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油废水用于低渗透油田注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渗透油田注水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环保方面的先进科研技术和宝浪油田的实际情况,在压力过滤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精细过滤技术,开发出一套采油废水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后的采油废水在低渗透油田的回注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于采油废水用于低渗透油田的注水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当前先进的用于采油污水注水处理的技术设备,以及结合宝浪油田对于低渗透油田的采油废水处理中的实际技术应用情况,证明了采油废水处理工艺用于油田注水开发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油井经济产量界限模型,确定了不同采油方式下油井的经济产量界限,对比分析了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与提捞采油方式的经济性,为降低低渗透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优化地面工艺流程,选择经济合理的采油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油田企业的开采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增收,成为近年来我国各大油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低渗透油田,我国各大油田也不断创新开采技术,油田各种压裂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的显现出来,压裂技术不仅提高油田采油的速度,更有助于提高油田整体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来说,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低渗透油田的总储量占全国油田总储量的的百分之二十多。由于是低渗透油田,所以对回注水的各项指标要求都十分的严格,尤其是对水中悬浮物含量以及油颗粒径指标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这有利于对采油废水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已成为中国油气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采油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低渗透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中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A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结合现场应用情况,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A油田的驱油规律和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微生物驱油规律主要体现在注水压力上升,吸水剖面改善;同注水规律相似,连通性好的井增油效果较好;受效井类型不同,增油效果也不同;增油效果与见菌时间和见菌量相关。通过对微生物驱油地质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水线推进速度、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是影响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低渗透油田的油量储量丰富程度相对比较低,而且渗透率相对比较低,所以导致了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投资效益比较差。所以人们为了提高投资的效益,特别是在油价比较低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一种采油方式,因为影响低产油田抽油机选型的主要因素和高产油田的不同,所以许多油田专家作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油田专家对不同采油方式下的油田经济性的分析并不是很多。本文通过对低产油田影响抽油机选型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油田抽油机选型的主要因素,旨在为抽油机的合理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和抽油机选型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上述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水湿油藏,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区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含水及注水问题对开发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指出,延长无水和低含水采油期是开发好低渗透油田的关键,分析了油藏见水后采液指数下降的原因.文中还研究了河流相沉积主河道渗透率各向异性、压裂裂缝及天然裂缝对水淹规律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并指出了合理的开发井网、控制合理的采油速度等来稳产的原理与方法,从而对指导生产提供了依据.文中还举出多组数据和曲线以实际资料给出了详实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暂堵酸化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房庄油田属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大。针对油井酸化措施后,出现在增油的同时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的问题,提出了暂堵酸化工艺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丰富了低渗透油藏油井酸化工艺技术,对于开发低渗透油田,延长油田低含水采油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气藏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压裂是这些油气藏开发的主导技术。可以说,压裂技术是高效开发低渗透油气藏的利剑。对于低渗透油气藏,没有压裂技术就没有储量,没有压裂技术也就没有产量。本文对低渗透油田压裂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认为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在(0. 1~50)×10~(-3)μm~2。结合研究实践,总结了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5个关键问题,即多方法单砂体精细预测和刻画、多信息裂缝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低渗透储层保护技术等。同时指出了低渗透油田精细油藏描述5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微构造描述;储层成岩作用等地质成因分析;对低渗透油田注CO_2及氮气或注聚合物采油等机理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在低油价背景下精细油藏描述加强经济有效性评价,保证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在开发调整方案、老油田滚动扩边等生产实践中能够顺利应用;精细油藏描述中为水平井设计及其他工程措施的实施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采液指数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下降这个理论上难以解释的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和现场生产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动态与高渗透油田的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在低渗透油田中,采液指数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下降,这不符合一般的渗流规律。根据考虑毛管压力时计算相对采液指数和相对采油指数的理论公式,可以发现造成低渗透油田生产井见水后采液指数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低渗透油藏的储层岩石结构致密,孔喉半径小,毛管压力大,对两相渗流干扰显著,导致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下降。该成果从机理上解释了低渗透油田中采液指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这一宏观现象。  相似文献   

14.
注水吞吐采油技术是改善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裂缝水淹油水井数比失调和油井低产低效现象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针对其开发特征,从室内渗吸实验和矿场实际两种方法,建立注水吞吐井的产量递减测模型,并应用于油田实际,为注水吞吐采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特低渗透油田,一些特低渗透油田甚至是储量惊人的整装级大油田,因此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果及最终的采收率对挖掘我国石油开采潜力,持续提升石油产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作为陆地石油开采大国,近几年在特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为石油开采向低渗透油田挺进打下了基础。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对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某油田在创新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的应用为例介绍了超前注水技术,希望为广大低渗透油田创新开采技术,提升采收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永宁油田部分油井由于原油脱气、乳化及结蜡等原因造成原油黏度增大,油井出砂等原因,导致常规抽油泵无法正常生产;同时随着开采层位的不断加深,井深增加,下泵深度随之增加,深井泵工作异常,卡泵、断杆等作业事故出现频繁的现象,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2010年引进应用螺杆泵采油技术,结合油田实际情况,通过对螺杆泵工作原理的研究,分析螺杆泵抽油杆断脱原因,制定出螺杆泵采油配套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油田开发中。  相似文献   

17.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田资源丰富,分布广,而流体渗透能力差,产量低。能源需求的增加和勘探技术的发展,低渗透油田的作用日益明显。采取好的措施,通过压裂工艺改善地层渗透性,增强油层近井地带的渗流能力,进而提高油田的产油数量,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成了油田重要的发展方向。低渗透油田通过重复压裂改造技术能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单井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渗流特性、低渗透油田的超前注水机理以及低渗透油田的超前注水技术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分析了我国低渗透油藏中超前注水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青海某油田为例,对当代油田开采工艺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低渗透油田应当采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