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岩层活跃,区内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十分严重。地质问题成为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问题之一。下文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不良地质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铁线路位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
论铁路地质选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域辽阔广大,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铁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非常突出的,已建成的六万多公里铁路表现出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病害.总结中国铁路的建设经验,要确保铁路工程的百年大计,在勘测、设计一条新铁路的前期工作中,应特别重视地质选线.文章回顾了中国铁路实施地质选线原则的发展历史,提出了新的更加地质学化、规范化的地质选线五项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岷县境内工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十分发育,是兰渝铁路工程地质选线最复杂的段落之一。以兰渝铁路岷县段地质选线为实例,阐述不良地质十分发育的复杂山区选线,应先期开展滑坡等不良地质普查,重点调绘区域不良地质的成因、空间分布及发育规律,找出选线禁区及可行的绿色通道,是目前铁路工程地质选线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谢程 《甘肃科技》2009,25(3):45-49
随着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西藏新建铁路拉萨-日喀则段铁路开始进行。线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如何根据地质条件来选择线路走向是决定此段线路的关键。就拉萨-日喀则青藏高原峡谷区地质选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宁 《科技信息》2013,(2):419-419
本文结合重庆至长沙公路彭水至武隆段初步设计阶段对大木桥~棉花坝地段不良地质体类型的初步判断实例,具体介绍了山岭地区高速公路在选线与定线过程中通过对地质体分布条件、地形地貌特征、航片判释等各个方面综合判断,初步确定不良地质体类型,充分发挥了工程地质选线在山岭重丘区路线选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可 《科技资讯》2012,(7):43+45-43,45
铁路地质选线是指运用地质勘察手段(如调绘、钻探、静探、物探、挖探等)查明各线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通过对比各线路方案工程地质条件,从地质的角度提出线路行走的最佳方案;本文以新建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拖拉海西—大灶火段为例,论述在内陆干旱盆地地区,铁路行走的最佳走廊地带。柴达木盆地为我国典型内陆盆地,做好其铁路选线工作,对以后其他内陆盆地铁路修建选线具有很好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公路选线设计对个人经验依赖较大,虽然随着工程实践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进步,设计理念也从选线地质逐步深化到地质选线,但仍未完全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本文通过对部分路线设计案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多年路线设计的经验,提炼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控制因素的系统综合分析、最差的地质条件控制路线方案(‘木桶’原理)、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否决路线方案、综合选线与整体最优"等公路工程地质选线基本原则,总结出按"以服务功能草定路线走向→宏观识别、碎部研判,优选路线走廊→走廊带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估→根据地形条件初拟路线方案→结合工程地质修订确定推荐线位→推荐线位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推荐线位的比选和修订"程序进行地质选线工作的一般程序和定性研究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河谷选线、地质不良地段选线、越岭选线和水库岸边选线4个方面,介绍了在黄土丘陵区铁路选线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牛世强 《甘肃科技》2010,26(21):96-98
介绍了西康铁路在路网中的地位,在既有线布局及预留二线引入条件下,着重介绍了西康二线在不良地质情况下的选线原则,二线技术标准,不良地质的绕避,隧道洞身地层岩性的改善与相关环境保护区的影响,线路越岭前高程障碍的克服等诸多控制影响着二线线位选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山区与平原地区的铁路建设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地形困难,地质条件复杂,选线的难度大。作为选线工作核心的地质工作会直接的影响着选线的成败,而本文正是基于我国在西南地区多年的选线实践,从山区地质选线的工作内容出发,对于山区铁路的选线策略进行了重点的论述,并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介绍某隧洞工程不良地质洞段施工中的开挖,临时支护,砼衬砌等各项作业。重点介绍临时支护中的角钢插入法。  相似文献   

12.
以遂渝铁路、兰渝铁路在重庆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选线工作为例,探讨铁路工程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发生干扰时,如何在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的前提下,解决保护环境敏感区的问题,将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自然背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 ,认为从千年尺度的季风气候变化趋势来看 ,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延续 31 0 0多年的相对干旱低温时期 .黄土高原属于环境敏感带 ,当前显著的气候干暖化发展趋势 ,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灾害性变化 ,是当地资源环境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造成的 .数十年来对于水、土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是造成黄土高原及其毗邻荒漠草原地区广泛的沙漠化、土壤侵蚀、河水断流、湖泊干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晓峰 《甘肃科技》2009,25(19):58-61,93
利用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旨在弄清豆科牧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效果,对不同比重年限的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退耕地种植豆科牧草3年后,径流减少61.9%-70.6%,泥沙减少85.1%-89.2%,说明退耕地种植牧草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不仅好,而且见效快。所有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剖面1m深度范围内均呈典型的"s"形分布。两种豆科牧草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累积,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强于沙打旺。提高种植密度可降低土壤磷输出比率,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际测量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和期内造成的侵蚀。资料表明,黄土高原约160万年以来发生了6次构造侵蚀期,各次侵蚀期下切深度存在差别,深度变化一般在5-130m之间。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与海、湖盆地构造侵蚀期不同,它所造成的侵蚀主要限于沟谷、丘陵区和塬边。构造侵蚀期的多次发生是黄土高原分割和沟谷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51个气象站40a(1961年-200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OFs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完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40a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以下降为主;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次区域,即高原西部、东部和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2a~4a振荡周期;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变幅南部大于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在空间移动的方向和强度等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响应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植被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要素,且对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分布现状,可以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貌特征、弃耕地的植被类型与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并运用人工降雨、径流场观测设施与野外观测资料与航片、地形图分析相结合,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理论相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坡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坡沟地貌形态、水流特征对沟缘线地貌侵蚀演化的交互作用影响,揭示植被演替规律、坡沟地貌形态演化速率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影响机制。对于不断深化植被建设、地貌发育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为探索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水土保持治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陕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分布类型。方法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结果发现黄土高原藓类植物3个新纪录属,8个新记录种及1个新记录变种,其中曲喙藓属Rhamphidium Mitt.、小叶藓属Epipterygium Lindb.、毛灰藓属Homomallium(Schimp.)Loesk.为新记录属,粗肋曲喙藓Rhamphidium crassicostom Li、紫色小叶藓Epipterygium tozeri(Grev.)Lindb、狭边大叶藓Rhodobryum Spathulatum(Horonsch.)Pocs、小羽藓Haplocladium capillatum(Mitt.)Broth.、多态细湿藓Campylium protensum(Bird.)kindb.、毛尖青藓Brachythecium piligerum Card、密叶尖喙藓Oxyrrhynchium savatieri(Besch.)Broth.、毛灰藓Homomallium incurvatum(Bird.)Loesk.为新记录种,尖叶提灯藓厚角变种Minium cuspidatum Hedw.Var.trichomanes(Mitt.)Chen ex Li etZhang为一个新纪录的变种。结论该记录丰富了中国藓类植物区系的划分,为黄土高原藓类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它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等综合功能。对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以坝代桥,改善交通条件及促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