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低光强时丹参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光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一个新的植物叶片的光响应模型详细讨论了植物在低光强时光合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并用新的植物叶片的光响应模型重新拟合了丹参的光合响应数据。拟合结果显示新模型拟合的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符合得很好。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在低光强时植物丹参的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不是线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一个新的植物叶片的光响应模型详细讨论了植物在低光强时光合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并用新的植物叶片的光响应模型重新拟合了丹参的光合响应数据.拟合结果显示新模型拟合的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符合得很好.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在低光强时植物丹参的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不是线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了三叶鬼针草、水稻和冬小麦的光响应曲线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拟合结果表明: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植物不出现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降低的光响应曲线,但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于实测值.此外,该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的光响应曲线,且最大净光合速率低于实测值.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则可以拟合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光响应曲线,且拟合得到的光合参数与实测值符合,这为研究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光合特性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叶绿素是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之一。为了研究叶片叶绿素的含量、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与饱和光强的关系,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量了6个水稻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并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水稻品种的饱和光强只与植物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激子传递到光反应中心的速率(kp)、热耗散速率(kD)和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有关,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5.
对大豆的光抑光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光强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下降;生长条件不同的大豆叶肉细胞对光抑的响应不同,弱光下生长的大豆叶肉细胞更容易发生光抑光合;光抑伤害的主要表现部位是光系统Ⅱ(PSⅡ);在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同时,量子产量下降;光抑光合的过程是可逆的,但当恢复到弱光时,光合相对速率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6.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详细介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特点。阐明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中容易误解的一些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指出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指数方程是一条没有极限的渐近线,无法用它们估算植物的饱和光强,同时也无法用它们描述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降低这一段光响应曲线。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是一条有极点的曲线,可以用它可以准确计算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等参数,并且可以用它同时描述植物在光抑制、光适应和光强超过饱和光强时的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7.
植物光合-光响应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详细介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特点。阐明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中容易误解的一些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指出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指数方程是一条没有极限的渐近线,无法用它们估算植物的饱和光强,同时也无法用它们描述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降低这一段光响应曲线。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是一条有极点的曲线,可以用它可以准确计算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等参数,并且可以用它同时描述植物在光抑制、光适应和光强超过饱和光强时的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8.
植物光合-光响应模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详细介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特点.阐明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中容易误解的一些参数的生物学意义.指出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指数方程是一条没有极限的渐近线,无法用它们估算植物的饱和光强,同时也无法用它们描述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降低这一段光响应曲线.直角双曲线的修正模型是一条有极点的曲线,可以用它可以准确计算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等参数,并且可以用它同时描述植物在光抑制、光适应和光强超过饱和光强时的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9.
濒危植物银缕梅幼苗对不同光强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100 %、50 %和5 %自然光强),测定了濒危植物银缕梅幼苗叶片光合生理及其相应的形态指标,以探讨银缕梅幼苗叶片光合功能执行及叶形态建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银缕梅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随着光强下降而显著降低,表明当年生新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低强度光。全光强下银缕梅幼苗虽然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但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同样显著高于弱光下的幼苗,表明在幼苗建成阶段其强光利用能力较低,需要通过增加热耗散以散发过剩的光能。50 %光强下的银缕梅幼苗叶片的比叶面积(SLA)显著高于5 %及100 %光强下幼苗叶片的SLA,并且单株产叶数显著增加,说明在中等遮荫条件下银缕梅幼苗可进行有效的光合功能执行,并在形态建成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响应。5 %光强下银缕梅幼苗的SLA最低,但单位面积及单位干质量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50 %与全光照下幼苗的相应指标。银缕梅幼苗在光合功能执行以及叶形态建成等方面对低光环境所表现出的适应策略,较好地解释了自然种群中幼树(幼苗)个体占据绝对优势的现象。但作为典型的阳生性树种,生长后期的光资源限制则可能导致植株处于“光饥饿”的压制状态,严重限制其种群更新。光环境的改善将直接促使幼树(幼苗)从光制约状态释放出来,以利于银缕梅种群的顺利更新。  相似文献   

10.
4种经验模型在藏川杨光响应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分别对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叶片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与比较,探讨了几种模型在藏川杨光响应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植物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差异,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出的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高于实测值,光饱和点(LSP)远低于实测值;函数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实测值;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藏川杨叶片光响应参数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对三氯化铝( AlCl3 ) 所致的阿尔兹海默病( AD) 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脑组织和 血清中乙酰胆碱酯酶( AchE) 含量的变化。方法 AD 模型组: 给小鼠每日按 400 mg /kg 灌胃 4% 的 AlCl3 溶液,连 续灌胃 60 d。正常对照组: 每日灌胃与 AlCl3 等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丹参治疗组: 每日灌胃 AlCl3 + 丹参溶液 1 mL。 丹参对照组: 每日只灌胃丹参溶液 1 mL。实验周期为 60 d。给药结束后进行 Morris 水迷宫训练,24 h 后进行学习 记忆功能测试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测定。结果 丹参治疗组、丹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的逃避潜伏 期以及其脑组织和血清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与模型组小鼠比较,丹 参治疗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 P < 0. 05) ,并且其脑组织和血清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 ( P < 0. 05) 。结论 丹参能有效降低 AlCl3 致 AD 模型小鼠脑内及血清中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改善 AD 模型小鼠的 学习记忆功能,这可能是丹参可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我国重点杨树培育区10个不同品系生长季内光能转化固碳量中CO2同化量变化.实验结果发现,叶片光合中心的实际光化学猝灭达到0.5~0.6之间时,固碳同化量达到最大,不同品种固碳量不同;在7月份光能转化中固碳率最大,随着季节的变化各个品系的杂交杨达到最佳的实际光化学效率的光饱和的转折点发生变化;本地种I467、P64、DA随季节的变化逐渐增大,其他本地种不变;引进种只有DN2不变,其他种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在低光区叶片更容易达到较高的光化学效率,在高光区反而随光的增强而有所降低,这体现了植物叶片对强光的自我保护特性;CO2同化效率与光化学效率成正相关,随光化学效率增强不断增强,当达到0.5~0.6时开始降低,变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校园6个绿化树种光合荧光特征比较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仪、Mini-PAM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6种济南市校园绿化树种的光合荧光特征. 结果表明,龙爪槐和日本樱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其他4种为双峰型曲线,双峰型曲线的光合午休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龙爪槐和日本樱花单峰型的净光合速率对应着双峰型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减少水分丧失的同时不降低同化能力. 随光照的增强,6个树种的最大荧光产量、有效量子产量均下降,非光化学淬灭上升,但物种间各参数变幅不同. 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分析6个树种对光能的适应和利用能力,结果显示,贴梗海棠与金钟花能适应高光,但光能利用率较低;木兰、日本樱花和紫荆对高光敏感,但适宜光强下光能利用率较高;龙爪槐对光能的适应和利用能力居中. 6个树种主要光合荧光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与光合荧光参数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种从丹参中提取丹酚酸B的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发从丹参中提取高纯度丹酚酸B的新工艺,采用水提-壳聚糖絮凝-过滤-浓缩-醇沉-萃取工艺制得丹酚酸B含量在80%左右的丹酚酸提取物EB80。用硅胶柱层析法精制EB80,得到丹酚酸B含量为96%的提取物EB96。EB96的IR、M S1、H-NMR测试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特征、相对分子质量与丹酚酸B相同。本工艺便于工业化实施。  相似文献   

15.
选取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及其本地近缘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以叶绿素荧光影像仪研究整株植物在零上低温(10℃)和室温(25℃)条件下,强光(1700molm-2s-1)诱导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的特性,探讨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强光及温度的响应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室温强光处理5 h后三裂叶蟛蜞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小于本地种蟛蜞菊,而在低温强光处理5 h后三裂叶蟛蜞菊的Fv/Fm、Yield、ETR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本文结果初步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对室温强光适应性强,而对低温强光则较敏感.这一结果暗示外来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可能较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高温强光气候,而向北方地区进一步扩散有可能受到低温等环境因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简化的线性光源球面辐射模型,导出了线光源平板降膜光催化反应器液膜表面光辐照度和辐射能通量的计算公式。对表面光辐照度和辐射能通量进行了无因次化理论分析,在反应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计算了不同线光源长度、灯距和反应器长宽比等因素影响下液膜表面的光辐照度分布和光利用率。结果表明:在线光源和平板反应器的诸参变量中,灯距是最敏感的参变量,逐步增大灯距可使光辐照度分布趋于均匀,但光利用率却随之迅速下降,因此需权衡利弊确定合适灯距。比较了实验条件下反应器中部和边缘液膜表面紫外线灯管照射下的光辐照度测量值和光辐照度理论计算值,二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
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生物体内部的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生成速率受光合生长速率的影响.研究影响光合生长速率的因素,有利于提高生物质能的生成速率.蓝藻是最早进行光合作用和释氧的原核生物,具有遗传背景简单、固碳效率高等特点.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酶(PFOR)是丙酮酸固碳代谢的关键酶,在丙酮酸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根据蓝藻的代谢网络,模拟敲除其中的酶PFOR,并利用通量平衡分析、通量可变性分析和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基因敲除后的代谢网络.通过研究分析,推测出酶PFOR对蓝藻光合生长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大麦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选用4个产量差异显著的春性大麦品种在灌浆期测定了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析了旗叶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与主要农业性状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联系,甚至光合速率与产量性状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选育高光效的春性大麦品种只用光合速率作为选择指标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19.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B (UVB) is known to have inhibitive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UVB light de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exerts different degrees of UVB inhibitive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In this study, the objectives were to quantify effects of UVB o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and quantum yield, and to examine UVB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when light varies. The insitu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Da Ya Bay, which is a semienclosed area in the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photosynthetic rates and quantum yield in the presence of UVB.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s (Pmax) and maximum quantum yield (Φmax) were 11%-22% and 17%-49% less under solar radiation with UVB than without UVB. A simplifi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UVB biologically effective fluence rate (E*inh) as an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 of depth. Light-shift experiments, in which water samples from the surface and at depth of 4 m were divided into several subsamples, and each subsamples were then incubated at different depths with and without UVB in the water column, showed that phytoplankton from the deeper water (4 m) had more inhibitive rates by UVB than that from the surface when exposed to the same light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