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对“谈话蕴含”现象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们究竟运用了哪些规则和手段来解释自己违背谈话原则的合理性。此文以内外辨析的方式对《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等几组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主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的不同理解,以及当话语中含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时来阐释《红楼梦》中的“谈话蕴含”现象。  相似文献   

4.
据说,H城有位正在失恋的姑娘,连续看了《红楼梦》电影十多场——在放映此片期间,凡是她能看到的都看了。当她看完最后一场的时候,便在“再也看不到宝玉”的悲叹声中自杀了。类似事例,早已有之。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杭州有位姑娘,十分喜爱《红楼梦》,终于,也与林黛玉一样,经常咳嗽,日益消瘦下去。其父母认为是《红楼梦》害了她,便把这本书抛到火堆里去。当她看到《红楼梦》在熊熊的火焰中化为灰烬的时候,便不禁失声痛哭:“奈何烧煞我宝玉!”立即也就断了气。  相似文献   

5.
关于《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事,诸多红学家有不同的解读,但均忽视其法律意义。以《大清律例》为视角,时贾宝玉“违反教令”的行为予以法律考察,可以发现贾政杖责贾宝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清律》对家长权的规制是这一事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石。由此可以管窥《红楼梦》塑造的法律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奕 《科技信息》2009,(10):115-115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引自古诗或以谐音寓意,并能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命运。《红楼梦》中姓名具有深刻内涵,不可漏译。本文分析了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在翻译中,译者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音译、意译、不同称谓、译音译义、用法语与拉丁语以及增词等各种手法,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均有对文中人物死亡的预叙,但两部小说死亡预叙的聚焦方式则有差异:《红楼梦》死亡预叙采用的是内部聚焦叙事,《水浒传》采用的是外部聚焦叙事。聚焦方式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死亡观:《红楼梦》认为死亡是惨痛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水浒传》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人生终结。  相似文献   

8.
<正>《红楼梦》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围绕《红楼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美食家在《红楼梦》里找到很多美味且能养生的菜肴,诗人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园林师探寻《红楼梦》中的古典园林设计……今天,我们从气象的角度来看一看《红楼梦》中的季节,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吧。在《红楼梦》中,对自贾宝玉降生到贾宝玉  相似文献   

9.
《水浒》和《红楼梦》的主题都是反封建的,其中却有个非常有趣而奇怪的问题。《水浒》中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人,《红楼梦》中的男人也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水浒》中的圣地梁山泊忠义堂几乎不容许女人插足其中,《红楼梦》中的圣地大观园也不容许男人混迹进来。《水浒》中的天罡星榜上是清一色的三十六位汉子,地煞星榜上虽列有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女头领,其实都是男性化了的;《红楼梦》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情榜上也列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1.
“行人”是古今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词。其内涵所指,在现代汉语中是固定的,即“在路上行走的人”。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之中,同样是称为“行人”,其内涵所指却往往不同。概其要者,有九种不同之所指:1、出行的人;2、古代官名;3、古代姓氏;4、使者的通称;5、泛指小吏差役;6、特指征人;7、特指修行之人;8、特指媒人;9、特指活着的人。本文集古籍之用例,对此一一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动物词“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少动物词语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成为英汉“文化词语”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文章以动物词“狗”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英语之“hand”和汉语之“手”的一词多义结构的这一个案的分析对比,发现该词的义项分布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词义拓展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结合的趋势;且各义项以转喻或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组成了一张多核的相关语义网。该基本人体词的多项语义分布现状反映了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共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多义词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草根”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根”一词是时代的产物,该词折射出当代的中国国情,反映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的转向,是新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关键词。本文首先着手于“草根”的词源考,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审美本质,进而对“草根”进行审美解读,最后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方位词的最基本用法是表处所方位,在古典文献中,方位词对称使用现象突出,如刘向的《说苑》,其功能突破了方位词的基本用法,而具有了夸饰作用、隐喻作用、虚化作用。本文就《说苑》一书方位词对称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修辞现象进行了文化分析,指出这是缘于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习俗、生存环境等的长期影响,也是说写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运用的一种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7.
孝感话的“把”字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东产经部,属楚语区。孝感话与普通话较接近,但他存在一些差异,如“把”,在孝感话里用法广泛,可用为动词,介词,作介词用于工具语,处置式,被动向,与普通话与有很大的不同,在普通话中有不同的对应形式。这些用法同出一源,孝感话“把”的特点,显示了“把”在地域上的共域上的共时差异,反映了语言历史演变的轨迹,研究孝感话“把”的用法,有助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副词"很"经历了由实词向虚词转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先秦时期,"很"作为实词"不听从"义项出现,汉代"很"的"凶狠"义项开始萌芽,"很"的副词义项出现较晚,元代初露端倪,清代日渐兴盛。"很"的义项由实到虚的发展轨迹,与其句法位置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上下文界定develop的词意,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