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比较夏直播花生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在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果方面的差异,连续三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麦后直播、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每年选用四个疏枝大果中熟品种和四种不同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连续3年均表现出共同趋势,即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株高变矮0.13-3.57cm,第一对侧枝长度缩短0.07-3.45cm,单株总分枝数增加0.20-1.65条、结果枝数增加0.03-1.66条,有效枝长和结果范围内节数也有所增加;果重略增,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7%-34.53%和5.99%-37.87%,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13%-11.53%.  相似文献   

2.
在灌溉和旱作两种水分条件下,选择10个燕麦品种,测定其在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以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进而对其抗旱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灌溉处理下燕麦鲜、干草产量分别较干旱处理增加了13.3%、13.43%;坝燕4号品种干重和鲜重均高于其他品种(P0.05);在干旱条件下,坝燕4号籽粒产量最高,白燕7号、内燕5号次之,且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在灌溉条件下,白燕7号品种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从籽粒产量角度考虑,蒙燕1号、内燕5号、坝燕4号和白燕7号品种的抗旱性指数均达到"极强"水平;从生物产量角度分析,保罗和燕科1号抗旱性指数达到"极强"水平;坝燕4号、蒙燕1号等品种达到"强"水平.因此,综合产量及抗旱性指数评价结果,蒙燕1号、白燕7号和坝燕4号等3个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丰产性,适合作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饲用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硫水平和3个灌水水平,选用兰考矮早8号和豫麦49-19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中,以6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幅度可达19.7%.各灌水处理间,两小麦品种产量均以W2处理产量最高;分析水硫互作效应,2小麦品种产量均表现W1S60组合产量最高;两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在不同供硫处理和灌水处理下均表现为S60和W0最高.以上结果表明,硫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逆境胁迫,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和适应性,选择安隆4号、鲁单981、中科11号和蠡玉16号为试材,以郑单958为对照,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太和、颍上、宿州和蒙城等4个地区进行了种植试验,比较其增产潜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试点玉米平均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太和试点,宿州试点,颍上试点,蒙城试点。同一品种在4个试点间的稳产性由好至差的顺序为郑单958,蠡玉16号,中科11号,安隆4号,鲁单981。同一试点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太和、颍上、宿州和蒙城试点分别以安隆4号、蠡玉16号、鲁单981和安隆4号产量最高。品种特性和4个试点光照、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选用合理玉米品种以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可实现安徽省夏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沈农265号和铁粳4号,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物质生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氮水平下,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号显示出本身的优势,经济产量高于弯穗型品种铁粳4号,而低氮条件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不同苦荞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及其对低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20个苦荞品种为材料,以不施氮为处理,研究苦荞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对低氮的响应。结果发现:对照条件下,20个供试苦荞品种的单株产量在2.35~5.53 g间,产量在0.97~1.85 t/hm~2间,蛋白以谷蛋白(29.65%~40.32%)与清蛋白(17.21%~44.70%)含量较高,醇溶蛋白(8.63%~13.79%)次之,球蛋白含量(2.03%~4.16%)最低,总黄酮含量在0.95%~1.52%间;不施氮处理下,苦荞株高降低、分枝数减少、干物质量下降,其中,16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14个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0个苦荞品种谷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下降,而清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对低氮的响应并不一致;14个品种的总黄酮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结论:不施氮处理鉴定获得4个耐低氮的高产优质品种,分别为川荞5号、六苦2号、六苦3号和黔苦5号,其单株产量大于3.0 g,产量高于1.2 t/hm~2,可直接用于种植推广或作为苦荞耐低氮种质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冀东地区三年的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探讨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的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器官平衡和产量构成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原产地不同的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生育期比(R/V)、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等都呈现规律性变化。夏大豆籽粒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呈正相关。从回归方程算出冀东地区夏播大豆品种要获得150~200kg/mu的籽粒产量,对主要农艺性状的要求是:株高65cm以上,主茎16节左右,分枝数1~1.28个。在2.5~3万株/mu的密度条件下,单株荚数25个左右。单株粒数45个左右,百粒重15g以上,单株粒重在7~9.5g左右。生物学产量应达到450~600kg/mu,经济系数达到0.35,全生育期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冀东地区夏大豆较佳的生育期结构是:出苗至开花期(V_~R_1)30~35d左右,开花至成熟期(R_1~R_8)60d左右,全生育期90~95d左右,生育期比(R/V)值在1.8~2.1左右。吉林、辽宁、北京及石家庄的大豆品种可作冀东地区夏播大豆的重要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山东省发展麦后夏直播花生生产解决粮油生产与粮食用地矛盾的问题,将花生种植实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保证食用粮油的安全问题,本文从山东省花生的种植情况入手,简述花生的种植方式和花生产量,将麦后夏直播花生主要的分布区域和种植生产状况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探讨发展麦后夏直播花生生产发展潜力,并将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解决,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有效得到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卓  吴清毅 《遵义科技》2006,34(6):31-3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神露2号可改善辣椒生物学性状。在同一施肥水平下,单株挂数增加5.8个,单果重增加2.9g,产量增加343.4kg/667m^2,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3个陆地棉抗虫品种和3个常规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并对产量相关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在所考察的19个性状中,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单株果节数、蕾铃脱落率、籽指、衣指、黄度和反射率品种问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棉的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铃重、衣分、籽指和衣指显著高于常规棉品种,但转基因棉与常规棉品种间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是转基因棉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衣分和单株铃数则是常规棉品种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根据田间试验所测得的参数,建立了以小麦和花生产量以及亩总产值为目标函数的三个数学模型.模型经F 检验达1%的显著水准.通过电子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在本试验条件下,亩产小麦250kg,花生300kg,总产值600元以上的农艺综合措施的决策方案是:亩施有机肥3427—3550kg 和 P_2O_511.2—11.5kg 做小麦底肥,N15.1—15.5kg(小麦季占4/5花生追肥占1/J,小麦肥配为小麦底肥和小麦拨节期追肥各占1/2).小麦和葆生行距均为40cm,小麦亩播量10.3kg;花生亩密度8000穴,每穴2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麦引入粗细沙潮土区,实行小麦套作花生一年两熟,进行了套作栽培的最佳配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行距40厘米,亩播量10公斤,5月中旬套作花生,花生行距40厘米,亩密度8000穴(每穴两粒)的套种方式较为适宜。小麦亩产可达258.6公斤,花生亩产342.7公斤,亩总产值381.80元。  相似文献   

13.
根据烟台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实况,运用FAO等提供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地小麦、玉米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进而对两个作物合理组配的4种一年二作技术体系作出评价:(1)晚播“独秆”小麦—套种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最大,气候生产潜力也较高,目前宜作为高产攻关的二作技术体系;(2)中茬“中播”小麦—晚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稳产性好,宜作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二作技术体系;(3)晚播“独秆”小麦—平播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水热综合满足状况良好,适合在产量水平较低、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推广应用;(4)早茬“精播”小麦—早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低,稳产性差,应尽快用其它二作技术体系予以更替。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比较花生单作、玉米单作以及花生玉米间作三种栽培方式对花生与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玉米间作对花生和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对花生的产量有较大影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品种及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及显著程度,引入最优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结合一次马铃薯高产栽培试验,在SAS环境下,完成最优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设计,得到试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显著影响,品种栽培互作对马铃薯产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筛选出了适合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品种及栽培方式。该研究方法可以拓展应用于马铃薯以外的其它作物高产技术领域的试验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山西省祁县某村石灰性褐土上进行了8个小麦品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轮选987具有分蘖力强,生育期略长,株高稍矮,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等综合特点,经济产量超过511kg,是8个品种中经济效益最高的。其次是晋太19、晋太65、晋太69等晋太系列。穗大粒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这4个新品种可以作为该县今后小麦生产品种更换的后备品种。  相似文献   

17.
阎德爱 《广东科技》2014,(14):154-155
利用甘蔗宿根蔗前期生长缓慢的较大空间,以及前造甘蔗收获后留下的蔗叶,在蔗沟内套种香芋进行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香芋产量6010.5kg/hm2,产值达到12021元/hm2,套种香芋地块的甘蔗产量与不套种香芋的甘蔗产量基本持平,既不影响甘蔗产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设计育种的概念、意义、原理以及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适合黄淮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水平与构成因素、株叶型、抗逆性、适应性以及生态类型等性状的具体标准和设计思想.依据小麦品种设计原理,在小麦高产育种实践中,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性国审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品种设计在对我国超级小麦育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春小麦在冀东生育期短的特点,以冀张春三号小麦为试材,对影响产量的主要栽培措施(播期、播量、施肥期、施肥量及群体结构等)进行探讨。从而找出投入少,收效大的最佳栽培系列指标,实行规范化的种植,使春小麦生产达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