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所做的科学传播,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在知识、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所蕴涵的求真精神,而以人文思想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又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启民智、推进民主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开始触及到科学的灵魂,实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从而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的传入与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把科学祝为救国强国的工具,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求知活动,科学是在求知精神的激励之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的成果可以是救国强国的工具,但是仅从工具价值的角度认识科学的意又是对科学的误解,这种误解妨碍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研究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发展,扼要地阐明了有关学术观点,同时顺便谈及作者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活动,阐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旨,认为爱固斯坦的科学实践体现了由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实效精神所构成的科学精神与由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进而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通、两种精神的统一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扬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结构的多维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含义及其构成的六大要素,即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开放精神,深入地分析了科学精神诸要素在知识层、活动层和社会层上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它们在各层次相应的结合方式。最后本文构建了科学精神的立体网络结构,即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为基本点,以竞争精神为动力,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开放精神为保证的立体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论怀特海有关宗教与科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铭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7):34-37,50
怀特海认为,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宗教作为人性内在的形上诉求,赋予外部世界意义,其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专注纯粹事实的客观科学只是一种理性抽象,但它有助于人性明晰且净化了宗教观念。科学与宗教的统一不仅诉诸理论上克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扬弃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并建构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哲学的努力,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宽容的态度并作出积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人文维度--多侧面认识科学的人文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科学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表现形态上都与人文文化有相通之处,这正是科学与人文沟通与融合的基础。从科学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等方面阐述科学的人文特性将成为科学问题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0.
从逻辑维度而言,科学传播的本质是改变思维方式。在每一种科学传播的背后,都隐藏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传统科普关注科学知识,其背后是演绎主义思维;公众理解科学关注受众态度,其背后是面向公众的修辞学思维;反思性科学传播关注传播机制,特别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其背后是元认知的批判性思维。大科学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新时代,要求把公众作为平等的理性对话者,从以一方为中心的“缺失”模型演进到以论证为中心的对话模型,以期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反思性均衡”。为此,科学传播必须超越绝对的理性主义和相对的修辞学,秉持一种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才能建设一个良构的科学传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今天,当我们谈论古往今来著名科学家的时候,有一个名字我们不能不提,那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如此的杰出,以至于人们只要一提到科学;脑晦中就会浮现出他那略显懒散,又带着几分诙谐的形像。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相对论》,但似乎没人愿意对这个理论表示怀疑。相反,大多数人都把《相对论》看作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有人要在他去世之后解剖他的大脑,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论争中,科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二是在政治革命实践如火如荼影响下,政治革命再次取代科学成为救国的工具;第三,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动,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救国工具,它自身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是扩展人类知识视野,科学终于完成了从救国工具向追求真理的学术事业转变,回归科学本身。"科学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演化,展现了学术与政治的一种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本身而是其他因素诸如外敌入侵或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使学术成为某种工具,那么,一旦这种外在因素与条件不存在了,学术作为工具的作用也就消失,最终恢复其本身的面目,其发展也就步入正轨。但吊诡的是,学术在中国大多时候总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不能显现其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革命不仅仅是暴力对抗的历史,同时也是伴随着科学启蒙与交流的历史。洋务运动是一场引导社会变革的科学活动,它首先在2000多年来封闭社会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被迫引进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中国这样一个专利的封闭社会开始向一种可溶性的社会结构转化,这是一场渐进的思想革命和渐进的社会革命。伴随着屈辱历史的洋务运动却是以往专制“盛世”的超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思潮以至于后来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今天的改革开放顺次展开了一幅递进的历史画卷,而洋务运动是这一系列历史超越的发端。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早期以来,自然辩证法与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自然辩证法日益深刻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的良性运作中,自然辩证法业已并将进一步发挥其极大的人文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假科学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之根基,弘扬科学精神对于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贯彻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  相似文献   

16.
科技时代应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以人文精神约束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尖锐对立的观点欠妥,指出在科技时代,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共建的观点未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应主张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胡适作为上个世纪初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践行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观: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能促进人类的福利事业,中西文化要发展,必须科学化;科学的目的是致知和求真,而实证性、合理性、普遍性则是科学的特性;他提倡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主义,二是假设主义;胡适提倡的科学精神中,首推怀疑精神,也包括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这些精神的倡导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扫除愚昧迷信,输入学理,再造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理智探索活动,科学哲学从古希腊业已开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哲学则是20世纪的产物。“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这一命名方式既揭示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科学,也揭示了该学科的学科类型是哲学。在科学哲学共同体内,对科学作了三点至关重要的区分:()一般科学与特殊科学的区分;(2)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的区分;(3)科学理论体系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区分。按区分(l),科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科学方法论(狭义的科学哲学)和特殊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哲学问题研究。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概念,并把它概括为好奇心、进取心、批判精神、怀疑精神及创造性思维(直觉、灵感、想象),指出杰出科学家之所以能作出划时代的科学贡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很好的科学创新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