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含有氨基和羧基的β—环糊精衍生物合成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含的氨基和羧基的水溶性β-环糊精衍生物并测试其性能,这些化合物用作毛细管电泳添加剂。方法 将β-环糊精与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结果 合成了七(2,6-二-O-羧甲基)-β-环糊精,七{2,6-二-O-「3-(2氨基乙氨基)-2-羟丙基」}-β-环糊精(乙二胺-β-CD),七{2,6-二-O-O「3-(1,3-二羧基珍氨基)-2-羟丙基」}-β-环糊精(谷氨酸-β-  相似文献   

3.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生成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且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该物质与铬黑T显色剂发生包结作用,形成包结聚合树脂。用此树脂富集水中痕量Mg(Ⅱ),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环氧氯丙烷做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合成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并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用此树脂富集痕量Cr(Ⅵ),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由2,2-双(羟甲基)-1,3-丙二醇开始,经溴ZA人,磷酰氯化,和酰基化等步骤,合成三种新的2,2-双(溴甲基)-1,3-丙二醇和多溴代酚的环状磷酸酯,即: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4,6-三溴苯氧基)环乙烷;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4,5,6-五溴苯氧基)环乙烷;双[5,5-双(溴甲基)-1,3-二氧-2-磷酰基]-2-(2,3,5,6-四溴苯氧基)环乙烷。通过对产物元素分析,IR和质子NMR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6.
以β-环糊精为母体,先与马来酸酐反应合成了双-(氧-丁烯二酸单酯)-β-环糊精(简写E1),后用氯乙酸修饰E1,得到了双-[6-氧-(3-脱氧柠檬酸单酯)]-β-环糊精(简写E2),再利用E1或E2作为催化剂,催化苯和甲醛反应生成了苯甲醇。  相似文献   

7.
由芳香醛,异丁醛,三氯化磷和乙醇为原料制得中间体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乙烷-2-氧(DPDO),用DPDO与由芳醛和对苯二胺缩合制得的席夫碱(SB)经Pudovik加成反应,合成了系列膨胀型阻燃剂N,N′-对苯二胺基-二苄基-α-氨基-1,3,2-二氧磷杂环磷酸酯(A1-A12),并用IR,NMR,MS等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三种新的环湖精衍生物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烷化等方法合成3种新的的含有大官能团和长烷基链的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七(2,3-O-二苄基-6-O-叔丁基二甲基硅基)-β-CD、七(2,3-O-二苄基-6-O十二烷基)-β-CD、七(2,3-O-二乙酰基-6-O-十二烷基)-β-CD,并考察了该固定相的气相色谱性能,这些固定相均具有较好地成膜性,较高的柱效,对难分离的芳香族位置异构体二甲苯、甲酚等有很好的分离效果,烷基链长的增加和大官能团的引入改变了环糊精的空腔结构;环糊精上取代基的大小、极性、形状与客体分子的π-π相互作用等对于客体分子的识别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β-环糊精(β-CD)的组氨酸(His)一取代和二取代衍生物(简写β-CD-His)和β-CD-His2)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该衍生物模拟DNaseⅠ对DNA进行了催化水解,并与DNaesⅠ催化水解DN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种β-环精精-组氨酸衍生物均能水解DNA,但比DNaseⅠ的活性要低,通过对水解产物的分析,发现水解机制类似于外切酶从DNA链的一端逐个断裂酸酯键。  相似文献   

10.
从均苯三甲酸出发,经酯化、部分水解、选择性还原、与硫酸氯反应制得-1,3-苯二甲酸二甲酯,然后与二氰基二氢醌反应制得新型酞菁类染料的单体3,6-二(3,5-二甲氧羰基苯甲氧基)-1,2-苯二腈,并用IR,^H-NMR确认其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酚酞为光谱探针,在2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β-环糊精(β-CD)、2,3,6-三[氧-(2-羟基丙基)]-β-环糊精(HP-β-CD)及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MO-β-CD)与3种生物胆汁盐分子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3种甾类生物分子客体与3种环糊精主体之间的键合能力和选择性主要受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影响.几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主-客体的包结配位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3(3‘-氯苯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Ia)和3(3‘-吡啶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Ib)在POCl3存在下,分别和已二酸反应,制得了两种含双稠杂环的化合物,1,4-[6-3-(氯苯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基]正丁烷(IIa)和1,4-(6-3-吡啶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基正丁烷(IIb),并利用EA,IR,^1HMR等确认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水溶液中,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β-环糊精及6,6-O,O-(4,4-二苯基杂氧二磺基)-β-CD与色氨酸形成包结物的形成常数,结果表明,后者的稳定性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生成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且不溶水水的稳定大分子生物。该物质与络合剂酸性铬蓝K作用,形成包对脂。用该树脂富集水中痕量Ca(Ⅱ),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色氨酸包结物形成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溶液中,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β-环糊精及6,6'-O,O、-(4,4、-二苯基杂氧二磺基)-β-CD与色氨酸形成包结物的形成常数,结果表明,后者的稳定性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高分子冠醚液晶(PSC-11)与全甲基β-环糊精、全丙基β-环糊精、全戊基β-环糊精等三种全烷基化β-环糊精分离位置异构体的结果比较,它们在分离分子体积大小不同的化合物时,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将(S,S)-1,2-二苯基乙二胺(DPEDA)与2-羟基-5-甲基-3-叔丁基苯甲醛缩合,得到手性Salen,再与Co络合,氧化后得到Salen-Co(Ⅲ)手性催化剂,用于催化外消旋环氧化合物的水解动力学拆分,得到了光学活性的环氧化合物和二醇,产率较高,对映体过量20.6%-61.6%。  相似文献   

18.
碘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碘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热重-差热(TGA-DTA)表征及测定碘含量的变化,研究了碘与环糊精(CD)形成的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KI与β-CD包结较困难,不能起稳定I^-的作用,而KL3与β-CD包结较好,且使KI3稳定。  相似文献   

19.
已内酰与α,ω-二卤代烷在固-液相转移条件下(KOH)/K2CO3混合碱,TBAB为PTC)反应是1-(ω-卤代烷基)己内酰胺1,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碱及催化剂用量对1,4-二溴丁烷与已内酰胺进行单取代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己内酰胺:1,4-二溴丁烷:氢氧化钾;碳酸钾:TBAB为1:3:1.5:3:0.05(摩尔比)时,90℃下反应,13h,产率可达75.4%,并合成了其它3个1-(ω-卤代烷基)己内酰胺,在类似的固-液相转移条件下,1与醇反应得标题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方法测定羟自由基反应速度常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维生素C存在下,铁-EDTA与H2O2反应生成的羟自由基和脱氧核糖作用,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丙二醛(MDA);MDA与甲醛、氨通过Hantzsch反应,生成产物3,5-二甲酰-1,4-氢吡啶,加入羟自由基“清除剂”,用电化学方法监测3,5-二甲酰-1,4-二氢吡啶的形成,以此求得羟自由基“清除剂”与羟自由基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