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北京来到赤道高原乌干达,工作所在的农场,地处乌干达东部边境。农场四周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广阔的草原,挺拔、浑圆的椰子、油棕榈以及粗犷、动人的非洲舞,耀眼的赤道阳光,还有那成群结队、唧唧喳喳的野鸟……在众多的野鸟中,有一种美丽动人的鸟儿最引人注目,田埂上,水沟边都有这种鸟:它们还常常飞到我们的院子里,觅食、戏耍;人走到它们的身旁它们也毫不惊慌,就像家养的鸽子与人们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2.
正黑猩猩用采集的树枝在树冠上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窝,然后每晚在这里睡8~9小时。科学家最近对乌干达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的黑猩猩最常用的树枝的坚硬度和可弯曲度进行了测量,并调查了树叶表面和树木结构。研究结果还真了不得:在受到调查的1844个窝巢中,多达73.6%都是由一种结实的树木——乌干达铁木做成的,而乌干达铁木只占当地树木的9.6%。这里的黑猩猩睡在树上的部分原因是躲避豹子、狮子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月2日,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这位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布尼亚度过了除夕夜,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士气——他们正对抗着有史以来第二大的埃博拉疫情。在谭德塞登上飞往乌干达的直升机,去跟乌干达常驻联合国代表鲁贡达·鲁哈卡纳(Ruhakana Rugunda)会面之前,他还必须要做一个决定——是否带走一个名叫查尔斯·卢旺加-基韦瓦(Charles Lwanga-Kikwaya)的刚果小伙子。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10月16日宣布:沉寂数年的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非洲,在乌干达北部古卢地区,已经有63人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其中43人已死亡,且死亡人数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自人类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种病毒,其中793人死于埃博拉出血热。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埃博拉病毒为题材写了一部名叫《热区》的畅销小说,此小说对埃博拉病毒做了可怕的描写,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次…  相似文献   

5.
乌干达的西部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天然动物园。春节佳期,我们的援外工作初战告捷,便有幸一游。凌晨三时从驻地奇奔巴农场出发,满天星斗,凉风习习。天蒙蒙亮时到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匆匆采购了一些食品,继续西进。越野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行驶了150多公里后,驶入一条泥路,狭窄的路面坑坑洼洼,越野车像一只小甲虫,摇摇晃晃地向前爬行。幸而道旁是高低起伏的  相似文献   

6.
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里,研究者注意到几乎每个年轻的雌猩猩都手攥一根棍子,她们把棍子贴在肚皮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种奇特的行为被研究者记录在档。  相似文献   

7.
在肯尼亚和乌干达的边境上,有许多奇怪的山洞,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基塔姆山洞。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经常在那里出没。在每年的干旱季节里,当地人常看到非洲象成群结队地走进洞口,缓慢地穿过基塔姆山洞通道,来到阴暗潮湿的中央大洞,用长长的象牙,在洞壁上凿下一块块的岩石,再用大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地吞下肚去。然后,在洞中稍加休息,领队的非洲象就发出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家最近发现,乌干达齐巴勒国家公园里的黑猩猩大口吞食泥土来“自疗”疟疾。事实上,生活在这座公园里的黑猩猩和人都喜欢一种黏土,这种黏土中含有高浓度的高岭石,而高岭石是一些止泻药的主要成分。专家们以前认为,黑猩猩之所以吃这种细黏土,可能是为了抵御肠道疾病,或者为自己的饮食添加矿物质。但最新观察发现,黑猩猩在吃一种有强劲药效的树叶之前和之后都会吃黏土。  相似文献   

9.
当玛丽莎·戈登(Marisa Goulden)来到乌干达基奥加(kyoga)湖畔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时发现,该如何向当地村民解释其所做的工作令她颇费心思。“我是第一个到村庄来的西方人,”她说:“他们都很欢迎我,但他们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大西洋为了夺取世界第一大洋的桂冠,一口气扩张了1 000千米还不肯罢休,很有点野心勃勃的样子;太平洋则颇有君子作风,它为了给大西洋和印度洋让出地盘,已经收缩了1 000多千米,还准备继续退让;地中海干涸消逝了;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形成如青藏高原一般的庞大山域;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乌干达、扎伊尔和赞比亚等内陆国家有了自己的领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成了孤岛,洛杉矶总有一天要沉入海底……"这是童话,还是耸人听闻的海外奇谈?  相似文献   

11.
乌干达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白蚁喜欢啃食废弃的塑料袋。它们的这一特性,或许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新科学家》杂志说,废弃的聚乙烯塑料制品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自然分解,如何解决这种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环境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的克里斯·卡萨姆巴看到,大群白蚁聚集在他用来育种的聚乙烯塑料袋上,他本来担心这些“破坏分子”会毁了他的农业实验,但经过仔细观察,他惊奇地发现,小东西们正“专心致志”地大嚼这些塑料袋。由此,他意识到昆虫或许能对塑料废弃物进行生物降解。卡萨姆巴说:“我不再将…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面临血源紧缺之际,仿真乱真的人造血应运而生,它还能预防疾病的传播.围绕着对艾滋病的公众注意加强了对血源性传播此病潜在危险的关注。然而艾滋病并非唯一威胁,今天,每10个美国人接受输血时,就有一人可直接患肝炎。疟疾寄生虫可幸存在冰冻血中,输血还能传染梅  相似文献   

13.
挎枪的儿童     
如何使一个孩子成为杀人者?世界范围的武装组织采取了—种残忍的手段:将儿童从他们的家中劫走,使他们习惯欺骗,并将他们送到战争中去“成长”。歹徒杀死了我的母亲,也杀死了我的兄弟。他们把我带到他们的营地,对,我是和歹徒在—起,我有一只枪,头儿教我如何用枪。他毒打我。我有一只枪,能杀人,我杀死普通人和士兵。我不愿意这样。——这是乌干达北部一个男孩的心声,他年仅六岁就被当地反政府武装劫走。  相似文献   

14.
●一个熟悉历史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从世界一开始就生活着的人。历史不仅能给我们以愉快的享受,而且最能增进我们的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学识造诣的很大一部分,而且给予很高评价的,正是指熟悉历史事实。有文学修养的人有广博的学识,若是他们并不熟悉自己本国的历史,也不熟悉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对这一点有一种不可原谅的无知。一位女士可以在举止上有好风度,还可以不时地用机智表现出生动活泼。不过要是她的心智没有用历史知识来充实,她的谈吐就不可能使用健全理智和善于思考的人感到满意。还必须补充一点,就是历史不仅仅是知识中很有…  相似文献   

15.
沙漠干尸     
《大自然探索》2012,(10):6-6
生活于智利及秘鲁沿岸渔村里的新克罗人,从公元前5050年就开始制作木乃伊(干尸),比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最早时间还早几千年。题图中显示了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的一具干尸,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美国有个名叫J.Merrick的人,形状丑陋得如同“象人”,事实上患的病就叫做神经纤维瘤病。它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种令人可怕的、神经失调的不治之症。此病还往往伴随着各种畸形怪状的残疾。据统计这种疾病影响到了十万人。神经纤维瘤的初期症状通常在儿童时代就出现了。这种症状是皮肤黝黑的小小污斑,也就是众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柯达首款1 200万像素的家用相机,Z1275一经发布就给人无比的震撼,它不仅具有1 200万的超高像素,更可贵的是还拥有5倍光学变焦的小长焦焦段,另外还拥有静态输出高请画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天气     
董艳萍 《科学之友》2001,(12):40-40
英国的天气变化太快了.今天还晴空万里,明天就可能是阴雨绵绵.早上还温暖宜人晚上便凉意侵人.你也许伴着满天明亮的星星入睡,而一觉醒来已经是大雨滂沱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气"多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菊花 《科学之友》2007,(13):46-47
经过几十万年的生息,如今山地大猩猩濒临灭绝.汹涌的人潮把仅留下的600只大猩猩推到中非的两处热带雨林,其中大约一半生活在维尤加斯的山坡上,也就是横跨卢旺达、扎伊尔和乌干达之间边境火山的拐弯处.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13,(1):41-42
前景诱人的人体微缩在科幻电影中,人可以缩到比蚂蚁还小,甚至细胞那么小。要是真能实现该多好啊!不仅可以让我们观看微观的美景,其实际应用价值更是不可限量。比如在旅行中,现在的客车一般就载几十个人,最大的飞机也就载几百人。要是人能微缩,一架飞机就能载数千人,甚至数万人。那将节省多少燃料啊!在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也能变小,可以躲过敌人的监视,穿过各种障碍物,进行侦查和展开各种军事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