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暗的心》展示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作者通过作品中人物孤独内心的分析,荒诞行为的解读,毁灭场景的再现探索了康拉德的存在主义思想和他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英国19世纪末的伟大作家康拉德在小说创作《黑暗的心》中采用独特的叙述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结构主义叙述学角度分析,小说采用了嵌入式叙述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小说的表层结构叙述了马洛去非洲的探险之旅,小说的深层结构实际上叙述的是克兹从一位心怀美好理想的青年堕落成一位贪婪凶残的殖民者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在康拉德《黑暗的心》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也恰恰迎合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康拉德《黑暗的心》中,能看到他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所进行的无情谴责,但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也恰恰迎合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为殖民主义者提供了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中体现出浓重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本文从作者的生平、科学的发展和信仰缺失三个方面探讨《黑暗的心》里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不朽力作.作者以尖锐的笔锋深入地批判了欧洲殖民者的行为,并对非洲人非人的、苦不堪言的生活遭遇表达了同情.殖民者对非洲人民从经济到文化上进行掠夺,在此过程之中,同根同族的土著黑人分化成了几类人.文章以形象学视角来审视处于后殖民主义奴役下的各色黑人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和《进步前哨》是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所创作的作品。利奥波德国王殖民统治下的刚果发生的奴役和屠杀等暴行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而这也让康拉德对人性中的幽暗意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两部作品让读者对幽暗意识时刻保持警觉。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社会小说《诺斯托罗莫》以其史诗般恢弘的场面、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我国学者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远为不够。结合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从结构布局部、语言和人物刻画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阐释,指出康拉德的艺术主张不仅有利于作者多层次、多角度、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再现历史,而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丰厚性、含蓄性和作品题旨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E·M·福斯特在其小说理论专著《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小说的七个方面。本文从《小说面面观》中的七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探讨福斯特的小说创作实践是怎样达到与理论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在其小说《黑暗的心脏》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理想的真实面目:其打着的博爱和传道口号只不过是为疯狂的恋物主义和殖民压榨所作的掩饰而已。笔者认为康拉德的刚果之旅使他深刻地领悟了帝国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意识转变,《黑暗的心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帝国主义建设者起初满腹理想却最终在这片原始土地丧失信念,讽刺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3.
田黎明 《世界知识》2014,(16):F0002-F0002
<正>借生活物象品味心性,明代画家沈周,著有一篇杂文《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也,声假雨也。雨不集,而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故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成声,声与耳又相能而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  相似文献   

14.
方方在其中篇小说《万箭穿心〉中展现了她扎实圆熟的笔力,以及对于小人物的灰暗生活、对世俗人生的苦难与无奈、对于人性细腻而独到的洞察与挖掘,充满着作家自身的哲理性思考,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寄寓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特殊时代人们精神状况的异常表现是贯穿《胜利》一书的社会性病症。通过结合传统的功能主义者所提出的社会病态这一概念来分析《胜利》,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正义、利己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热情这三方面的不健康的判断和表现,并由此引发康拉德对于爱德华时期英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批判和反思,也使得这部作品体现出其应有的社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吕银平 《科技信息》2010,(18):I0018-I0018,I0021
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源深所译《简爱》的中译本的语言特点,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说明小说翻译中译入语文化再现的问题,旨在探索出翻译时译者对原文本语言和文化再现的决定性作用,并得出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思维方式和译者的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制约着原文再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鲜明《信使的咒语》以99个梦幻场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潜意识世界。梦中的“我”是作家主体分裂出的另一个不戴社会面具的人,“我”经历的惶然、被追赶的惊悚等一系列戏剧化场景——危险而美妙的游戏,拓展了人的意识边界与语言叙述的向度。张鲜明梦幻叙事背后的文化谱系及文本生成机制源自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豫西南豫鄂山区地缘文化的气脉、父母的遗传,以及他的语言的自觉。他的梦幻叙事具有独特的文学原创性。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亲身参加辛亥革命,但之后潜心哲学思考.其最初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庸言>札记》和《心书》中,二者可以视为熊氏对于辛亥革命的哲学反思.本质上,革命要造就一个真实的世界以适合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然而熊氏的反思表明:哲学对于革命中精神缺乏的反思,逐步引向哲学与革命的分离,以及哲思者与政治现实的分离;同时,如此分离豁显出的本质在于,革命并不造就真实本身,真实的证成是由哲学及其担当者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作中既有抒情诗、叙事诗,又有哲理诗和政治诗,但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方面,哈代却深受民间歌谣的影响。《黑暗中的鸫鸟》作为抒情诗歌,诗中那民谣调的均匀流淌、典型的哈代式措辞的奇妙,再加上诗人对荒芜景象的准确描写,使缓慢与静谧的韵调富有创意。哈代在诗中惯用的拟人手法,使诗意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这首诗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早的诗作之一,是哈代对二十世纪即将到来时做出的"新年"思考,从而给全诗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作中既有抒情诗、叙事诗,又有哲理诗和政治诗,但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方面,哈代却深受民间歌谣的影响.<黑暗中的鸫鸟>作为抒情诗歌,诗中那民谣调的均匀流淌、典型的哈代式措辞的奇妙,再加上诗人对荒芜景象的准确描写,使缓慢与静谧的韵调富有创意.哈代在诗中惯用的拟人手法,使诗意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这首诗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早的诗作之一,是哈代对二十世纪即将到来时做出的"新年"思考,从而给全诗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