十世纪学界对空间的关注,人们将目光从以往对时间和历史的关注转移到了空间上来,完成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化,是为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拓宽了文学研究的疆界。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审视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出现的主要空间如厨房、画室及教堂,发现它们不单纯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物理空间的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有关权力、身份等社会属性。这种解读契合了二十世纪文化研究对人的身份、知识、权力的关注,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文学以其对现实人生的执著关怀,再现了大变革背景下中国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社会的个人化所伴随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重新确立带来的个体精神困扰、惶惑与焦灼,使改革文学中凸显的变革时代城市特有的喧嚣与嘈杂,具有比表层的社会意义复杂得多的历史和心理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百年文学的图景中,抽选五位中国乡土经验的杰出书写者,做一次巡礼式的窥探,重现作家创作方式与其文学理想、审美情趣、经验认知、人性视镜的复杂关系,逼显中国乡土叙事的症候,标示穿透经验抵达人心的难度。一个顶尖的作家,应该穿越政治,文化、道德,身体的有限视域,全面地挖掘人性视境的丰富岩矿,用语言提纯一个时代穿透其心脏时全部的欢愉与痛楚,进而用自己的创作为一个时代作出心灵的证词。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学”是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它没有终点。它的使用造成了相关称谓的混乱。洪子诚提出的文学“一体化”的论断,对新中国文学的命名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科建构均有启示意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部书写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带来文学史的人为的断裂。分析当代文学史书写背后所存在的症结,有助于排除这些困扰,从而建立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