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花生酸铅LB膜在H2S气氛中生成PbS超微粒的过程以及各种反应条件对粒子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花生酸LB膜内得到了稳定的PbS超微粒.粒子的粒径主要分布在2.0um~3.0um之间,生成的超微粒子的大小以及粒径分布范围既与成膜时亚相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又与反应气氛中H2S气体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相变物质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苯乙烯一二乙烯基苯为高分子囊壳的微胶囊.讨论了共单体丙烯酸的加入量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和扫描电镜(SEM)分别表征了微胶囊的粒径及形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微胶囊的热物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胶囊包裹完全,粒度均一,平均粒径约6μm共单体丙烯酸的加入是得到形貌规整、表面光滑微胶囊的有效手段.同时正十八烷微胶囊具有很好的相转变热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能量储存和温度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粘合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研究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胶乳粒子的制备工艺及影响乳液性能的因素,成功地合成了以聚氨酯(PU)为壳、丙烯酸类单体(PA)为核的核-壳结构乳液。胶乳平均粒径为 100nm,且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设G是具有n个顶点的2-连通简单MCD图,f2(n)表示G的边数.本文证明了当n≥8时,其中xm=um-2um-5,um是Fibonacci数.  相似文献   

5.
设G是具有n个顶点的2-连通简单MCD图,f2(n)表示G的边数.本文证明了当n≥8时,其中xm=um-2um-5,um是Fibonacci数.  相似文献   

6.
由SnI4和3-羟基-2-乙基-4(H)-吡喃酮(ethylmaltol)合成Sn(L)2I2型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UV、IR和MS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0.7658(1)um,b=2.5364(4)um,c=1.1500(2)um,β=95.17°,Z=4,V=2.2246(6)um3,Dc=2.066mg/m3.收集到独立衍射点5088个,其中3913个为可观测点,最终一致化因子R=0.0448.结构分析表明Sn处于两个3-羟基-2-乙基-4(H)-吡喃酮的4个氧原子和2个碘原子的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痕量氟的Al3+-Calcein配合物荧光熄灭测定法.该法激发波长480um,发射波长503um,线性范围2~150μg/F-,灵敏度为2μg/LF-,100μg/LF-时标准偏差为1.3μg/LF-,是现有的最灵敏方法之一.用茜素络合剂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实验,二者获得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St/P(BA-BO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状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对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多阶段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交联的聚丙烯酸了酯为核,以苯乙烯一丙烯晴共聚物为壳的ASA复合胶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胶乳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并考察了乳化剂用量对粒子大小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ASA复合胶乳粒子外形不规整、粒子大小比较均一、分散度小、平均粒径在0.15~0.3μm之间,随乳化剂用量增加,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信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经,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频电磁半连续铸造技术制备Al-19.2%Si合金铸锭,利用电子光学显微镜对铸锭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了电磁场强度和频率对初生硅颗粒形貌的影响;利用测温技术对合金的凝固过程进行监测,研究低频电磁场对凝固前沿温度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DC铸造相比,采用低频电磁半连续铸造可以明显改变液穴中熔体的温度场,使其温度显著下降,温度分布均匀,液穴降低,初生硅颗粒得到有效细化;改变外加电磁场条件,随着电磁场强度的增加,初生硅颗粒细化;随着电磁场频率的增加初生硅颗粒逐渐变大.在本实验条件下,外加电磁场条件为15 Hz,12000At时,初生硅颗粒最为细小.  相似文献   

12.
以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分散剂,以水和忆醇混合溶液为反应介质,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反应温度、稳定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微球平均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不适合作苯乙烯分散聚合的稳定剂。随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浓度变大,微球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变窄,单体深度的增大会导致微球粒径的增大及粒径分布的中宽。随聚合温度的提高,微球粒径变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受到边界振动的粒径呈幂律分布的颗粒气体中的颗粒分离行为特性.研究发现当系统受到振动时,模拟区域出现温度梯度,系统出现颗粒分离现象,所有的颗粒都会朝着温度低的区域移动,且大颗粒比小颗粒更趋向于聚集在低温区域;系统大颗粒和小颗粒间的粒径差越大,系统的颗粒分离行为越显著.同时,系统的子区域中的局域粒径分布函数仍然为幂律分布.  相似文献   

14.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抗溶剂雾化技术制备壳聚糖微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临界抗溶剂雾化技术(SAS-A)从壳聚糖的乙醇水溶液中制备壳聚糖微粒,探讨预膨胀压力、溶液流量和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微粒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超临界CO_2流体为介质,预膨胀温度为50℃的条件下,采用SAS-A技术能制备得到壳聚糖球形微粒.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可以控制微粒形态和大小:增大预膨胀压力,微粒平均粒径先增大,后稍减小;8 MPa下微粒分布最均匀;增大溶液流量或增大溶液中壳聚糖的浓度,微粒粒径变大,粒径分布变宽;升高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易形成球形微粒;增大喷嘴直径,微粒粒径稍变大,分布更均匀.在研究的操作条件下获得的壳聚糖微粒粒径大小主要在0.5~5.0μm之间.红外分析表明壳聚糖微粒化前后,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赤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试验、扩展的DLVO(EDLVO)理论和凝聚动力学研究了粒度分布(粒径小于18μm的微细粒比例)对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浮选结果表明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与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有关,粗粒(粒径大于18μm)赤铁矿的粒度较大时或粒度分布均衡时(微细粒与粗粒含量接近)浮选回收率较高.EDLVO理论计算表明微细粒赤铁矿与粗粒赤铁矿之间存在吸引力,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粗粒粒度正相关;凝聚动力学分析表明粒度分布均衡时颗粒间的凝聚速率较大.这是粒度分布对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颗粒级配和紧密堆积理论为基础,优选不同粒度的赤铁矿粉为加重材料,按照不同比例二元复配加入到山东G级高抗硫油井水泥中,通过对水泥浆流变和强度性能的测定,研究了颗粒级配与高密度水泥浆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变和强度性能好的配方,其级配曲线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颗粒较细,粒径全部在10um以下;另一种是在10um附近(5um~30um)出现明显的断层区,即该粒径范围的颗粒较缺失,而该粒径范围恰是水泥颗粒的主要分布区,与水泥颗粒形成连续级配,对强度和流变性更有利;流变性能较差的配方,超过70%颗粒的粒径大于10um,尤其是3um-10um的颗粒最为缺失。此结论可作为多元铁矿粉复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氯化钙和碳酸钠制备碳酸钙为例,将套管式微反应器应用于颗粒的制备过程,并详细考察了各种操作条件对颗粒制备的影响。对所得产品进行SEM和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颗粒 粒径随着体系总流量和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微反应器混合距离对颗粒平均粒径无明显影响。将套管式微反应器沉淀法与直接沉淀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直接沉淀法得到的颗粒形貌差,颗粒粒径在8~11μm之间;而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套管式微反应器可以制得平均粒径为0.89μm,分散性良好的球形碳酸钙颗粒。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在同一地点连续采集灰霾天北京海淀城区空气样品,调研了空气中溴代二恶英(PBDD/Fs)的污染水平和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灰霾天城区空气样品中PBDD/Fs的质量浓度为1 535~6 053 fg/m3;PBDD/Fs的浓度随着颗粒物粒径(aerodynamic diameter,dae)的减小而增加,在dae<1.0 μm的颗粒物上浓度最高,80%以上的PBDD/Fs分布在dae<2.5 μm的颗粒物上;PBDD/F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含量不等,但均以高溴代二苯并呋喃(PBDFs)为主,且其所占比例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加而减小,然而多溴代二苯并-对-二恶英(PBDD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布差异性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使用染色石膏颗粒研究颗粒破碎过程中的形状演化,采用基于正交视图的拍照识别方法获取颗粒形状,借助Weibull分布函数对颗粒形状的统计分布进行定量表征,分析了染色石膏颗粒一维压缩破碎前后的颗粒形状特征。结果表明:破碎产生的颗粒与亲代颗粒粒径相差越大,其表面越粗糙、圆度越差、越扁平,且形状因子分布越不均匀;存活颗粒相比亲代颗粒形状变得更规则,形状因子分布趋向于均一化,而破碎颗粒的形状演化则完全相反;由于整体试样既包含存活颗粒又包含破碎颗粒,其形状演化规律未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