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阐释与重构》是刘克宽先生对当代十七年文学近十年思考的结晶,此书在选题立意上表现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勇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本位和学理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于《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主题大多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该文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崇尚自然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或现代生活的批判,以及作者诗意地栖居的理想。这种社会学主题阐释与文本的实际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张晓黎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28-31
有感于时下文坛写作者"灵魂出场写作"造成的作品失重现象,而更加缅怀鲁迅的"灵魂写作"。本文从鲁迅"灵魂写作"的含义、对象、态度、目的及相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实验式的分析阐释,以期对希望真诚写作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彗星来临》第一次描述出了作家理想社会的模样,以建构而非破除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作者之前的全部作品,都在诲人不倦地说着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而本作从过去旧世界的批判书变成了新世界的赞美诗,表述了那样才是完美的。威尔斯之前一直在破除,本作却是满怀激情地建构。然而吊诡的是,过去的破除非常有深度,全面反思了阶级冲突,道德标准,独裁的本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法律的起源与前提,职业分工与个性发展的冲突等等诸多在一个新世界到来前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最终呈现的这个新世界本身,却是极其天真、没有根基、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8.
张静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Z1)
《简.爱》——作为夏绿蒂.勃朗特的知名代表作,其实隐喻了圣经中著名人物参孙和大利拉的神话故事。笔者详尽的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外形、语言、故事结构以及意象,阐释了《简.爱》对于参孙故事的诸多引用和借鉴。但是夏绿蒂.勃朗特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在女性人物大利拉的处理上,身处于男权维多利亚社会的勃朗特对于女性在家庭的位置和作用有着独特、突破的女性主义理解:大利拉转换成为一位救赎男性的女性天使——简.爱,最终在小说结尾处拯救了曾经堕落过的参孙式人物——罗切斯特。在某种意义而言,《简.爱》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中国典籍《道德经》及其英译本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国经典著作的困难之处以及罗慕士译本的成功之处。文章拟通过对罗本翻译特点及其技巧的分析,着重探讨罗本对《道德经》的成功阐释,最后充分肯定了罗慕士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体现了独特的有关女性价值的恩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比较两部作品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会发现女主人公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命运不同,性格同中有异;《简·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呼啸山庄》中,艾米丽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使她挣脱了现实人生的羁绊。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词》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有几十载,但是目前没有人系统研究过,全宋词中与杜甫相关的资料有多少,在宋代词中杜甫是怎样一个形象,宋代词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将《全宋词》中的明显与杜甫相关的词作进行研究,阐释杜甫在两宋词人、词作中的形象。杜甫是一个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的隐者形象;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民胞物与思想的致君尧舜的儒家士大夫形象;是一个仕途失意,骑驴作诗苦的诗人形象;是一个诗酒飘零、嗜酒如命而诗无敌的老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简·爱》与文化过滤——从译者序看《简·爱》在中国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北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74-77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韦国友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2):56-56
该书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马树眷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34万字,定价30元。全书共分成生成论、主题论、语言论、意象论、意境论、修辞论、结构论、合律论、风格论、接受论等10章,首次从文学角度系统研究中国当代流行歌词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作者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的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它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具体化.本着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的目的,桑塔格考察了对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阐释以及借用疾病对世界的阐释过程,即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心理评判、政治压迫的过程,揭示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 相似文献
15.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批评家往往容易在阐释的同时犯过度阐释的毛病。《新感觉派与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文在深入分析电影对新感觉派影响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新感觉派创作的影响,应该也属一种过度阐释。.但该文的价值也正好在于其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批评的特点:文学批评是独立的创作活动,批评家可以只说自己所看到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诗经》的创作心理、接受心理、普通心理和研究特色等四个方面论析钱钟书对《诗经》心理学阐释的成就,说明钱钟书是先民心理绿洲的重要的开拓者。其研究对我们认识《诗经》的价值,对我们创作和鉴赏诗文都有一定的帮助。他的从文本出发和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借鉴外国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玉华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六经》作为儒家思想的原典,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发生过巨大影响。后人对《六经》的种种解读和阐释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及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意义在无数的注而又疏中得到了衍生与发展。纵观汉代以降对《六经》的阐释,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三种主要意义生成方式,即政教伦理型、“六经注我”型与客观求真型。三种方式并非独立自足,而是在各有侧重中彼此交融,共同建构了中华文化中兼容万有,消纳异端而又生生不已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及其意义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先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7-53
<白鹿原>中的叙述隐约地暗示,其主人公白嘉轩与<创业史>中的姚士杰是基于同一个生活原型.这表明出现在不同语境中的两部经典作品存在着"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在故事之外构成了一个新的意义阐释空间.通过两组人物白嘉轩/姚士杰和小娥/素芳的对比,可以阐释前者对后者有意"误读"所产生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