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版图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只有在陪都重庆从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事实时,才有可能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功能与文学的本质和性质密切相关;文学的功能由文学的本质决定并在文学的性质中体现;文学功能中有功利性的因素,也有非功利性的因素;文学的功利性和审美性不可调和,功利有碍于审美;文学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认识与改造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哲学的追求真;2.教育与净化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道德的追求善;3.审美与自由创造功能,自由创造是审美的本质,它就是美本身。  相似文献   

3.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琳琳 《科技信息》2008,(15):225-225
在中国译学界,翻译文学的归属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出发,分析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国别文学的关系。笔者认为,翻译文学源于外国文学但不同于外国文学,而是属于国别文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翻译文学在传递文化、文学艺术再创造等方面的作用,其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学为什么在所有的人类文化群体中存在?文学是怎样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这种功能是什么? 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虽建构出文学的独立学科,形成贵族化的文学经典尺度和以书写本文为前提的文学史观,却割裂了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遮蔽了审视问题的原生态文学视野。因此,当今的文艺学理论虽讲文学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却忽略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 文学人类学所提供的民族志材料,揭示出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其理论启示是:出自巫觋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形态上属于文学,其功能却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和萨满一巫医治疗的产物。 以人类学在20世纪的萨满教研究为契机,西方知识体系内部发生的东方转向和原始转向,给文史哲专业带来一场后现代文化寻根运动:从艾利亚德、藤野岩友、张光直到格里马迪尔,完成了从屈原、耶稣到苏格拉底的巫师还原过程。并在西方文学的起点——口传歌手荷马的家乡找出希腊关键词επωδοζ“唱咒诗治病”,给现代性的文学观带来巨变。从古印度《吠陀》的治病咒诗文本,到藏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术,再到台湾布农族的巫师文学治病案例、殷商甲骨卜辞的医疗观念、佛教六字真言的唱诵实践,文章列举出八种民族志材料,将“文学治疗”命题还原到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给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 回到文学艺术所由滋生的文化田野之中,重新体察文学的精神医学原理,也就重新理解了文学的“人学”实质。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一个多侧面构成的多面体,文学本身和多面性决定文学社会功能的多重性,文学的多功能性使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了存在的价值。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不是在任何一个阶段实现的,而是在从创作——作品——鉴赏这个动态过程中彻底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重庆是一个多雾的城市,在抗战时期更是以"雾都"著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雾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而在抗战文学中关于雾的提及与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但是在抗战语境中,雾不仅仅指示其单纯的自然含义,已被赋予许多政治因素与情感寄托,而其中蕴藏的深刻含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发现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的构建有赖于我们对人类话语形式的准确认知,有赖于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学生成背后的话语形式的真切感知,也有赖于我们对创作的话语凝成与欣赏的话语认同的多维把捉。文学作品是特殊的话语凝成,是个体言语与群体语言在完美认同后的特殊凝固形态,即特殊的言语形式。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由文学家的特殊性而来,最后由欣赏者认同、理解,在理论视域下阐释为文学风格。既如此,我们认为,文学风格理论的梳理当以话语情景为主,当以一定话语权(如民族话语、地域话语等等)为明确背景。以下内容即以传统中华话语情景为主。  相似文献   

9.
文学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本接受获得文学意义的特殊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是文学接受的最基本的层次和最普遍的途径,也是一个必须与文学消费、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其它文学接受活动区别开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一种意识形态.道德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文学为何具有德育功能?笔者试图从文学的创造性、文学的情感性、文字的产生和德育改革实践等角度对文学德育功能的学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学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本接受获得文学意义的特殊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是文学接受的最基本的层次和最普遍的途径,也是一个必须与文学消费、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其它文学接受活动区别开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文学解读是读者参加作品意义世界建构的一种活动,强调读者活动是文学本体的构成部分,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强调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在读者的解读活动中生成,没有读者就没有文本的鲜活的生命。文学解读的功能主要有阐释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线蓬勃的生机;它有助于职教语文走出低谷,冲出困境;它让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加深对文学的了解;它使学生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会了欣赏人生.  相似文献   

14.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进入后文学时代,社会文化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使文学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是经典的当代功能危机和价值危机,亦即文学经典主义观念的危机.在文学资源丰裕化的后文学时代,文学经典主义显然已经不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6.
文学具有多种功能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当前文化的流行趋势来看,娱乐精神契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尽管许多人对文学的娱乐功能持以批判的立场,但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文学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审美功能,再附着上一定的娱乐性才容易赢得市场和受众。因为人们强加给文学太多的"功能",才导致文学承担的使命过高,读者对文学的期望过大。  相似文献   

17.
耿玉芳 《科技信息》2012,(14):43-44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文学教学日益边缘化,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更是如此。认知诗学在论及文学的功用时认为,文学不仅有娱乐的功能,而且与写作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文学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这样的认识,将文学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此为基础,英美文学课程应该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语言,提高写作、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贵州师范大学秀丽的照壁山麓,迎来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我校"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文学活动与思想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贬官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样态及其精神表现,揭示其贬官后的特殊心态;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探讨贬官士人多样性文学表现中的共性因素,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并追溯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从文学活动的审美这一视角,剖析作者创作活动、读者阅读活动中的再创造、研究者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发掘,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观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