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科研诚信是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科研诚信是高校治校治学的根本,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是科研诚信的有力保障。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建设中,教育制度是基础、规范制度是前提、监督制度是关键、查处制度是手段、奖励制度是动力。当前,亟需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制度,以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诚实守信也是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把它作为基准性规范提出。诚信的基本内涵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诚实守信既是个人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承载群体,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尤其是诚实守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难题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传统诚信观审视晋商诚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传统诚信观形成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晋商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守信。晋商的诚信是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目标下,对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继承和认可。  相似文献   

4.
肖玲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5):166-167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对于肩负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更应当成为诚实守信的模范。诚信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基石。应从更新教育模式、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营造诚信氛围、严明法纪等方面来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5.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人无信不立”,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校“两课”教学中诚信教育实践环节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不断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诚信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高校就业市场诚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诚信问题已开始入侵大学生就业市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讲诚信的基本素质,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即诚实守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大学生做人的核心和根本。本文从探讨诚信的内涵入手,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探讨了大学生诚实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重建大学生诚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诚实守信也是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把它作为基准性规范提出。诚信的基本内涵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诚实守信既是个人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承载群体,其道德品质的发展尤其是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0.
在充分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同时要不断深化"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诚信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1.
马廷文  张福胜 《科技资讯》2008,(33):220-220
在大中专学生德育工作中,突出做好诚信道德建设。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要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诚信的校风、学风。要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要深化大中专学生诚信实践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要培育诚信道德文化,构建诚信文化系统,共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2.
从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政府诚信建构的制度创新3个方面对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的构建提出对策建议。就政府行政理念的创新而言,要树立服务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就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而言,要加强政府及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强政府职能的道德化;就政府诚信建构的制度创新而言,要完善政府公共政策制订的信用制度,建立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信用保障机制,完善政府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务员的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的诚信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诚信,中华民族的道德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古代思想家认为“诚信生神”。现代中国仍然要讲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德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信要以科学为基础;诚信建设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培育公民的诚信品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立人之本、成事之基,也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合力,而引导、规范和塑造大学生的诚信品行。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当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大要务,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我们认为不仅学生要学“八荣八耻”,教师更要率先垂范。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积极践行胡锦涛同志“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重要思想,围绕以创新能力为中心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需求,探讨如何紧紧抓住科学研究与高校教学紧密融合这个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驱动,广泛集聚高校优势资源,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拓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体系,真正体现“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全面协同发展,促进知识、科技、文化育人要素的紧密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本社将于2012年11月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诚实守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全面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交往等,都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尤其是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新时期,要努力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者的政治信誉,加强国家的法制信誉,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于景涛 《科技信息》2009,(31):I0363-I036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增多,信贷业务繁荣,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财务会计行业,诚实守信应该作为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遗憾的是,我国有些地方失信、违信、践踏信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相似文献   

20.
“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是落实“2011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关键,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解决如何通过观念和机制更新,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资源,推动科学研究真正融入高等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针对这些问题,近一年多来,本刊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如何支撑和引领高等教育,并组织开展了“科教融合”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近,就“科教融合”育人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我国著名的超导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