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15年5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美日同盟关系新变化及其影响"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日本所王晓峰副所长主持会议,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少将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作基调演讲。针对美日两国对美日同盟的战略定位,杨毅指出,美国对美日同盟的战略定位不仅仅是双边意义上的,更在于从全球战略的角度、从维护美国霸权的高度,来防  相似文献   

2.
正10月3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发布了题为《前所未有地重要:更新面向21世纪的美日同盟》的报告。该报告照例由前副国务卿、"知日派"领军者理查德·阿米蒂奇,以及前助理国防部长、"软实力"概念首创者约瑟夫·奈牵头发表。此前两人已分别于2000年、2007年和2012年牵头发表了三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阿米蒂奇报告",旨在推动美国对日政策和美日同盟转型,为同盟发展确定"未来方向"。新发表的第四份"阿米蒂奇报告"反映了当前美国知日  相似文献   

3.
正唯一的共识就是警惕中国的发展日首相访美,和奥巴马谈得最多的却是中国问题。五一假期的三天,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问美国,两国政府发表题为《面向未来的共同蓝图》的联合文件。野田是民主党自2009年上台以来,访问美国的第一位首相。民主党刚刚上台时,为了改革自民党重视日美关系的外交政策,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展了"返回亚洲"的政策。但是,维持半个世纪的日美同盟及相关外交政策难以改变,鸠山急于改革致使日美两国在普天间军事基地的搬迁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导致  相似文献   

4.
王佳 《科技信息》2007,(18):182-183
美日同盟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军事同盟,并未随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出现加强的趋势。这与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转移以及美日双方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相互借重不无关系。本文围绕美日双方各自的现实利益进行分析,探讨美日同盟持续存在并呈现加强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3月23日,美国向世贸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构(DSB)提出对华磋商请求,关切点为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随后,日本和欧盟分别于4月3日和4日向WTO递交文件,分别以涉及其实质性经贸为由,要求加入美国提起的该磋商。这是否说明美日欧正在联手对华施压、通过多边解决知识产权"关切"呢?事实上,欧盟和日本在尊重国际多边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的表态是清晰和一贯的,与美国当前做法并不一致。早在美国实施钢铝加征关税措施之前,欧盟就曾多次明确表示各  相似文献   

6.
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由"扶日抑俄"向"美日对抗"的转变,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均势战略",确保中国"门户开放",以便利用经济优势,巩固和扩大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相似文献   

7.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 ,日美同盟共同遏制的对象消失了 ,日美经贸摩擦的加剧使同盟处于一种“漂流”状态。 90年代中期 ,美国经济恢复了景气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日美两国从自身的对外战略利益出发 ,决定强化安全同盟。 1995年美国的《东亚战略报告》和日本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为强化同盟铺设了轨道。 1996年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 1997年出台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以及 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有关新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 ,使得日美同盟体制从此发生质变 ,日美强化安全同盟的跨世纪工程在历时三年后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东盟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其间,美日澳印四国的高级官员举行了单独会谈,"四国联盟"之说再度引起关注。在特朗普政府强推"印度洋—太平洋"(印太)概念后,印度与美国等国的亲密互动和战略热度不断攀升。四国不断靠拢,究竟缘于何种考虑,印度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想象的"利益共同体美日澳印四国联盟一说由来已久,各方共同的"利益基础"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其想象中的"威胁",共同  相似文献   

9.
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和美国总统里根于5月上旬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谈。这是自1951年旧金山媾和以来第23次两国首脑会谈。东京报刊评论认为,经过30年的历史演变,日美关系已迎来“巨大的转折”,“迈进了新阶段”。美国舆论也认为会谈结果不仅对今后日美双边关系,而且在国际上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次宣布“同盟关系”人们知道,日美关系在迄今以前相当长的时期中,虽然不能不受重大国际问题的影响,但主要是被当作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来看待的。根据日美安全条约,日本承担其本国防卫,同时在“共同防御”下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这个关系的实质,随着美国经济的停滞不振和日本经济实力的相对增长而逐渐有所变化。它经过一个日本对美国“依附”、“协调”、“经济竞争”以至“战略合作”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评美日谈判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日本外务相重光葵于8月29日至31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会谈。会谈结束,发表了正式公报。这个公报和所透露出来的会谈内幕,使日本舆论大哗,日本人民正在要求追究重光的责任。重光在美国作了几次公开演说,极口对美国恭维讨好,保证日本对美国绝对顺从。他说,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石”是“保持同美国的合作”,日本不走“中立道路”,“这样的道路对我们说来将是致命的”。他自称是“一头羞澀的松鼠”,乞求从“一位太太手中取食”。重光说尽了巴结的话,极尽卑躬屈节之能事。但是这位“太太”——美国,似乎始终无动于衷,绝不给重光什么东西。9月7日英国“曼徹斯特卫报”社论说:“到华盛顿去的日本访问者并没有带回去任何有价值的战利品或让步。”这个论断是符合于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研究主要围绕二战前后冲绳问题在中日美三国之间的历史经纬及缘由展开论述,时间段跨越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1942~1952年)。二战后期,因中美战时同盟确立了日本战后领土范围,这决定了中国应当收回被日本所占的领土,但三年国共内战,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扶植中国,抑制日本"的东亚战略。特别是美国单独占领琉球,使钓鱼岛领土落入美国琉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美日关系迎来了一个"历史性节点"。4月26日~5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美国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访问。期间,先是4月27日两国外长和防长"2+2"会议公布了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接着安倍于29日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这在日本首相中尚属首次。美日同盟的协调度和密切度被提升到空前水平,两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加如胶似漆的蜜月期。但是,如果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来看,美  相似文献   

13.
日本要求摆脱美国而独立自从1954年末日本吉田内阁倒台以后,日美关系中的两重性,即既有日本从属于美国的一面,又有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独立的一面,已越来越强烈地表露出来了。去年12月苏日正常关系的恢复,显然不是美国所愿意的。今年以来,这一要求摆脱美国独立的一面,更有新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政府决定在1957年度内,拒绝接受美国的剩余农产品,基本上不增加军费,同时把扩军的重点放在空、海军方面。日本政府在今年1月18日所作的拒绝接受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决定,对于美国是一个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一向是美国推销剩余农产品的主要市场之一。1954年3月,日本和美国缔结了“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及其有关的三个协定,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日本购买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因此,日本在1955年5月31日,和美国有关于向美国购买价债八千五百万美元的小麦、大麦、棉花、烟草等剩余农产品的第一次协定的签订,在1955年10月,和美国  相似文献   

1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代美日对台湾的觊觎,今天美日“以台制华”政策及美国全球战略和亚太地缘战略,无不基于台湾地缘战略的重要。台湾是中国海防的前哨,是进出太平洋的瓶颈,是中国维护海权利益的基地和发展经济的海上生命线。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最终统一,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丁翌 《科技信息》2010,(21):I0172-I0172,I0111
战后,东亚局势的急剧变化凸显了日本的战略价值,美国对日政策从打击、限制转变为支持和扶植,从而使日本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张洁 《世界知识》2021,(7):24-25
2021年3月12日,美日印澳“四边对话”以线上形式举行首次峰会,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出席。这是“四边对话”机制创立以来举办的最高级別会晤,也是拜登就任总统后美国着力推动的结果。从会议公报看,“四边对话”作为美“印太战略”的支柱性机制,未来会以集体方式更多参与地区事务,从而加剧中美在地区层面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日美经济摩擦,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主要集中于贸易方面,八十年代开始扩大到尖端技术和金融领域。1982年6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窃取美国技术秘密罪名逮捕日本驻美的日立和三菱两公司职员;1983年11月美国总统里根访日时,亲自要求日本提高日元汇率和开放金融市场;今年元旦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美与美国总统里根会谈时,日美经济关系也是会谈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情况,表明了日美经济摩擦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日美经济摩擦集中反映在贸易、尖端技术和金融三个方面。日美贸易摩擦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八十年代加剧的。自1965年以来,日美贸易一直处于日本出超、美国入超的不平衡状态。据统计,美国对日贸易赤字,1967年仅为3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181.75  相似文献   

18.
2月中旬,日本首相细川护熙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会谈。结果双方在贸易谈判中互不让步,未能达成协议。首脑会晤中的贸易谈判破裂,这在战后日美关系史上尚无先例,因此尤其引人注目。这次会谈后的日美关系将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9.
而来的日货曾打得美国只有招架之功;现在美国揪住对手弱点,终于开始回击了。日本步步紧逼.美国节节败退.这在美日经贸竞争中已是司空见惯的了。面对滚滚而来的日货,一位美国工业界头面人物曾悲哀地预言:"21世纪美国将沦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和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在华盛顿达成了"美以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双方成立联合政治军事小组,并将于1984年1月制订战略合作细则,其中包括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在以储存武器装备、美增加对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等.据外电报道,美以战略合作协议还包括加强情报合作、允许美国飞机使用以色列的军事基地、豁免以色列对美国贷款的偿付和取消美国对以色列向第三世界出售军工产品的限制等内容.协议签定不久,美国空袭了叙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