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士科作为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进士科应试要考诗赋,场外又盛行行卷之风,而《文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应进士科举子们人手一册的范本。同时还因为它具备了举子们所需要的“习骈俪”、“看文体”、“检事”等功用,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对科举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就是“开科举止”,它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从隋初到清末,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I例举的评价,论者毁誉不一,而近人的评论言其非而不言其是,似觉有些偏颇。其实,任何一种制度若是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讲,利弊得失很难说得清楚,因此,对科举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有必要作一番历史考察,阐明其产生的缘由,指出其兴盛和衰败的原因,以还其历史的真面目。科举制度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是对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隋以前,曾经实行过“世卿世录制”、“养士军功制”、“察举征辟制”和“九品…  相似文献   

4.
唐诗与科举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省试诗中,还体现于另外一种与科举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风气即行卷风气下所产生的行卷诗中。也就是说,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省试诗和行卷诗。而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是行卷诗。  相似文献   

5.
“冒籍现象”产生于宋代,几乎贯穿科举时代之始终。冒籍现象是科举士子对考试公平的诉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通过对“冒籍现象”成因、对策及其效果的透视,揭示“冒籍现象”久治不愈的直接原因在于分区固定解额制,根源于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归有光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至尊地位,但其一生科举之路坎坷,归有光以自身曲折的科举考试经历和深厚的学养,指斥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着当时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然而穷其一生,却又深陷科场不能自拔,对科举取士,始终缠绵萦系,欲说还休,有着深厚的科举情结。  相似文献   

7.
李双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98-199
在古代中国,科举与学校均曾扮演着选拔官员的职能,二者关系曾出现过三种形态:即科举与学校并行选官、学校取代科举、学校为科举服务,其中后者为二者关系的主流。科举能控制学校,是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的养士政策和读书做官具有职业优势这双重因素共同造成,其结果是“学而优则仕”。而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务员考试和高等教育发挥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二者如何协调发展,也可从科举与考试的关系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对明代社会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士子人生穷达的关键转折,科举制度为传统观念下“学优则仕”的人生理想提供了相对客观有限的实现保障,士行文风为之转移。但其中各种各样的流弊、有限的录取名额又将相当多的士子拒之门外,因各种原因被迫放弃科举的失意文士以传统恩路中的“无道而隐”应对进取受挫的精神压力,因个人际遇而形成了一代以“隐”为主导色彩的士人风流。  相似文献   

9.
“高密诗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重要诗派,影响甚广,以至广西、江西等江南各省俱有“高密诗派”。作为山东著名的科举世家,高密单氏在“高密诗派”的形成与绍述广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勇 《科技与经济》2001,14(5):43-44
当前我国公务员职务升降中存在着“能上不能下”、“任人唯亲”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制度层面的、有社会心理层面的、有个人心理层面的,我们应着力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以建立完善的职务升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刘振亚 《科技资讯》2006,(17):209-209
所谓人才,即有品德有才能的人。由此看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人才”的内涵便强调了品德、知识和能力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由于受着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着的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也随之沿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时代到“分数便是一切”的应试教育,再到“坚持德育首位”的素质教育的过程逐步完善。人才的内涵也沿着科举下的“书呆子”——应试教育下的“圆滑事故”——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多面手方向发展。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又何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蒙元时期活跃于浙东的几代文人,其活动中心多在婺州路,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元代婺州路文化的发达与元代短暂的科举有着密切联系。科举的实行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繁荣和理学“流而为文”的转变,被称之为浙东“正学”。科举的兴盛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文人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从天圣年间科举应试到景祐三年贬官夷陵之前,是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早期。早期的欧诗能吸收西昆体的合理内核,矫正其弊端,它对西昆体有“入”有“出”,并由此一步步走近宋调。  相似文献   

14.
唐代“刘蕡不第”事件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唯一一件“登科”的举子自辞名、要让位给落第举子的事件。自此以后,为了科举功名,或皓首穷经,或降尊屈就,或丧失气节等等,“士道”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士人”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阶层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周进撞号板,最动人心魄处在于其“哭”,原因有三:受“老友”的奚落;受“举人”的凌辱;被炒鱿鱼后的功名无望。范进中举最精彩处在于一“闹”字,除了范进发疯自闹外,众乡邻闹;胡屠户闹;张乡绅闹。他们饱尝了科举蹭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后,最终都仕途顺利,屡屡上“调”。他们辛酸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遭际,是对毒害士子心灵的八股取士制度最有力的暴露和批判。作者借“二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寄寓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黑河市土地管理局利用土地详查成果,为“黑河机场改建、扩建”、“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建设”、“202国道改造”等大型工程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举依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举与社会流动性--看王安石论宋人"自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人王安石看来,“自进”是“不得已”士人的合理选择,“自进”有“道”。同时,“自进”人存在身份和资格上的限制。首先,“自进”与庶民无关,平等有限;其次,它要限制“势家官户’’子弟,保护弱势地主子弟。所以,就王安石看来,北宋科举未能激起结构性的社会变动,科举“自进”只是一种必要但有限的士人流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唐代有“献著赐官”的现象,时人将其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唐人献著,既有“投匦”的具体方式,又有“自举”的制度保障,且与科举中的“制科”相关.“献著赐官”既是一种补充科举的特殊选官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唐代文学的繁荣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始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因设立科目,考试以举士,所以称为“科举”。明代与清代,科举相沿袭,均以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出身者为进士。贵州科举起于宋而兴于明,清代又胜于明代。晚清时期,贵州科举异军突起,表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全国士林学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20.
区县靓点     
《科技潮》2006,(3):42-45
“数字崇文”项目获肯定,借顶级专家之力打造健康产业,2005年昌平区科举技术进步奖揭晓,区领导检查正版化软件使用情况,首期CAD/CAM技术应用培训班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