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创新文化的价值、文化对科技的影响和制度创新三方面对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浙江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绩,把浙江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归纳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强市县为核心的地域创新体系和以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统筹协调推进体系等四大体系,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创新体系(NIS)涉及创新要素非常多,创新体系中的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各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上,现有理论架构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亟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物种进化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阐述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生存、演化和优化的三阶段创新发展机理,丰富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在该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演化能力和优化能力双层指标体系,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学弗里曼和纳尔逊分别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9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广泛采用,并逐渐丰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出现,使创新从微观走向宏观,促使了创新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新经济形态下出现的一些新角色以及形成的新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核心,在相关制度和化价值观念的协调和促进下,国家创新体系日渐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本从社会运行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以揭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使得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当前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仍局限于工业时代所形成的认知和体制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关注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仍以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态化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的视野审视国家创新体系,它大致可包括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和创新体系的系统生态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创新主体生态位的准确定位及拓展.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关键在于创新主体之间、创新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献资源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系全省最大的科技文献资源收集与服务机构,承担着为全浙江省科技创新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重任。近年来,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全院立足浙江、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科技文献服务全省科技创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绩效为宗旨,全面深入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特别在服务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逐渐探索和形成了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和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3):61-63
浙江省国境安全检验检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为"国境平台")始建于2006年,是浙江省科技系统为贯彻落实<2004~1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为总体要求而投入搭建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创新服务平台之一,也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总结其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手段的突出经验,提出应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产学研合作相对接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创新科技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山西省长治市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工作重点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存在问题,重点从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几方面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化工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分析辽宁化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问题,能够更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辽宁化工行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在过去超过15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它发生在一个不适合于对膨胀的经费进行明智而有效利用的体制环境之中。因此,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改革压力近年来正不断地扩大。本文探究了过去15年中关键的体制问题和政策问题以及在2014年出现的广泛的改革议程。通过考虑21世纪创新体系的典型特征,本文试图将中国科技改革置于一个比较的语境之中。本文提议,正如其他的国家,中国的改革方案面临着如下挑战:为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界定一个恰当的角色,发展机制来促进和利用职业专长,以及推进真正的国际化,以便于适应一个全球化的研究与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演化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创新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演化为国家行为时,创新越来需要一种体制的支撑。国家创体系就是支撑国家创新的体制,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进一步推进这种一体化的杠杆,在逻辑上,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它经历了技术主义的创新模式,市场驱动创的模式和技术驱动与市场拉动创新模式等发展阶段。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克服市场失灵,防范政府失灵和缓解系统失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浙江省101家中小企业为样本,从合法性理论视角考察了资源获取对生态创新与组织绩效的中介作用。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生态工艺和管理创新对资源获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资源获取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三,资源获取是生态工艺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部分中介,是生态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15.
创新系统研究源于各种创新失灵,注重制度对创新的影响,其概念最初应用于国家层面,后来拓展至区域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则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理论探究和分析区域创新系统,重视创新组织群落协同演化及其与创新环境协同演化的重要性。由于中国的产学协同创新已充分彰显"区域性"特征,应通过改进区域制度环境和提升产学合作网络构建能力,促进产学之间交互学习与知识动态流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水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产业和政府通过互动自反的逐级推进形成开放、协同创新效用;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TTO)通过改变信息传递结构、重复博弈和社会资本的粘合,降低交易成本以促进大学技术转移。基于刺激反馈和系统理论,三螺旋模式和TTO存在"三螺旋环境-TTO行为-绩效"互动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最终成为TTO构建的框架模型基础。基于理论框架,我国TTO的构建首先要着眼于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互动自反建设,其次是TTO内部有效的运营。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组织创新维度,实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模式创新维度,占据"结构洞"构筑知识资本化的立体格局;在文化创新维度,基于"文化人假设"构建文化共生系统。新型研发机构的"三维创新",能更好地跨域联结知识链、资本链和政策链,达到协同创新以跨越"死亡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2):62-64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引领和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为题,从世界处在新科技革命前夜、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面向未来前瞻部署、引领和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讲座述及许多科技新词,新词表达新概念,新概念昭示未来。本刊特刊出讲稿中涉及的部分新词及注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全国科技名词委白春礼主任在2019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常委会上指出,科技名词规范是一项协同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必须与科技领域协同发展,做科技创新的"同行者";另一方面,要与语言领域协同发展,做科学语言的"领跑者"。白春礼主任提出了协同发展的重要理念。做科技创新的"同行者",是因为科技强国建设需要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体系作支撑。科技信息的传输和共享、科技知识的协同和管理、科技成果的交流和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