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上,首先,以因子分析法为理论支持,建立横纵因子分析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综合因子分析,即用横纵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增长作更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以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的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状况为例作实证研究,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它们各自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及经济增长的内在因子。其次,借助了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中国西部各地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状况。最后,通过这两个模型,全面地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函数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居民消费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西部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建立了以时间为影响的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我国西部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并且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有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对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角度出发,借鉴广义DEA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种参考集进行评价的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该模型测算基于东部和西部两种生产环境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及其分解指数,从纯技术效率变化差异、技术变化差异和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三种视角进一步分析了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西部地区基于西部生产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还可以给出西部地区基于东部生产环境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而能够实现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相对优势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宏观环境因子和劳动力供求因子这两个因素对工资水平的作用机理,可以发现长期内我国工资水平主要由宏观环境状况决定,而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状况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力供求因子在2004年后开始转为正值,意味着我国劳动力长期供给过剩的局面正在得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亟待寻找新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全国性整体经济波动和地区性的经济波动对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贡献,该文基于中国地区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将Bayes动态隐变量模型引入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通过从可观测到的宏观经济变量中识别出隐含经济变量,该文将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波动分解为3个部分:全国因子、地区因子和各经济变量独有的波动项。通过对中国经济在1980—2015年的变动历史的分析,发现地区的产出和投资主要受全国因子波动的影响,而地区消费的波动主要受地区因子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后经济变动的分析,发现该战略提高了全国因子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重在对不同地区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构建包含21项指标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提取了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持3个因子。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省级地区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显著。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地区差异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将全国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进行降维,找出三个公共因子,根据三个公共因子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并与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进行比较,作出地区差异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2001~2016年人口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基础上,利用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括人口流动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省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有所差异。人口主要从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其中对东部地区呈显著的正向效应,对中部地区是微弱的负向效应,对西部地区是显著的负向效应。为此,我国应当加强中西部人才引进措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助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6%,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城市的发展将会对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以重庆、成都等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其竞争力变动的内在因素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已有文献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将每一年综合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截面数据因子分别作为最优和最劣向量,通过TOPSIS理论求出每个研究对象的最优因子方案接近度.以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为例,用模型的最优因子方案接近度来描述各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多数省份服务业发展与最优因子方案接近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
徐敏 《科技与经济》2010,23(1):51-54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7-2007年的财政金融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金融机构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东部地区明显;西部地区存在财政支农和金融信贷资金年增长率高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相反;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财政支农、金融信贷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效应不同。平均西部最高,依次是中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建立Panel-Data模型,通过比较与发达、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个体异质性,分析FDI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以及FDI对我国影响与国际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11个样本国或地区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最快,但FDI、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间接影响都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运用西部地区195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方差分解,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长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金融发展效率即贷存比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也没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出多层次、多元性的金融产品,调整和优化业务品种结构,强化对于农业信贷资金的监管力度等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政策。  相似文献   

14.
研究数据预处理新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模型,在数据挖掘技术中采用决策树算法进行分析,克服现有算法的缺点,对现有算法进行改进优化,提高模型精度,得到省份分类情况及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相关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算法,数据挖掘技术更能找到数据间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数据挖掘寻找潜在数据规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为引导电信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投资决策, 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针对2005~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 构建和估计电信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系统结构方程, 研究电信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电信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产出弹性达到0.124。电信行业发展迅速, 新业务不断产生,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增加对电信行业的投资。分区域考察结果表明, 电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现象, 西部地区电信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远大于中部和东部, 而东部地区电信投资转化为电信普及率的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收入的增长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财政收入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影响中国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子:经济上升因子和物价指数因子。同时对中国目前已经出现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强负相关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对中国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给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定量测评2006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的旅游竞争力.通过对基尼系数内涵的扩展,提出"旅游竞争力贡献-旅游收入占有基尼系数"的概念来揭示省域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际测算了中国内地2006年旅游竞争力贡献-旅游收入占有基尼系数;提出以旅游竞争力贡献系数作为识别非平衡因子的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内地31个省区的旅游竞争力贡献与旅游收入占有之间偏离程度较大,且非平衡因子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减弱这种非平衡性,中、西部地区需要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依托自身优势,实现旅游收入积极增长,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空间分组.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截面模型对各分组进行OLS检验.结果发现,在HH组和LL组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依据空间趋同俱乐部不具有遍在性的特点,选择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应的全局因子,构建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分析框架.使用固定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影响因子进行双重筛选和检验,依据其检验生成的主成分分析报告,得到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重要影响因子,有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等.根据不同年份俱乐部成员的数量变化以及经济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探讨了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与演进机制.可为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相关的政策信息,为区域选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以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经济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即具有区域异质性。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敏感性最强,受到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的影响更深远。相对于股票融资而言,债券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发展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