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他们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通过选取李、杜二人的典型诗歌作品,从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辨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曾育嫔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98-100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复活》等巨著,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经典形象;张贤亮的《绿化树》系列小说则曾轰动了文坛。时隔一个世纪,我们比较中西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会发现,在困厄的历史环境中,知识分子从未停止精神领域的探索,他们笔下的人物都凝结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外化了自我心灵欢乐与痛苦的体验。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精神的复活与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5.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沈海涛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4):45-48
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中涉及月的不下于三百处。面对清幽恬静之月李白在诗中抒发着乡思闺怨、人生感慨以及感时伤怀,流露出无限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7.
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后,隐喻的意义已不限于修辞学范畴。莱可夫(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此物理解和体验彼物,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隐喻被认为是常规隐喻的延伸,二者无本质差别。对中英文传统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即女神的神话原型。通过平行分析,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以此说明月亮是女神(MOON IS GODDESS)是一个对月意象进行元认知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传统诗歌中月意象塑造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有多面性,其多面性根结底是由事物的多面性造成的。“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人文骚客的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重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思乡惜别及对人生世事的联想;月光不像太阳光强烈,它是朦胧而柔情的,这便符合古人的感伤,成为其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寄托。所以,“月”这一意象不仅有其特殊的意象范畴,而且它也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9.
胡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3):13-16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高奇芳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1):129-132
白族民歌中月亮这一特殊形象具有鲜明的意象性,这一意象在白族民歌中的频繁出现有其自身和外在的原因。月亮意象在白族民歌中具有其他意象不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郭名华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2):80-82,95
李白文化的地位是崇高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李白文化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运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李白文化的现实处境进行研究,剖析当前李白文化所处的尴尬处境,分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探讨李白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WEI Guo-zhao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4)
李清照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后人誉为词中皇后。李清照词是从其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融合是李清照词用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感悟作者的心与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