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给出了一种对含有高能中心簇射集团的γ-强子族的研究方法,对甘巴拉山铁乳胶室观测到的族事例与COSMOS程序产生的模拟事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其中含有高能中心簇射集团的γ-强子族的产生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与Chacaltaya-Pamir合作组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甘巴拉山厚铅乳胶室族事例中高能簇射的特征.给出了族中观测能量Er(Eh)≥10TeV的高能r簇射、强子簇射及退级联后的单个簇射与簇射团的能谱和能量加权横向扩展的分布.将实验结果同HDSQI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DSQI模型基本上能说明族中高能簇射的能谱及横向特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甘巴拉山厚铅胶室族事例中高能簇射的特征,给出了族中观测能量Er(E^rh)≥10TeV的高能γ簇射、强子簇射及退级联后的单个簇射与簇射团的能谱和能量加权横向扩展的分布。 将实验结果同HDSQI模型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DSQI模型基本上能说明族中高能簇射的能谱及横向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甘巴拉山铁乳胶室所测到的部分族事例与COSMOS程序产生的模拟族事例进行可识别高能核心的共线性的分析,得到了与Pamir组基本一致的结果。文中还对族事例中γ线与强子的判别标准及集团化因子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对甘巴拉山铁乳胶室所观测到的部分族事例与 C O S M O S 程序产生的模拟族事例进行可识别高能核心的共线性的分析,得到与 Pa mir 组基本一致的结果.文中还对族事例中γ线与强子的判别标准及集团化因子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设置在甘巴拉山的厚铅乳胶室 K0和 K1(厚度分别为30 c.u.和28c.u.)中观测到的、总观测能∑E=(∑E_h~(+∑E_r)=100~700TeV 的强子族事例,研究了族中强子的积分能谱和横向扩展。被分析的事例的选择标准是:总观测能∑E=100~700TeV,族中的γ簇射数 N_≥4,强子在吸收介质铅中产生的喷注族射数 N_h≥1,簇射的最小能量 E_(min)=4 TeV。本文给出了满足上述选择标准的强子族中强子的积分能谱,能谱指数β=1.17±0.13;族中强子与团的横向分布,平均横向扩展为  相似文献   

7.
对COSMOS程序产生的模拟族事例及甘巴拉山部分铅乳胶室观测的族事例进行了可分辨能量中心共线性分析,并与Pamir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COSMOS程序产生的模拟族事例及甘巴拉山部分铅乳胶室观测的旅事例进行了可分辨能量中心共线性分析,并与Pamir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运用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对XeCl准分子激光烧蚀多种SiO2多孔结构材料而产生的团簇进行了研究,在负离子通道中得到了丰富的「(SiO2)nX」^-团族,实验结果表明延迟时间及材料的多孔网络结构和表面活性基团对「(SiO2)nX」团簇的检测与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Co2(CO)8与含硫含磷杂环配体ClPSCH2CH2CH2S↓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半填隙μ6-P原子的新的六核簇Co6(μ6-P)(μ-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1,同时,得到三核簇Co3(μ-PSCH2CH2CH2S↓)3(CO)62,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表征确定了二个簇合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用Co2(CO)8与含硫含磷杂环配体ClPSCH2CH2CH2S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半填隙μ6-P原子的新的六核簇Co6(μ6-P)(μ-SCH2CH2CH2S)(μ-PSCH2CH2CH2S)(CO)121,同时,得到三核簇Co3(μ-PSCH2CH2CH2S)3(CO)62,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表征确定了二个簇合物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Rh_4(CO)_(12)与亚磷酸三硫代苯酯P(SC_6H_5)_3反应产生一个具有磷桥基配体μ-P(SC_6H_5)_2的新簇合物Rh_3[μ-P(SC_6H_5)_2]_3(μ-CO)(CO)_4.对该簇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测定以及lR、HNMR和MS谱学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在高山乳胶室中观察到的一个具有多团结构的高能γ—强子族事例K1—142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给出了族中γ线和强子的产生特征及各种分布。对族进行了退级联和集团化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物理结果。本文还就采用Kasahara 给出的新的级联曲线对总观测能的测定与族事例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乙酸、硫氰化铵与氨基酸反应,得到4个2-硫代乙内酰脲配体S=CNHC(O)CH(R)N↓H,它们分别与Co2(CO)8反应,合成出两类4个三核钴羰基硫簇合衍生物:Co3(CO)7(μ3-S)〔μ-η2-SC=NC(O)CH(R)N↓H(Ia,Ib)和Co3(CO)6(μ3-S)(μ-η2-SC=NC(O)CH(R)N↓H)(:CNHC(O)CH(R)N↓H)(Ⅱc,Ⅱd).对4个族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谱、1HNMR和MS表征,并推测出它们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不具有物理意义的Gauss指数a拟合成具有物理意义的Slater指数ξ,并引入大块固体的自由电子修正,对构造“金属态”收缩Gauss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以Ni-CO簇为例,建立了金属态Ni-CO簇模型,并将金属态Ni-CO簇与分子态Ni-CO簇及NiCO分子、CO/Ni化学吸附体系之间的性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推广了有效核作用模型和受伤核子模型,对高能核—核碰撞中产生的簇射粒子的多重数分布进行了计算,并与有关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用直接激光气化和飞行时间质谱探测方法研究了CaO,CaCO3,Ca(OH)2等不同固体样品形成团簇的动力过程,结果发现:除了「Ca(CaO2)n」和「(CaO)n」团簇之外,还出现了强丰度的「H(CaO)n」及显著的「H(CaO)n(H2O)m」团簇系列,质谱丰度分布公及氧化钙族质化和溶剂化反应的明显特征表明,氧化钙团簇的形成过程应采取NaCl型立方结构的增长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SCC-DV-Xa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l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于表面阳离子吸附位;C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CO在NiO(100)表面吸附的DV—X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C-DV-Xα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1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阳离子吸附位;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Co2(CO)8与前配体PRS2)2(R=C6H4Cph,C6H4OEt)反应,合成得到含前配体劈开的S与SPR分子片的新颖六核钴羰合簇Co6(μ3-S)2(CO)14(μ4-η^2-SPC6H4Oph)(I)和Co6(μ3-S)2(CO)14(μ4-η^2-SPC6H4OEt)(Ⅱ),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HNMR〈^31PNMR和MS表征,该类簇合物有一个与四个金属原子相联的罕见的联硫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