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伊犁将军志锐存有一首杂诗《鸡卜》,其中涉及到我国古代的四种占卜方式,即蓍草卜、龟甲卜、鸡卜和羊骨卜。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这些占卜方式在西域流传与应用情况。同时,可确定此诗歌的内容是写西域少数民族进行占卜的诗歌,而不是一首简单描述少数民族娱乐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一首英文诗歌Break,Break,Break的人际意义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这首英文诗歌语言模式的选择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鉴赏了这首英文诗歌的含义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晋太康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模拟创作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模拟观与后世不同,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其模拟创作主要分为拟乐府类、拟古诗十九首类等五大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暗中的鸫鸟》(又译作《暗夜画眉》,)是哈代诗歌中较为有名的一篇,同时也是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一首诗。这首诗欢乐与忧伤并存,反映了处于世纪之交的诗人哈代迷茫、苦闷的情绪。诗歌体现了哈代的悲观主义倾向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而诗歌主题的深化得益于韵律的巧妙安排与意象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雪夜林边驻足》内容寄寓遥深,富有象征意味,以会话式的语言见长,并运用传统的诗歌格律,集中体现了弗氏诗歌之特色,本文从内涵、语言、形式等方面对这首诗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7.
李少白 《科技信息》2010,(3):I0146-I0147
诗学隐喻是凸显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安身立命之所,理解了诗歌中阴郁的含义,才能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四首自然诗歌为例,解读诗人对各种山水生灵的隐喻,体味诗人绚丽的心理图景和对宇宙人生丰富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感知诗学隐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华兹华斯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名篇,《咏水仙》更是其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韵律整齐,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本文试运用文体学知识来重新解读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苏立康 《奇闻怪事》2007,(2):125-125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师生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引用他人的诗作点评(尽管有的引用不一定恰当),从而以情激情,不断掀起情感活动的高潮,不断深化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这就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课堂里,直到下课铃声把大家唤醒。这实在是难得的宝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苏轼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轼先后共追和陶诗124首。在这124首和陶诗中《和陶饮洒》20首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心态与其他和陶诗迥异,这也造成了它与其他和陶诗的内容及风格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它在苏轼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即:它是苏轼岭南诗的前奏,是此前苏诗与此后苏诗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在《爹爹》《申请人》和《晨歌》这三首诗歌里,普拉斯用独特的视角、经验和世界观分别对女性不同时期的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反省、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贾真真 《科技信息》2009,(9):200-200
肯明斯(E.E.Cummings)是20世纪早期的美国诗人,他以对传统的诗歌形式大胆创新和风格奇特而闻名。“ihave found what you are like”是他的一首独特的爱情诗。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以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的《圣女祠》三首,表现圣女来去无踪(象征美好事物难以把握)和作者的忱挚追求.它和其他咏仙诗在思想上联系密切,是作者在特殊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情绪的反映。因此,不能把这三首诗看成是讽刺女冠或描写作者与女冠秘密恋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迪金森这位美国诗坛上的传奇人物,生前默默无闻,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三分之一探讨了死亡这一主题。死亡是诗歌不朽的主题,但对艾米莉来讲,死亡不仅是一个诗歌话题,也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时常碰到并对她的生活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英译《元曲一百五十首》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较大规模的元散曲英译本,是辜正坤教授在其诗歌鉴赏五象论指导下的翻译力作。通过解读《元曲一百五十首》英译本了解本书译者的诗歌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感受元曲翻译中视、音、义、事、味五象共融的翻译实效,由此来探讨辜先生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揣度中寻求到的平衡,及其对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元曲翻译实践之间的互补互构。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旭 《科技咨询导报》2008,(32):224-224
本文主要从诗歌思想,文字,以及音律角度讨论和分析了两首英美诗歌,以及它们背后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是一首倍受人们喜爱的诗歌,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画。这首诗语言平易,貌似简单,意境却耐人寻味且极具乐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