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如何认识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范性”原则,突出“师范性”原则在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师范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忽视的议题。“师范性”原则就是遵循师范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根据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原则。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范性”原则,是指遵循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部门培养输送各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不同规格的研究生,则由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来承担培养任务。高等师范院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研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能力的合格教师作为自己主要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这个特定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在培养方式上有着与其它类型院校不同的特点。但是。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着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的倾向—一重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轻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和教育训练。本文试图就如何加强…  相似文献   

3.
一、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和21世纪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 培养目标问题是师范院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建国以来,随着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对高师教育的方针、任务的不同规定,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有过多次变化。1980年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高等师范本科,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等学校师资.”“教师都应当经过师范学校或其他学校的严格训练,并具有以下三个条件:1、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2、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3、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境界。”这是新时期国家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明确规定。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教理论界围绕高师培养目标这个根本问题展开了讨论,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看法:1、认为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等学校师资。这是传统的也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提法;2、认为高师院校的培养对象应放宽,培养目标应具有多样性;3、认为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层次之分。上述几种意见,都明确肯定了高师院...  相似文献   

4.
“师范性”是师范院校的特质,是师范院校区别其它高等学校的显著标志,师专教育也应着力体现“师范性”的特点。师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初级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性”是师专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师范生得“具备教师职业基本能力、技术和素质的必须条件与基本途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师范性”是师专办出持色、办出水平、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既存在着身体发展的定性、定量指标要求,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共性特征;又有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师范性”职业训练的特殊要求.根据高师体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应以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师范院校的学生,使体育成为他们的第二专业。通过几年的体育教育的整体设计和充分运用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与训练时数,以及学校体育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中学体育  相似文献   

6.
在谈到高等师范院校与其他综合大学的区别时,人们常常提到高师的“师范性”。什么叫“师范性”?笔者以为,就一定意义而言,“师范性”就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必须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既定性。即:师范院校负有培养教育人才的光荣职责;或者说,师范院校要为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输送生力军。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的职业就被规定了:从事教育工作,担任教师职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毕业生都要分配到学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7.
从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讨论了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考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结合高师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要国强基础和专业知识面、环境化学知识、答辩式考试等考试,充分体现出师范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按现有的培养目标、模式构建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中学实际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地表现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矛盾,“知识陈旧,师技欠佳”的问题比较明显。本次活动围绕于此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以求为高师院校面向21世纪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供一个思路,重新构建师范专科生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框架  相似文献   

9.
师范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师资的任务,而师范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合格的初中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既注意体现高教性,又重视突出师范性,从而使我校的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所谓“师范性”简单说来是指在教学工作中,教会学生具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所具有的基本功。因此突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就是突出“师范性”。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高师美术教育与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同,高师美术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那就是突出“师范性”,增强“文化感”,使“美术学”深入到教学中来,改变以“技术”为上的教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中学音乐教师,声乐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本文就高师声乐课一直采用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授教形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适合师范院校特点的高师声乐教改方案。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师体育专业教学特点与智能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师体育专业教学师范性特点的诸多因素。阐明了当前该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智能”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师体育专业教学特点与智能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师体育专业教学师范性特点的诸多因素。阐明了当前该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智能”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师音乐学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将基础性、音乐性、师范性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保证基础性的前提下,强化音乐性、突出师范性。是通过对以往教学的反思,结合新教材的试行和西部学生实际,根据高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的探索成果。在试行新教材的过程中,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进行酌情删减,并不失时机地将课程的音乐性特点和师范性内容贯穿其中,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把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建立具有高师办学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和创新体制提供学术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现代音乐教育实践性改革为契机,结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方向,从三方面体现新时期新政策下,高校教改的新思路、新办法,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各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师范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培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出发 ,阐述了高师声乐测试进行改革优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高师声乐测试中突出师范性特色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突破高师声乐测试发展瓶颈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师范院校更是如此.根据自己教学实践感受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和加强高师无机化学的教学谈点看法和建议.1 关于无机化学教学地位问题理论上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大学化学中重要的“四大块”专业基础课程,但是,根据师范院校化学系的培养目标和  相似文献   

18.
适应“四个面向”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这是现在高师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因为它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和制约作用。高师音乐专业现行的考试办法基本还是沿用和照搬50年代以来专业音乐院校的考试办法。实践已越来越明显地证明这种考试办法不利于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突出师范音乐教育的特点和推进师范音乐教育的改革。“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困扰师范音乐教育,其原因就在于一直没有把考试与实际培养目标相“对位”,一直没有从考试这个根本点上…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育专业迈进高师殿堂是历史之必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等师范教育已进入功成名退时间。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新专业进入高师殿堂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民族国民素质提高的表现和继续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的一个独立专业,他有自己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有“文理兼通”的“复合培养模式”,有自己的学科系统和知识前没,他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解决。  相似文献   

20.
师范院校要突出师范性,这个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确有讨论的必要。笔者不揣浅陋,也谈谈自己的管见。所谓“师范性”即师范院校特有的属性,我认为其内涵包括师范院校独具的、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以及外语院校等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测试手段等项,简言之,是指师范院校为了造就“合格的、德才兼备、热心教学又会教学的教师、教育家”(万里同志话)所提出的一系列特有的要求,采取的一整套相应的措施。这是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