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也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价值体现。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诉讼地位,但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还存在诸多缺失。本文就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的缺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人权保障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刑事司法领域普遍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赋予其一系列的诉讼权利,加强对其人权保障.然而,纵观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仍存在诸多缺失,被害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加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应从被害人取得公平待遇制度、刑事赔偿制度、国家补偿制度等方面搭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重视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亦是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刑诉法确立了刑事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并予以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实际运行效果并不如意,文章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立法进行完善,扩大被害人的权利以更好显现其主体地位,顺利实现刑诉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5.
现代刑事司法中被奉为圭臬的三方构造与被害人的地位与是一个悖论,我国学者关于限制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论述与扩大被害人权利的论述存有矛盾,也与其他国家被害人地位和权利的发展规律不符,定罪与量刑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制度逻辑,在量刑中,不存在限制被害人权利的基础,我国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应当以定罪前的阶段和量刑阶段作为区分的基准,量刑中应当引入诉讼化机制,这也是在现有制度下解决量刑问题的一个相对合理的作法.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司法界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保障刑事被告人人权、维护被告人的尊严上。然而涉度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的问题或者刑事被害人的尊严问题,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忽略。在探究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被忽视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引起我国司法界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存在诸多瑕疵,这使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使得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虚化.因此,应赋予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对等的诉讼权利,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并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最终实现被害人、被告人和国家利益的均衡,彰显司法公正与权威.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欠,及时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之保障,预防刑事被害人因心理失衡而引发的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犯罪逆变“,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法律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为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但是立法对其在诉讼中的权利范围和内容规定方面却十分含糊和欠缺,与同是当事人之一的被告人的地位及其拥有的权利相比形成了明显的不平衡。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权利被侵害的现象也十分的严重。因此,我国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权利保护是刑事法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基于人权平衡保护的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使命,应该从重新型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权利配置的程序法层面,在量刑上给予被害人意志科学考量的刑事实体法层面,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被害人社会补偿、精神慰问等制度的刑事政策层面进行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在不同诉讼模式下的诉讼地位各不相同。在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存在三种主要观点,即被害人证人说、被害人当事人说、被害人诉讼主体说,其中被害人诉讼主体说更有利于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被害人诉讼主体说的理论基础在于多元诉讼目的论、诉讼主体论以及人格尊严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上世纪中叶被害人学的兴起,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有些国家还确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期对被害人权利有更好的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该制度的价值及某些国家的规定的基础上,试图对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刑事受害人在我国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得到国家补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尚未建立相应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导致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不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应有的保障与维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立法的大势所趋。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极少被主动告知其诉讼权利,参与到诉讼过程中行使权利。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尽管赋予被害人一方诉讼当事人地位,但在大多数财产型犯罪案件中,诉讼程序销蚀掉了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被害人仅被当作一个客体、一个定罪工具。通过剖析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依据诉讼程序顺序对被害人在司法各阶段的权利救济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被告人与受害人是刑事诉讼中对立存在的重要当事人,二者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得以保护是刑事程序法要求,也是刑法保障人权的实体要求.但我国法律在对被告人与受害人权利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的局面,导致刑事法律价值的难以真正实现.因此,如何实现对被告人与受害人的权利平衡保护就成为现在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必要对现今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的缺陷与不足,对被告人与受害人的平衡保护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将刑事被害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提供了新的权利救济途径。但现阶段有关刑事被害人社会保障的构想还过于笼统,不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保障对象加以细化。因犯罪致残的刑事被害人即是这一对象中具有双重弱势身份的特殊群体,对这部分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既是对他们权利的有效救济又有利于整个刑事被害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主要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国家赔偿法中。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还存在控告权救济手段弱化、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缺失、被害人诉权不完整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为我国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截然不同。恢复性司法在某些方面更加强调了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以恢复性司法为切入点,分析了恢复性司法在被害人权利保护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而提出一系列借鉴恢复性司法以完善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