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北极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是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维护北极的国家战略安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俄罗斯制定了北极地区的战略空间规划,旨在从军事安全、能源资源与北方航运、社会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不同维度开展区域空间规划与实践.鉴于北极的地缘格局,俄属北极地区的战略空间规划不得不考虑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从空间规划视角审视俄罗斯北极地区的战略规划,可在为加强北极治理及国际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遥远而寒冷的北极,很少进入媒体与公众的视野,其实这个地缘政治地他特殊的地区一直是块“兵家必争之地”。冷战期间,北极是美苏直线距离最近的必经之地。冷战后,随着北极冰融而来的海最资源易于开采,各主要国家加大对北极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张欣波  李峥 《世界知识》2013,(17):46-47
近日,一张关于“北极熊饿死瘦如地毯”的照片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悲剧的矛头直指全球升温导致的北极冰融加速.与此同时,面对今夏北极冰融加速的严峻情况,抱着对经济利益与地缘安全的追求,各国掀起了新一轮“北极争夺战”. 无冰北极将从想象变成现实 北冰洋海冰分为“多年冰”和“一年冰”.前者常年不化,后者主要在冬季出现,夏季消融.因此,观察夏季海冰的存量是判断北冰洋冰融情况的最直接方式.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北冰洋夏季海冰面积缩减至350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的记录低78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存量的60%.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关战略规划和研究计划等资料,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及北欧5国的北极相关研究布局,总结了各国北极战略的特点:美国凭借其雄厚的观测和研究实力,在未来北极的研究与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俄罗斯积极围绕领土和资源开展研究部署;加拿大重点关注极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北欧5国寻求稳定和拓展各自北极利益。通过综合研判,提出了中国未来参与北极研究和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PMEL基因在北极蓝狐和北极白狐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而确定其与毛色形成的相关性,以北极蓝狐和北极白狐为试验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构建了前黑素小体蛋白基因(PMEL)在北极蓝狐和北极白狐的组织表达谱,并比较分析了该基因在以上2种不同毛色北极狐皮肤中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PMEL基因在北极蓝狐和北极白狐的不同组织(皮肤、心、肝、脾、肺、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在皮肤中的表达量均为最高,且北极蓝狐mRNA表达显著高于北极白狐(P<0.05),提示PMEL基因的表达与北极狐深色毛色的形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仁青 《少儿科技》2014,(1):10-11
<正>北极是个"聚宝盆"北极地区(以下简称北极)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即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泰加林带。这片终年严寒的地带并不像它表面看起来那样单调、沉寂,实际上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有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魅力。在皑皑的冰原上,北极熊、北极狐、北极驯鹿、北极麝牛  相似文献   

7.
位梦华 《科学世界》2003,(11):28-33
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由于缺少阳光,大部分地方终年却冰天雪地,因而人迹罕至。但顽强的生命以各自的绝招挑战严酷的环境。近年来,人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北极。在深入了解北极之前,先让我们领略北极奇特的生物景观。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北极航线通航问题,对北极航线的航行技术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盲数模型对北极航线通航环境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确定了北极航线通航环境安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盲数理论用于航线通航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极五国”争北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阳 《世界知识》2010,(22):44-45
<正>北极到底是谁的?近期以来,关于北极的消息稍有增多,使这个寒冷的地带在世人心目中稍许升温。先是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签署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  相似文献   

10.
系统回顾北极航行安全领域的研究主题演化,并对风险评估的应用场景、支持决策、模型方法、风险因素及其数据来源进行综述。研究表明,北极航行风险评估主要从战略、营运和操作三个层面支持相关决策,是提高航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目前,对频发的机械故障、海洋污染、推进系统失能等事故,风险评估在西北航道航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以及结冰、高纬度、人为因素等风险源对航行安全的影响等的研究尚有不足。未来应推进北极航行定量风险评估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多风险因素耦合下航行风险评估技术,有效利用船舶智能化、航道数字化平台,开发实时航行风险预测系统,更好地为极地航行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促使北极航线开通成为了可能,北极的航运价值愈发凸显,并对沿线国家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引力模型和可达性理论分析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及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北极航线开通促使部分节点中心度上升,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北极航线开通促进了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密度的提升,国家间联系逐渐密切;同时北极航线开通后绝大部分西欧国家可达性水平较高,而东北亚国家的可达性水平较低,但东北亚国家可达性水平提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由于缺少阳光,大部分地方终年都是冰天雪地。因而人迹军至。但顽强的生命以各自的绝招挑战严酷的环境。近年来,人类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北极。  相似文献   

13.
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使得北极航线通航环境不断改善,这将对全球海上贸易模式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北极航线经济贸易圈内的国家影响更甚.为探究北极航线的使用对其经济贸易圈内国家的宏观经济影响,该研究运用了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定量评估了北极航线的潜在经济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北极航线带来交通距离的缩短将对多数国家的实际GDP具有积极影响;2)北极航线的使用将不仅可以改善北极航线经济圈内的各国居民福利和贸易条件,也将显著地提升世界其他国家的居民福利和贸易条件;3)北极航线将为其经济贸易圈内国家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效应;4)北极航线经济贸易圈内国家间的到岸价格有着较为明显的下降,其中自然资源、谷物与作物的到岸价格下降最为显著;5)北极航线的使用将为其经济贸易圈内的国家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增进圈内国家间的经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会对其经过地区的经济贸易产生巨大影响,该文利用结构洞理论的中介中心性指标对北极航线经济圈的贸易网络节点进行静态比较分析. 研究结论: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北极航线经济圈贸易网络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2)中、韩、日、美、加五国与北极航线经济圈国家的贸易联系最为密切,在贸易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 3)北极航线经济圈贸易主要来自于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是北极航线经济圈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这些国家也是中国在北极航线经济圈主要的贸易伙伴. 4)北极航线的开通,缩短了东亚、欧洲、美洲的距离,将会使北极航线经济圈贸易联系更加紧密.其中,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由于拥有丰富的结构洞和活跃的贸易联系,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5.
北极熊具有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生存下去的特殊能力.和其他的许多耐寒动物一样,北极熊的毛发对其身体的保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北极熊毛发的形态和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熊毛纤维具有独特的膜一孔结构,该结构应该对北极熊毛的热传递过程有着关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尽管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与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相似,但北极与南极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因而北极和南极科学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王军  李保平  王斌 《科技信息》2012,(20):126-126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船舶通航将成为现实。影响船舶通航的重要因素是导航,本文总结分析了北极地区特殊的导航条件,并提出了一些导航建议措施,为船舶北极导航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极告急     
马杰 《科学世界》2008,(2):64-68
2007年9月,北冰洋浮冰的面积之小前所未有,比计算机预测的数值提早10年出现。浮冰变薄、新的洋流出现、生态系统发生异常……位于全球变暖最前线的北极究竟怎么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北极夏日     
郑明清 《科学世界》2010,(11):46-51
北极给人的印象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零星的岛屿与大陆的边沿。其实到了夏季,北极也有另一番景象。近千种开花类植物,北冰洋中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为驯鹿、北极熊和在这里筑巢的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0.
北极探索也许是由于急功近利的缘故,人们对事情的结果往往念念不忘,看得很重,而对事情的原因却轻描淡写,不予重视,甚至忘记了。细想起来,这实在有点本末倒置,因为,如果没有事情的原因,怎么会有后来的结果呢?例如,发生于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即对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格局终于有了一个总体的概念。然而,人们对导致这一伟大发现的真正原因却并不去深究。实际上,导致地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