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如果一个地区以资源的发展为本,那么特色资源即意味着特色产业的发展。湛江海洋产业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内修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外施人才、资本战略,短时间内即形成了配套齐全的海洋特色产业链,促成了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步步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变成自己的经济优势,变成了湛江的品牌。让这个曾经一度沉寂、发展相对落后的南方沿海城市,在产业春暖兴起之际,开创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新局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滩涂地貌及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群  殷勇 《河南科学》2010,28(11):1482-1490
阐述了江苏沿海滩涂地貌特点以及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途径.根据连云港、盐城、南通各分区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连云港应以港口开发和盐业—海洋化工为主,滨海旅游为特色,滩涂养殖为辅;盐城应以滩涂农业为主,自然保护区为特色,逐步开发港口和临港工业;南通应以港口资源开发和滩涂养殖以及水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3.
黄海燕  雷磊  曲志宝 《科技信息》2009,(26):I0305-I0306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地资源的紧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程度越来越深。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各个地区均发展其特色海洋产业。丹东作为我国最北最东端的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将介绍丹东的主要海洋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文关注了河北省依托港口发展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了其瓶颈制约因素,提出了河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资源、开拓新产业的主要领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显示,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世纪。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均在加强意识.制订与实施海洋开发的新战略,掀起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6.
海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均具有结构增长优势;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天津、辽宁的海洋产业与全国相比有竞争优势;广西、海南、河北、上海海洋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山东、广东属于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属于海洋产业发展的较好地区,上海属于海洋产业发展的一般地区,河北、广西、海南属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滞后地区.海洋产业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上海科技30年之二:驶入快车道的上海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当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的时候,中国开始呼唤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于是,科技从原来边缘化的地位越来越被推向前台,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性因素,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等连接科技、经济、企业、市场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到。上海的科技、经济实力齐头并进,打造出上海特色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8.
海洋天然活性成分的利用是研究开发海洋药物的基础和源泉。鉴于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所具有的特点,结合现代化学合成理论与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来源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打破资源限制问题,解决制约海洋药物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应该重点发展经济核心区。考察西部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发现。西部经济核心区总体存在经济实力不强、远离海洋、远离沿海经济核心区、缺乏大运力通道、经济发展以内资为主等诸多问题。但是西部经济核心区也具有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优、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条件、劳动力丰富和科技人才集中等有利条件。为此,西部经济核心区要围绕经济核心区的发展开发西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适度向经济核心区集中、制定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核心区的重点地区、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以运输节约型产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辽宁是我国海洋大小之一,面向渤海与黄海,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辽宁区域海洋海洋经济的构成,受海洋资源结构的影响。主要对辽宁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岸带矿产资源、滨海油气资源、港口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等的分布特征、资源类型、数量、丰度和资源质量以及资源组合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是陆域经济向海域的延伸,海洋油气业是新兴的海洋产业.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新基地,扩大就业机会,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科技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部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应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企业改革,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加速科技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研究分析汉中锌业特材、中材汉江水泥、府谷兰炭尾气作燃料冶炼金属镁等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容量,破解了资源紧缺制约瓶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成骏  时平 《科技与经济》2015,28(3):96-100
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为研究地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比分析苏浙沪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变动特征。静态方面,通过苏浙沪2002—2012年不同阶段海洋产业产值的变化及资源支撑性海洋产业资源分布特点,了解苏浙沪海洋产业发展格局,结果表明,江苏相较于浙江和上海产业总产值增幅明显,苏浙沪整体海洋产业向均衡化发展。动态方面,通过产业结构变动值和区位商,分析苏浙沪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以及主要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状态,结果表明,苏浙沪海洋产业结构主体往"三二一"方向发展,苏、浙海洋产业结构变动明显,海洋结构优化政策效果显著,上海海洋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发展重点转向海洋高新科技产业;海洋产业集聚方面,苏浙沪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形成集聚状态,各主要海洋产业随着区域发展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整体向集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FastICA算法测算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利用Lasso和随机森林算法,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水平影响显著;海洋科技金融支持、金融产业融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信贷规模则抑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实现厦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厦门最大的优势。没有理由不发展,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厦门海湾资源和景观优势突出,在234公里的海岸线中,深水岸线达43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亚热带“3S”景观随处可见.目前港口和滨海旅游业已成为厦门市经济的龙头。显然。港口和滨海旅游业是利用海洋空间的海洋产业。厦门真正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内涵式海洋经济未能得到挖掘。优势未能发挥。本文通过对厦门市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现状进行摸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跨越式发展内涵式海洋经济的初步思路。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既对江苏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海洋产业优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在研究江苏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化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江苏主要海洋产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江苏海洋产业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但产业规模扩展不足;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较慢;海洋一产、三产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海洋二产相关度较弱;海洋交通运输业仍处初级阶段.针对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促进江苏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实现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提出海陆一体化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造传统物流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地区企业物流水平,已经成为城市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争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江苏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重点分析江苏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探索加快发展江苏现代物流业的方向,旨在为江苏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交通、邮电网络基础设施是特定区域经济开发的瓶颈资源。本文分析了两种网络和区域经济开发的辩证关系,探讨了两种网络对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机制,最后,提出了区域经济开发中的网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其他发达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而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