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玉华 《奇闻怪事》2007,(10):38-38
学习《鸿门宴》最后两段交待“宴后余事”时,原文有一句话:“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然后是沛公和张良、樊哙商量怎样逃脱事宜。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陈平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报告项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隋书·高颍传》云:“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云于颍处得之”,“高颍竟坐免,以公就第”,不久,高颍部属告发高颍,隋文帝曰:“去年杀虞庆则,今兹斩王世积,如更诛颍,天下其谓我何?”于是高颍被除名为民。据此,高颍坐免应与王世积被诛相隔不久,《隋书·高祖纪下》载高颍坐免在开皇十九年八月,而虞庆则却在十七年十二月壬子(初十)被杀,那么王世积究竟诛于  相似文献   

3.
《传》云,“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娶)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失待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泛泛然迅疾而不碍也。”《序》  相似文献   

4.
“高屋建瓴”一词,源出于《史记·高祖本纪》。为了便于说明它的含义,今摘录其前后文于下:“汉六年,……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  相似文献   

5.
一、“杀”的假借义“杀”的本义是杀戮。《说文·殳部》:“杀,戮也。”甲文字作■,象牵“讯”(俘虏)、“奚”(奴隶)以受戮,又示斧过后身首分离之状。“杀”又为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主典     
“主典”是泛称,系指唐代中央及地方内外官府中具体办事的官吏,是唐朝“四等官制”中的重要环节。 一、“四等官制”的提出及主典的含义 《唐律疏议》卷5《名例律》“诸同职犯公坐”条: 诸同职犯公坐者,长官为一等,通判官为一等,判官为一等,主典为一等,各以所由为首。〔疏〕议曰:同职者,谓连署之官。公坐,谓无私曲。假如大理寺断事有违,即大卿是长官,少卿及正是通判官,丞是判官,府、史是主典,是为四等。  相似文献   

7.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9.
论色彩描写     
当我们漫步文学作品的大千世界,常常会因优美的色彩描写而产生春花秋月之醉,发出拍案击掌之叹。请看: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杨枝上啭黄鹂(唐寅《杏林春燕》)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不难设想,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如果去掉了摹色词,那将是何等的索然无味!色彩描写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受到文学家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立文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泓之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大司马固谏”一句,向有二解:(一)以“固”为人名。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所根据为《国语·晋语四》:“公子(晋重耳)过宋,与司马公孙固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读者朱默辉来信问,什么叫东道国,现简复如下: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说秦退军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中,普遍存在着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能否正确地理解、运用它,是艺术创作能否成功和艺术评论能否准确的关键之一。 《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明末时期的金圣叹曾经极力赞扬过,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景阳岗打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作者)真是其才如海。”清末时期的夏曾佑,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小说原理》中说:“武松李逵之打虎,均不甚工。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固无足论;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一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类动物,腰长而  相似文献   

13.
“琅当”是个叠韵联绵词。它最早见于: 《汉书·西域传上》:“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以下七十余人。”又《王莽传下》: “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曰:“琅当,长锁也。” 所谓长锁,即今之铁锁链。若以此释验于传文中,则殊为不辞。清·王筠曾指出:“说长锁固不误,然铁锁琅当相连,似不可如此说之。琅当,叠韵,盖形容拘系牵曳之状。”然王氏释为形容词,亦与文意相龃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释为动词拘锁,最切。但此释并未引起后来注家的注意,而只沿袭铁锁链之说。  相似文献   

14.
《元曲选外编·调风月·第一折》:“将手帕撇漾在田地。”“撇漾”和“田地”两词不大好懂,但今河北方言中仍在使用。“撇漾”即今天的“抛扔”,“田地”并不是指“大地”,而是指的“地上”。今河北冀中一带还有叫“就地”或“当地”的,如“不用搬坐物,我坐当地(就地)行了”,即不用凳子一类东西,坐地下就可以了。《元曲选外编·五侯宴·第三折》: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17.
1.1“词头、词尾、前缀、后缀”这些术语都是从国外语言学中引进的,我国有部分语言学家把“词头和前缀”、“词尾和后缀”看成是一回事。请看: “什么是附加式构词法?词干(用“词”、“老化词”作主干的,叫“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律·杂论》)姚华说:“词庄而曲谐”(《菉猗室曲话》)等等,他们都从整体上概括地指出曲语与词语的不同,给后人不少启示。惜其语焉未详,缺乏系统地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19.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指风晓南越。”建元:武帝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年号的开始,建元六年当公元前135年。大行:《周礼·秋官》载有大行人,为接待宾客的朝官,汉初称典客,景帝中元元年改名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大鸿胪,为九卿之一。东越:我国古代东边少数民族与疆域的概称,地当今浙江省沿海大部。番阳:丁谦说“番阳,地理志作鄱阳,汉县名,属豫章,今为九江府”。案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地。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