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透过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以数部藏地纪录片为例,把它们置入到近30年来的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分析其影像传播的类型特征和变迁路径。作为传播形态,不同的藏地纪录片在观察视角、制作方式和叙事策略上呈现出丰富的维度;作为文化阐释的影像文本,藏地纪录片既以具象方式描述文化特征,又以符号的方式表现文化价值,具有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轨迹,以雪域高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涉藏报道中占有突出位置.基于媒体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文化间在认知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涉藏生态报道在国内外媒体中呈现出“三重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文章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他者化”,并指出树立“三重跨文化传播”观对于涉藏生态报道“去他者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故宫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与其有关的纪录片创作历来是我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史学观念的转变、传媒的市场化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等因素使故宫题材纪录片在叙述对象、结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本文通过几部代表性故宫纪录片的分析,清晰地梳理出其演变路径,并深入思考纪实影像如何更好地讲述故宫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1904年英国军队开进拉萨,对西藏发动了第二次战争,从而使涉藏问题更加复杂化。面对涉藏问题,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给予了及时全面的报道。杨庶堪等一批开明人士,虽处于相对闭塞的重庆,却能创办《广益丛报》,并通过该报把上海等地的各类报刊关于涉藏问题的报道继续传播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许多城市。《广益丛报》揭露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报道中国政府治理西藏的得失;介绍民间对涉藏问题的关注;记载驻藏官员对外国媒体介绍治藏"新政";强调主权的不可侵犯。一百多条共四万多字的报道是我们今天研究晚清涉藏问题的重要资料,亦可以作为批判"西藏独立"论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作为一种贴近现实的影像纪录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从最广义上来说,电视纪录片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和大体的类别划分.从创作原则上来说,纪录片始终保持着"真实纪录"的创作理念,因此,真实是纪录片本质的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编导意识作为创作者的个人素养、情感、审美的理论形态,贯穿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从前期准备,到拍摄过程,再到后期制作,无不体现着编导意识的重要作用,从对题材的选择方面决定了纪录片的内涵,从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层面决定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被摄者自身价值的挖掘程度,从编导的剪辑风格个性决定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迁徙题材纪录片是目前纪录片创作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领域。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来看,迁徙题材纪录片类型化趋势并不明显,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纪录片类型,但是此类纪录片将会成为中国纪录片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带有历史记忆的迁徙类纪录片,这些能够剖析社会现状的迁徙纪录片,未来或许也可以有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云渡桃雕》的拍摄创作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人物采访、同期声录制、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现代影像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前部分纪录片制作者以收视需求为创作目的,为此,讲究纪录中的非痛感,讲求画面的美感,并以此为艺术性,以非常意象化的影像吸引观众,形成伪真性的纪录片。伪真性是中国纪录片在多元文化融合作用下潜移默化后形成的迎合艺术形态的表现特征,作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应坚持创作出富有自己特色内容与形式感的作品,同时,可以吸收纪录片创始与一直坚持的客观性原则,以此追求与实现纪录片的最重要价值:历史的见证者与真实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就元明时期藏族的传统文献目录学的形成以及文献分类方法进行综述,认为目录学不但可以反映出一个拥有文字的民族有着怎样的科学思维和态度,而且也可以认识该民族的学术发展状况。藏族文献目录学有着独到的分类系统,这种系统建立在其传统的文献学基础上,研究藏文献学和目录学,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藏族史学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围绕"Inside Out Project"艺术项目中的纪实摄影艺术化的表现媒介,通过对该项目创新手法的分析,帮助理解现代纪实摄影艺术化的理念,同时对目前中国纪实摄影的表现媒介单一乏味的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吐蕃时期翻译的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在藏族传统文献中频繁出现.文章搜集了藏族传统文献中有关罗摩故事的记载,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评析,并阐释史诗的藏文文献价值和题材的典型效果,以及该命题在藏族传统文学研究和印藏文化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而且在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其在促进构建和谐西藏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与西藏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及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命题下,对西藏文化和谐建构理论中藏传佛教寺院仪式“羌姆”应该如何发展,从运作机制的内在拓展、现代化因素的注入、转变寺院传统主体地位的影响、实现区域文化的互动、加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模式构想。并陈述了新的发展模式对于西藏宗教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意义:消解文化整合的内部消耗、确立文化转型共同的向度诉求和促使和谐建设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6.
对新版藏药部颁标准中藏药成方制剂部分的概况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藏成药质量标准所起的作用讨论了进行研究的若干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西藏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当时国家从内地委派了援藏美术教师,在西藏开始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西藏学生又陆续考入内地大学学习美术,80年代开始还有部分西藏画家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些艺术家返藏后继续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等工作。与此同时,西藏传统美术教育纳入到了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中,使西藏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但是,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西藏的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解决,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为案例,对西藏美术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情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长期积淀的结晶,生活在青藏高原这块神秘土地上的藏族先民们在探索自然的活动中,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物理思想.探讨了藏族传统文化中潜在的物理思想,从自然科学层面展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底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藏族传统体育资源与西藏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认为体育新课程标准为藏族传统体育资源列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藏族传统体育资源在西藏学校体育课程中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有利于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从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等方面提出了西藏学校进行藏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