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方亚婷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31-1434
自翻译研究进行文化转向后,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围绕译者展开,并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译本对原文的“不忠”。《佐治刍言》中就有大量增译、删减和改写等一系列翻译现象,这是译者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按照一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本进行的加工和调整。在此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薛堃  黄卫锋 《科技信息》2011,(12):171-171
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中强调译史研究要注重译者,即以人为本,注重翻译的交互文化特性。柯大卫的《论语》译本是译者学习汉语的产物,也是译者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柯大卫作为传教士的同时,也是英华大学的教授,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柯大卫多重身份和翻译名义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译者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文彬 《甘肃科技》2010,26(5):194-197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对翻译文学经典进行复译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杨必和彭长江两位译者对《名利场》的翻译为例,应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具体考察50年文化语境和当代文化语境对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操纵,寻找译本中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诸因素与译者个人翻译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6.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骆贤凤 《科技信息》2007,(25):135-13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著,更是一部集所有重要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它的翻译和研究,目前《红楼梦》已被翻译成20几种文字,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英文译本多达9部。译界公认的两个经典译本是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杨译)和The Story of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和他的女婿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这两个译本采用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视角,却能获得共同的赞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佛经的汉译历经了三个不同时期,其中存在很多同经异译。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不同,对语言也产生了影响。《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七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的译本,而三人正是三个翻译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发现译者、译风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历时嬗变的过程,透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人名翻译究竟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更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除了要考虑人名本身的文本内语境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语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以《飘》的两种不同译本为例,从诗学规范、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人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语境在译者对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半生缘》英译本问世以来,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仍寥寥可数。本文结合韦努蒂的译者显形理论,从文化负载信息的翻译、语相特征和情节处理等三个方面探索《半生缘》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情况,尝试为译者显形研究提供新角度。研究发现,金凯筠在翻译文化负载信息时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大胆地使用斜体在译作中呈现自己的理解;不改动与目的语文化相偏离的情节。由此可见,金凯筠的译者身份在该译本中是显形的,从而保留了《半生缘》的"中国味"。  相似文献   

14.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5.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丈夫》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广受喜爱,其译本很少得到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指出,翻译是改写。译作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本文将以《丈夫》三个译本着手,分析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17.
郭瑞娟 《科技信息》2006,(11):146-147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文化态度、翻译动机、翻译准则等主观因素将影响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通过甄选伊万.金(1945年版)和施晓菁(1981年版)翻译的两个《骆驼祥子》英文译本,针对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剖析,同时通过两位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译者在《骆驼祥子》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相似或相异的翻译策略,尝试性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  相似文献   

19.
依据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文为代表,比较了翟理斯(Herbert Giles)、梅维恒和梅丹理(Denis.C&Victor H.Mair)、闵福德(John Minford)三个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分析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提出在《聊斋志异》的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青睐,其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从明喻、暗喻、俗语、夸张、双关等语义修辞的角度对比评析罗慕士和邓罗的译本。对比发现,两位译者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策略,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译者的汉学功底。虽有少许过失,但仍不失为我国翻译教学的优秀译例,为《三国演义》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