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游苔莎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文章分析了游苔莎的性格特征 ,认为导致她走向悲剧的根源在于她本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今天研究她的悲剧仍有现实意义 ,人们可以从她的自我毁灭中吸取教训 ,以作“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3.
游苔莎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主人公.文章分析了游苔莎的性格特征,认为导致她走向悲剧的根源在于她本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今天研究她的悲剧仍有现实意义,人们可以从她的自我毁灭中吸取教训,以作"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4.
刘君 《科技信息》2011,(12):I0150-I0150
《还乡》一书主要是以男主人公回归故乡为契机展开情节,但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却是作家着墨更多的人物。哈代赋予她"现代人"的烦恼、叛逆与追求。她厌恶爱敦荒原对繁华世界梦寐以求,对爱情婚姻朝秦暮楚、别有用心,最终难逃被雨夜吞没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5.
游苔沙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中的主人公。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游苔沙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观三个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从对游苔莎的性格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先结合环境因素探索游苔莎性格的成因;接着是直接点明她性格中的主要特点———反叛,同时结合她的行为分析她性格中的反叛因素;游苔莎的爱情观也是她性格的一种直接反应,通过分析她的爱情观也更进一步了解她的性格;最后结合时代因素和她自身爱幻想的性格弱点来分析她性格中所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9.
袁学琴  陈兵 《科技信息》2007,(31):251-251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不仅对妇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男权传统限定下的女性怀有深切的同情,而且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超越了男权传统的女性角色特征,充分体现出男性作家所特有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哈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哈代和德莱塞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有一类女子,她们善良、纯洁、坚忍、宽容,勇于牺牲,是两位作家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德莱塞的《珍妮姑娘》中的珍妮就是这样完美女性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从她们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命运悲剧及根源入手进行分析比较,透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莎土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存在着有意义有规律性的差别。本在寻觅、甄别这些差异时,论证了这些女性形象在“着色”方面、在所反映的化精神方面以及在体现作的褒贬态度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莎士比亚妇女观的矛盾,强调了莎士比亚的创作与思想由理想而现实之后,对妇女的态度由歌颂而批判、由看重而看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小说通过对一位女性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实质做了大胆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莎剧为中国当代观众所接受并喜爱是近年莎剧研究关注的课题之一。《夜宴》就是《哈姆莱特》在中国影视解读中异化的例子。通过分析贯穿《夜宴》全剧的"面具",从主要人物戴上面具到摘下面具,再联系莎翁剧作《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形象,指出《夜宴》对《哈姆莱特》中"蒙面的王后"形象丰满后表达了新的主题:欲望。这是搬上中国银幕后的超越,但美中不足是对王子形象刻画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14.
从女性形象看莎剧的超时代意义──三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张佑周莎士比亚进行创作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①当时正值伊b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和詹姆士一世执政初期,王室内部争权倾轧,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王资联盟解体,伊丽莎白女王...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6.
任何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对《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每个时代都存在着差异。原著中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难免带有男尊女卑,对女性蔑视的色彩,具有时代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社会的审美观使这些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充满人性,表现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作品中所关注最多的。萧红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受男性世界压迫,从而只能生活在暗日下的女性形象。"王婆"是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人物,她也是萧红笔下女性形象中的异类。从王婆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个人生角色来分析这一形象,可以看到萧红所寄予这个人物的深刻的期望。王婆这个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萧红对改变女性命运的深深企盼。  相似文献   

18.
廉粉菊 《科技信息》2007,(31):66-66,144
在鲁迅笔下,觉醒者总是孤独的。《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孤独者时,总会难免击节感叹。他们,孤独,却另人敬佩;悲哀,却另人赞叹……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翻天地覆,  相似文献   

19.
《风雷》是一部描写农村阶级斗争的红色经典。相对于英雄形象的扁平和模式化,《风雷》中的女性形象凭借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复杂的心理描写显得生动而鲜活。从分析女性的心理出发,试图对《风雷》的女性形象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杨迪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2):45-46,72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高超的艺术创作,熟练的写作手法将"叙事"与"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他通过多种叙事方式的展开,有利于我们对人物内心情绪进行有效的捕捉;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有利于塑造让人记忆深刻的女性形象;还通过典型的叙事意象的呈现,有利于更深层的挖掘女性群体的特点。这样,他笔下几部主要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而富于变化,现实而又不缺乏灵动,将女性的性格、心理、意识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