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8年,王渝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史研究之路.之后读博士,做博士后,当博士生导师,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他从中国古代数学史、天文历法吏拓展到科技通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成为知名的科学史家.在此期间,他为科技史成为一级学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2000年,王渝生研究员调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开始了他从科学史家到科普名家的角色转换.在6年的馆长岗位上,王渝生研究员把22年来的科技史方面的积累同科普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撰写和主编二十余篇著述,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主讲科普报告百余场,为中国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突出贡献奖、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等.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中,汪前进研究员谈及其为官之道、学术之路,并阐述科学史人之素质、科学史研究之方法、地学史研究之特色、古地图研究之方法及内容、科技战略研究之特点等.  相似文献   

3.
台湾学者张之杰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但一直没有写过正规的科学史论文,直到1996年1月为了参加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研讨会,才认真地写了一篇科学史论文.在研讨会上,这篇论文让人感到新奇,也让张先生有了自信.此后,张先生放弃探索多年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和西藏文学,而专心于科学史研究.1997年,张先生发起成立了“科史会”.此后张先生成果不断,发表科学史论文三十余篇,一般论述文章百余篇,得到科学史界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李国伟研究员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数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并在数学的科普推广方面做出许多工作。这篇访谈,李国伟讲述如何进入数学研究,并结合自身经历追述如何从数学转向数学史研究,还以《科学月刊》为例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台湾科学界及其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性别-科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性别研究的热点.恢复女性在科学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探讨科学女性的职业状况及女性在科学领域内相对缺席的原因,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国很多知名女考古学家均已高龄,对她们展开口述史研究已迫在眉睫;抢救她们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能为随后的考古学史和妇女史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女考古学家在新中国考古学领域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成长环境、工作状况、学术地位及成果影响等方面,对老一辈女考古学家展开抢救性的口述史整理研究工作,对中国考古学史及“性别一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特推出由孟欣、章梅芳于2011年5月6日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女考古学家叶小燕研究员的访谈,分享了女性从事考古事业的亲身经历与体会,这将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6.
科普挂图是科学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其生动、形象、幽默、图文并茂、成本低廉、受众面广而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研究科普挂图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发现科普挂图目前存在编创选题单一、缺乏互动调研,科普画廊、宣传栏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挂图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目前正处在再建制过程.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认为,科技史教学工作对于这个"再建制过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带动学科内容和学科体制的扩展,可以激活学科的功能和活力.在开展科学通史的教学活动,吴国盛教授对教学目的、教材使用和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推动西方科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吴国盛教授做了大量的翻译、引介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介绍克劳瑟的科学活动和科学史著作入手,分析他的科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国际合作中的实践。克劳瑟是20世纪上半叶剑桥左翼科学家群体的重要成员,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家。他开创了科学记者的职业身份,与英国、苏联、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的科学界都建立密切联系,亲历并记录了重大科学发现和各国科学的转型。受盖森的启发,他的科学史研究聚焦于科学与社会的联系,与贝尔纳、李约瑟的工作相互影响。后期对英国科技史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9.
孙长祥 《海峡科学》2012,(3):213-215
该文主要从人文的观点,将科普视为文化习得教育的一环,探讨在文化社会中科普实践的伦理意涵,并由此申明科普实践伦理为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徐超 《华东科技》2010,(7):34-35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一生致力于科普创作和科普事业,是第1位到达延安的“红色科学家”,被周恩来总理赞誉“高士其代表科普”。回顾了高士其的科普创作生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理论体系的内涵:科学和文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相结合,科学文艺作品应兼顾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要尽力扩大与科学相结合的文艺体裁范围,不同体裁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应遵循不同的规律。高士其科普创作思想对当前的科普创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致力于科技社会化普及活动的NPO组织"科学松鼠会",经过短短3年便发展成为一家知名的泛科技传媒公司,体现了公益性科技组织借助互联网而获得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说明了科普也可以变得很时尚的网络社会定律。"果壳科技传媒"反哺科学松鼠会的模式或可成为中国NPO发展的一种时代样本。  相似文献   

13.
于松 《科技信息》2008,(17):50-50
本文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科普场馆发展现状,提出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框架下,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进而阐述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浙江省青少年科普杂志《科学24小时》为例,选取2020—2021年间国内外发生的科普性社会热点事件为研究素材,分析青少年科普杂志在嵌入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选题策划、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的实践经验和具体作用,同时从提高编辑队伍能力、优化传播模式、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对科普杂志如何增强科学传播效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亚宗教授长期从事科学思想史研究,其《中国科技批评史》一书开创了科技批评史的学术方向,并提出了科技价值观理论体系.朱亚宗教授还在科学发展模式、科技地理学、科技发明权、科学方法论、著名科学家评价、计算思维、数学史及军事技术与战略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朱亚宗教授独特的知识结构、治学思想、治学方法、研究艺术与创新风格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普网站——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当代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对传统的信息传播(电视、广播、报纸等)产生了强大的冲击,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瓦联网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传播效率L已逐渐确立了明显的优势,正在逐步挑战和改变着传统行业,不仅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文化创作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司舰 《青年科学》2010,(3):61-61
2010年是《青年科学》创刊30周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30年对于一代人,一本刊物来说,是值得回忆,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18.
老杜  潘煦 《广东科技》2008,(23):45-47
1992年,旨在提升广东公众科学素养的第一届科技活动月正式启动。此后的十多年间,每年的5、6月,我们都将准时迎来这场全民的科普盛宴。时至今日,从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月到形式各类的创新大赛、科教论坛、科技展览,科普活动的定义已经从“大型的活动”转变成为“探索身边的科技”,科普活动的开展也从特定时间段变成了全年无休。2008年,被誉为“科普航母”的广东科学中心开放,更是将广东的科普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协同科学——从“协同学”到CSCW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CSCW)不仅仅受到计算机学科与通信技术的支持,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组织理论和人类学等学科。为了探讨CSCW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提出了“协同科学”概念。从信息科学、特别从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角度出发,阐述了CSCW的基本概念、技术支持、应用领域、基本系统分类、关键技术,提出了研究CSCW的体系结构的任务。探讨了CSCW与“信息高速公路”和WWW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月河 《广东科技》2008,(19):9-11
2008年9月26日,经过12年筹划和5年建设的广东科学中心隆重开馆。广东科学中心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人民币,堪称广州新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那么这艘巨资打造的“科技航母”对广东的科普事业和科技创新将发挥怎样的领航作用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