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一些大地震发生在大城市附近,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建筑物的严莺破坏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1999年8月17日发生在土耳其伊兹米特附近的7.4级地震和1999年12日发生在我国台湾的7.6级南投地震等,这些事件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地震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1,(22):9-9
10月23日13时41分,土耳其东部的凡省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五公里。截止到27日,土耳其政府官员宣布,死亡人数已超过500人。地震还造成1650人受伤,2262座建筑物遭破坏。  相似文献   

3.
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5月23日在甘肃古浪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造成数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毁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根据历史地震记载资料和新收集补充的震害调查资料,首先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进而根据各破坏点的烈度情况,修改完善并重新编绘了本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分别从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土地破坏、文物破坏及交通通讯破坏等方面分析了1927年古浪8级地震的震灾特征.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滑坡、崩塌和严重的次生水灾等进一步加剧了震害程度,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文物群破坏.科学总结和分析本次地震的震灾特征,对未来的大震科学研究、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等均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大坝地震灾害和经济损失预测的概率方法。文中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坝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然后提出了按坝的类型进行坝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对坝遭受地震袭击时可能产生的五种破坏等级作了详细描述。利用本文的方法可以计算:(a)一座坝在T年内发生J级破坏的概率和在给定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发生J级破坏的概率;(b)大坝地震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1、周围近期地震活动 几年来南黄海区连续被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预计将发生6级以上地震,这是近几年地震部门捕捉的目标,杭州湾南岸以北地区是其外围。1992年本省仅发生ML3.4级以下小震6次,其中1.0—1.9级1次,2.0—2.9级4次,3.4级1次,相对说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6.
赵航 《科技潮》1998,(2):43-4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现象,但可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日本人川田嘉男发明了"FM 地震预测法",使我们得以于地震发生前三天预测到它。日本山梨县的八岳南麓天文台,台长川田嘉男,最近开发出一种"FM电波地震预测法"。该预测法对3级(Magnitlde 震级)以上的地震,可以提前1周预测震源(直径约250公里以内),提前3日预测出发生日期(误差仅1日左右)及规模(M±0.5)。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曾对1996年发生在日本的多次地震与用"FM 电波地震预测法"得出的预报进行了比较,结果竟惊人地对应,作为发现者的川田嘉男也因此  相似文献   

7.
景桦 《科技潮》1998,(2):42-42
新年伊始,1月5日至9日在国家地震局预报会商会上,将北京西北部,冀晋蒙交界地区,划为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然而,在不到24小时之后……1998年1月10日,上午11时50分,河北尚义县和张北县的交界处,发生了里氏6.2级的强烈地震。地震使3个乡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到本刊截稿时止已死亡49人,重伤250余人,轻伤2000余人,有2万余人无家可归。据说直接损失近30亿元人民币。人们不约而同地议论着:咱们何时以什么方法才能准确预报地震,以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我国地震学家早在1988年就已经提出我国将进入地震多发时期,且不断地预报了远期和中期将要发生5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利用可靠度方法预测城市地震人员伤亡数目的概率模型,利用此模型可计算出所需概率意义下的伤亡人数的范围,为地震区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地震救援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给出了H市的发生地震时伤亡人数的预测实例.  相似文献   

9.
马铭志  谭雨文 《科技资讯》2011,(23):104-104
吉林省松原市查干花镇2006年3月31日发生的5.0级破坏地震,作者参加了地震期间一线地震观测工作,并结合现场工作的一些特点,提出了今后在该项工作中的一些建议和想法。以期有助于提高地震现场观测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自1338年以来的发生在渤海海域的历史地震,建立了该海域MS≥7级地震活动的灰色灾变GM(1,1)模型,又以该海域发生MS≥7级地震的具体年份为原始数列,建立了MS≥7级地震活动的灰色数列GM(1,1)模型.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吻合.文中对预测结果的可信性作了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地震灾害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县县城附近.截至4月19日上午,玉树地震已经造成了1700余人死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余悸未消,玉树地震又在人们心头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lightn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inkelstein D  Powell J 《Nature》1970,228(5273):759-760
  相似文献   

14.
15.
张克菊 《科学观察》2009,4(5):14-19
地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是指发生在地壳中的构造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一旦断裂,能量便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强度较大的地震被公认是自然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地震的研究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社会需求,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地震预报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等。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6.
破坏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5级、裂度大于7度,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局部损毁的地震。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建(构)筑物倒(坍)塌人员被困实际,从应急救援的角度,梳理分析了破坏性地震人员被困类型和伤害特点,归纳得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训练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地震突发性强,短时间内可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需要进行应急响应和震害快速评估。针对中国震害评估中存在的空间对应性和时间有效性问题,总结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烈度的已有快速评估模型,提出了考虑震源机制解的带方向的地震烈度图快速生成方法。进而在应急评估模式下,针对不同的数据完备性,设计并开发了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的震害快速评估演进模型与方法,包括震害倒损房屋和受灾人口的定性与定量渐进评估,解决了时间有效性问题。以玉树地震为例,对倒损房屋和受灾人数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与国务院公布的受灾人数比对,误差为23.3%,符合国家减灾应急要求(误差<30%),表明本文模型合理、评估结果可靠,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22日、8月25日,云南盐津、大关县等地相继发生两次五级以上地震,二十余人死亡,百余人受伤,三十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人民币。今年也正好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周年,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24.2419万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它震级高、强度大、余震多,范围广、次生灾害大、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向挤压,导致龙门山冲断带向东南逆冲,撞击四川盆地,引发汶川8.0级大地震.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及发展规律还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km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远未认识.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龙门山地震地质背景,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成果,结合野外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差异,并探讨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得到以下3点认识:(1)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不同,但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具有诱发作用;(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触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但汶川地震触发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更广泛和持久;(3)水系对地表物质的侵蚀过程因地震驱动的崩滑而被加速。此外,汶川地震的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未来几十年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