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凉山彝族传统习惯法既有积极的一面,即具有广泛的约束作用;处理矛盾及时,为公、检、法部门减轻了工作压力;在大案和要案中,对国家法律有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将刑事案件作民事案件处理,包庇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责任,报复心态太重,当事人损失惨重;纠纷调解过程中伴随的宴饮方式,耗费大量钱财,破坏和影响经济发展不得已采取神判定是非也有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传统荣辱观是彝族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彝文典籍<玛木特依>到民间谚语"尔比尔吉"以及彝族习惯法都有非常明确地对荣辱观的记述.结合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研究和挖掘彝族传统文化荣辱观中的积极因素,对提高彝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等级内婚制的婚姻关系决定了凉山彝族婚姻不是一种买卖关系,而传统的习惯法是维护等级婚姻的,等级婚姻与习惯法两形成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从而自然构架成一种政治联姻结构。无论是等级婚姻或是习惯法,只要一种条件存在,它们整体存在的情况一时便不会消失,所以应从社会学角度审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开发中国西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史上看,彝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交融性,持续性和独立性是十分明显的,在其生存发展中毕摩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几千年来,毕摩能抵御外来宗教影响,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它起不到任何作用,同一历史时期的埃及人早消失在外来民族;之中,而凉山彝族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仍保持着奴隶社会制度和保存完整的古代毕摩化,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奴隶制社会,它既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又区别于古代西方的奴隶制,在商彝周鼎秦汉碑,唐宋元明清翰墨和毕摩的史诗经中均有不同记载,凉山彝族用优秀传统化勤劳,智慧和明的习惯法开发了中国西部。  相似文献   

5.
中国仲裁机构制定了适用商人习惯法的仲裁规则,但仲裁庭在国际商事仲裁中适用商人习惯法的态度不一,存在着适用《购买羊毛和毛条一般交易条款》的矛盾案例。由于《购买羊毛和毛条一般交易条款》是商人习惯法,国际商事仲裁依商人习惯法裁决有依据,并且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选择商人习惯法,因此,这两个案例的法律适用应一致,均应适用商人习惯法。  相似文献   

6.
习惯法是当前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大多关注于习惯法的现实功能,以说明习惯法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文章认为该种研究对习惯法功能的认识并不准确,它割离了习惯法存在的社会条件,对习惯法的功能存在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7.
云南壮族民族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律之外,在本民族长期历史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为维护生产、生活、群体利益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产生于壮族各种宗教禁忌,宗教禁忌是习惯法的法源。云南壮族习惯法有其本身固有特征,内容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8.
如何调试国家制定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特点出发,理顺研究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意义,希望可以对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相关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调查了314例四川凉山彝族中学生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优势眼).研究结果显示:1)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右型均高于左型;2)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利手、叠臂、叠腿、起步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余3项指标的出现率均没有性别间差异;3)彝族与国内11个民族出现率的比较显示,彝族与汉族、朝鲜族、回族、布依族、苗族有显著差异,彝族7项不对称行为右型率在我国族群中属中等水平;4)分析了彝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利手与利足这对特征相关极显著,起步与利足这对特征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提出构建少数民族习惯法领域本体对于加强民族习惯法研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领域本体构建的方法,并用OWL对该本体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们到了地处滇桂交界地区的广西那坡县的两个彝族聚居村寨和曾有“彝族千家寨”之称的云南富宁县板仑公社龙羊彝寨,对彝族的风俗习惯作了一次调查,并亲身参加了当地彝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跳公节。我们发现,这一带的彝族习俗与其他民族和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彝族习俗都颇有不同,很有自己的特性,其中尤以跳公节的特点最为显著。它与这个地区彝族的整个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都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今天的  相似文献   

12.
1804年法国民法典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无论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制定过程,还是从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表明:它是一部以解放人性为目标,将个人主义作为基础的自然法典,是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妥协,也是传统与合理主义自然法的统一。笔者同时还认为革命性也是其精神实质之一,并试图从多个侧面就其革命性一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和民族特性上探讨了在彝族传统习惯下的彝族房屋主要类型及其建筑特色.结果表明:(1)彝族民居的选址有其独特的民主性;(2)建筑形式多样化,有竹房、草房、瓦板房等多种形式,其中瓦板房和木板房为彝族建筑中最具风格和普遍的两种;(3)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图案并常有门楣.(4)在建筑用材上也有其独特的民族传承,大部分是用竹、木、砂土、块石、山草等,用砖瓦者甚少,近来较多.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的求子仪式独具特色,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没有主宰生育的具体神灵,人们只崇拜妇女自身的生育魂;仪式里还保留有许多母系风俗和古老的生殖崇拜;仪式不仅采取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多以预防性为主;同时,对主持仪式的祭司毕摩也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5.
法律多元主义语境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相对独立又长期并存.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构建乡村法律秩序过程中,要给予习惯法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处理好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积极推动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的良性互动,逐步实现乡村社会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万事万物、任何一种现象都有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人们利用有利的一面为己服务,对有害的一面则加以限制或消除。总想让有利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把有害的一面降解到最低程度,却较少琢磨怎么利用有害的一面进行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7.
向丽 《科技信息》2006,(11):225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群体意志的传统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本文剖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如何调适民族习惯法,使之为构建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查阅、田野调查、专家访淡等方法对云南的楚雄、红河;贵州的毕节;四川的凉山等地部分彝族山寨部落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状态正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失传等问题。针对此现状,在分析与归纳彝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流失因素基础上,提出健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制度,重视挖掘、传承、弘扬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彝族原生态资源名录体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查阅、田野调查、专家访淡等方法对云南的楚雄、红河;贵州的毕节;四川的凉山等地部分彝族山寨部落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状态正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失传等问题。针对此现状,在分析与归纳彝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流失因素基础上,提出健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制度,重视挖掘、传承、弘扬和发展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彝族原生态资源名录体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彝族文字渊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文章通过对彝文古籍、民族文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抄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文字》一书,以及汉文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文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