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胰岛素抵抗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已成为诊断糖尿病的最佳指标.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技术(NMR)可以非侵入性地测定细胞内代谢物浓度,为了解细胞内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总结了利用NMR技术所带来的关于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机理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鉴定胰岛素抵抗基因将有助于阐明其发病,并能更好地制定治疗策略.文章总结了胰岛素抵抗基因治疗的现状,目前研究重点应为胰岛素受体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环节,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研究发现,信号蛋白异常和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探讨其相关关系为治疗糖尿病、防治或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由于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所引发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临床异常如糖耐量低减(impaired duoose tolerance,IGT)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凝血症等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岛素抵抗(IR)的核心问题及严重的后果是导致致命的心血管并发症。人们对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的发生、发展机理的进一步了解及深刻揭示,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治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胰岛素抵抗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疾病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海马神经受损是AD早期病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马神经对葡萄糖的需求和胰岛素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发生一些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疾病.研究系统性的胰岛素抵抗(IR)、脑特异性的胰岛素受体和AD之间的联系是当前的热点.文章综述了AD与IR联系的分子机制及几类治疗AD的代表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用地塞米松和胰岛素长期作用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微量化GOD=POD法检测培养基中残存的葡萄糖,并检测细胞中葡萄糖转运子G1ut4基因和蛋白及胰岛素信号传递元件IRS—1的基因变化.探讨了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理.结果发现:①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罗格列酮改善抵抗后,葡萄糖的摄取较抵抗组增加.②抵抗时,葡萄糖转运子G1ut4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改善后基因表达上调显著,蛋白水平升高,介于正常对照组与抵抗组之间.②IRS-1在抵抗时下调,用罗格列酮改善后,IRS—1的基因水平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在卵巢自身胰岛素抵抗情况下,颗粒细胞增殖能力、雌激素合成能力的改变。方法是以猪卵巢颗粒细胞作为体外研究对象,利用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amanni,WT)人工诱导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结果显示:①处理组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组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756.25±158.81cpm/2×104cellsvs1144.75±81.09cpm/2×104cells,p<0.05);②处理组细胞中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1(MAPK1)和MAPK2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该蛋白磷酸化p-MAPK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③处理组卵巢细胞MAP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相对灰度)升高;④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雌激素以及芳香化酶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为卵巢颗粒细胞的自身胰岛素抵抗,明显提高其分裂增殖能力和雌激素合成效能,该机制可能是PCOS卵巢在超排过程中易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易感人群大多存在营养代谢模式异常,而这种营养代谢异常可能在胎儿期便已形成.生命早期营养的远期效应是营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出发对近年来关于母体高脂暴露编程子代胰岛素抵抗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Adipokines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Adipokines与肥胖者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炎症与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内质网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综述了Adipokines在肥胖症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了肥胖,adipokines,炎症,胰岛素抵抗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探讨甘丙肽拮抗剂(Galantide)M35对运动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安静组、糖尿病运动组、糖尿病安静M35组、糖尿病运动M35组。用药组腹腔注射甘丙肽拮抗剂M35,对照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用正糖钳方法、血浆胰岛素浓度和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含量来了解胰岛素抵抗水平。糖尿病M35组实验前血浆胰岛素浓度和实验后相比,呈非常显著性降低;糖尿病安静M35组骨骼肌葡萄糖输注速率、GLUT4蛋白含量比糖尿病运动M35组均降低。甘丙肽拮抗剂降低了糖尿病运动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其机理可能是抑制GLUT4的活性或降低GLUT4的转位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卵巢颗粒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糖代谢的关键分子——PI-3K的特异性阻断剂沃漫青霉素作用于猪卵巢颗粒细胞,人工诱导胰岛素抵抗(IR)的细胞模型;同时应用小檗碱作用在细胞模型上,作用48h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猪全基因组单通道芯片对样本基因进行筛查,得出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小檗碱作用模型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42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功能有:物质代谢、炎症与免疫反应、信号转导等。由此可得出结论:小檗碱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基因水平上对胰岛素抵抗卵巢颗粒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体外的卵巢胰岛素抵抗模型。从卵巢内分子水平探讨胰岛素信号传导和促性腺激素信号传导的相互关系,揭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生殖功能障碍的关系;通过药物筛选得出两味中药增敏剂,与西药增敏剂进行了对照研究,探讨了其对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80mg/d组(A组)、氨氯地平5mg/d+吡格列酮15mg/d组(B组)及氨氯地平5mg/d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餐后2 h血糖(P2hBG)、餐后2 h胰岛素(P2hINS)及24 h动态血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标(HOMA-IR).结果:用药后12周A组与B组FINS,P2hBG,P2hINS显著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标(HOMA-IS)升高,HOMA-IR降低(P<0.05).治疗后A组与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FINS,P2hBG,P2hINS,HOMA-IS及HOMA-IR无明显改善.3组治疗后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哈萨克族与汉族男性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与血压的关系的对比,探讨可能存在的民族差异。抽取哈、汉民族男性共120人,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分析各民族之间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比较发现:哈、汉民族男性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腰臀比、三酰甘油、瘦素等因素均与血压正相关,未见种族差异;而哈族男性尿酸、总胆固醇与血压正相关,汉族男性尿酸、总胆固醇与血压不相关,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6.
Rheb是Ras超家族中GTP结合蛋白,具有调节多种生理学功能的作用。为进一步弄清楚Rheb在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在胰岛素抵抗改善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先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为模型,再通过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的方法,研究并检测前后两阶段小鼠组织的Rheb、mTOR和PGC-1α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小鼠诱导胰岛素抵抗发生阶段Rheb和mTOR的表达是同步升高的,PGC-1α表达是降低的;然后经有氧运动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的阶段时Rheb与mTOR是同步降低的,而PGC-1α表达是升高的。可见Rheb是通过mTOR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表达下降后也可有效调控机体代谢状况,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Obese syndromes of genetic origin or experimentally induced are characterized by resistance to insulin both in vivo (association of hyperglycaemia and hyperinsulinaemia) and in vitro. Thus, skeletal muscle of obese mic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organ for the action of insulin, displays a reduced response to insulin. This hormonal resistance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moderat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nsulin receptors found in obese animals. In fact,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 biochemical event occurring very early after binding of insulin to its receptor,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in insulin action, is defective in obesity. One of the earliest post-binding events so far recognized, and 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a key role in cellular signalling by the insulin receptor, is the insulin-stimulated phosphorylation of its receptor. In an effort to localize the defect responsible for the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we have studied the insulin receptor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and we show here that insulin receptors from skeletal muscles of insulin-resistant obese mice have an altered kinase activity for phosphorylation of both the receptor itself and of exogeneous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