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常规MICAPS天气图资料、地面气象要素、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天气学和中尺度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6―7月江西大暴雨过程中7月上旬连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20年6—7月,江西共出现12次大暴雨过程,其中7月7—10日为历史罕见的连续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 2)中低层有深厚的水汽饱和区,明显的辐合、急流、高层辐散、中层的干侵入、925 h Pa的超低空急流、中低层位置接近的切变线、前倾槽等有利于增加降水强度,暖式切变线与静止锋式切变线的稳定维持与中层弱的风场结构; 3)雨带的稳定维持且移动缓慢,高的降水效率加上长的维持时间,导致连续性大暴雨的发生; 4)大暴雨的平均场上,表现为中层风速偏弱,低层有风向与风速的切变线,前倾槽、高层辐合、低层辐散、高层负涡度、中层正涡度,强对流上升运动伸展至12 km以上、充足的水汽输送和强水汽辐合、高能、高湿等结构特征。最后,提出江西大暴雨概念模型。这些均为有效预测江西大暴雨过程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琪 《河南科学》2014,(9):1810-1814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三门峡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三门峡暴雨的环境条件、散度涡度场和中小尺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气旋式涡度增加,上升运动增强;反之亦然.中层波动使得中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更加深厚,进一步增强上升运动.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受弱冷空气阻挡在三门峡地区堆积,为暴雨提供水汽和能量.南下的弱冷空气与辐合线和低层切变线组成强有力的触发抬升机制.暴雨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跟踪暴雨前后垂直方向风的变化和辐合系统,在强降水的临近预报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英德市一次持续强降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结合T213和日本、欧洲数值预报等产品,对2008年6月11~18日广东省英德市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持续强降雨过程是在我国中高纬稳定的两槽-脊环流形势下,受从青藏高原地区不断分裂东移的短波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及地面低槽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和副高西侧南海西南气流是两支主要的水汽输送带;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往暴雨区输送,低层增温增湿导致中层以下大气对流不稳定;南亚高压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有利于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得以发展和维持;在华南存在的低层切变线,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和雨带的维持,风速脉动对强降水产生有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丽蓉 《科技资讯》2010,(27):252-25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0日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和强盛的暖湿气流相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地面冷锋前生成中尺度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南昌多普勒雷达、风云2e卫星tbb、fnl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5年5月8日江西一次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倒槽共同影响造成;2)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有明显增强趋势(26 m/s),导致中层气流旋转增强,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干下湿"分布特点,十分有利于飑线强对流天气的生成与发展,地面辐合线是飑线过程的重要触发条件;3)强对流天气区域与tbb逗点云团尾部亮温中心区域及冷云tbb大梯度区域较吻合;4)飑线回波强度最强达60 d Bz,后侧存在入流缺口,强回波质心较低,往往伴随短时强降水,强回波有前倾特点,低层有弱回波区(WER),弱回波区之上存在55 d Bz强反射率因子核,VIL密度3.5 g/m3,飑线有强风速辐合区和逆风区,有较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中层6 km上下有强径向风速辐合,9~12 km为径向风速辐散,后侧入流急流为一只从7 km左右高度斜向下方的冷气流入流,飑线前部3 km以下为暖湿空气入流。后侧入流急流的形成发展将中层干冷空气卷入并引导到地面,加快了飑线的移动,并加强了飑线中的下沉运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飑线南段存在逆风区,中层3 km左右有明显辐合,中层后侧入流急流使得下沉气流增强,强下沉气流在地面辐散,导致地面出现大风。  相似文献   

6.
“2010.8.27”大理州大到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0年8月27日大理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滇缅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以及低层的切变线;强降水开始前,大理上空是能量的高值区且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从水汽条件看,过程开始前低层湿度大,有水汽的强辐合,高层同样存在水汽的强辐合;强降水出现时存在剧烈的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能量,且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也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1年1月16—18日低纬高原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的南支槽、高低空急流和冷锋切变影响,南支槽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大量水汽,并在云南中西部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降雪区与TBB≤240 K冷云区基本吻合,TBB低值区的出现和消失,对降雪的增强和减弱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雷暴区和冰雹区位于TBB梯度最大处,TBB梯度增强和减弱对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出现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雪站近地层温度较低,整层水汽条件较好,低层有水汽辐合中心,上升运动强烈,且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降雹站低层有逆温层,具备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上升运动弱于降雪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0℃层位于3 km左右的700 h Pa层附近,这个高度更有利于出现大冰雹.降水站水汽条件好,但水汽辐合强度弱于降雪区,上升运动强度与降雹区相当,没有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WRF数值模式和IHR_LAPS系统资料,对2011年6月15日特大暴雨过程的环境场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切变线、中高层冷温槽,以及与高空急流的合理配置,加强了暴雨区垂直环流发展,使降水区形成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特征,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2)低层强而持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强降水和大暴雨必需的水汽条件;(3)强降水区域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对流有效位能的时空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4)地面温度密集区的存在,温度梯度锋稳定少动,有利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利于强降雨的发生;(5)暴雨产生在中低层螺旋度中心和不稳定能量高能区中,局地螺旋度大值中心的高低层耦合叠加且持续,对暴雨的落区及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低空急流背景下的景德镇市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超低空背景下景德镇市大暴雨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景德镇市的大暴雨与超低空急流关系密切,有超8成的大暴雨伴有超低空急流或准超低空急流。在超低空急流背景下的大暴雨分为梅雨型、台风型、冷锋型、低涡型、高空偏北气流型和涌线型等6种形势,以梅雨型和低涡型居多。暴雨主要与中低层切变线密切相关。梅雨型有南北两支气流及相伴的带状(块状)副热带高压,台风型要形成两高一低的阻塞形势。暖区中的低空急流易在地面诱发辐合线,在冷锋型、涌线型等形势中在辐合线附近触发强降水。在低涡移向的右前方和上下重合的低涡中心易出大暴雨。高空偏北气流型多发生在7-8月,低空急流将副高控制区的高能、高湿空气向东北方向输送,与高空偏北气流构成强不稳定,在低空多层辐合系统的作用下,出现强降水。大暴雨过程中不伴有超低空急流的有大风速型、7至8月辐合型、副高型和低槽+切变+低涡+中层西南急流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雷达、卫星等资料,研究了2012年7月29-30日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分析此次暴雨过程前后的动力、热力及其变化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宁夏"7·29"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西太平洋副高、500 hPa短波槽和暖式切变线;大暴雨发生在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交汇区,与高空的水汽辐散中心和低空的辐合中心基本重合;大气的比湿、水汽通量等在暴雨前迅速增大,假相当位温θse垂直廓线在500~400 hPa之间表现出有θse 336 K的小值区;水汽通量散度在临近降水时才开始快速变小,水汽输送和辐合作用完成的时间很短,引发快速而强烈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14日云南省大理州出现大范围的大雨、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强降水发生前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特征及风廓线雷达资料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季风槽和切变线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的高湿气层的形成,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比较明显;高层的负涡度和强辐散对低层产生抽吸,促使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本州处于中低层不稳定的高能舌内;表征动力热力作用的综合诊断物理量E指数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风廓线雷达资料中负垂直速度对降水出现时间及强度有一定预示作用;信号噪声比与降水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平风资料能直观地反映出降水过程中的风场变化特征,强降水出现期间水平风随高度存在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首都机场报文、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北京探空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逐6h)等,对2018年7月16~17日首都机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主客观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流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副高边缘对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充足,急流辐合及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为对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第二阶段为高空槽配合低涡切变线引发的对流,低空急流的加强和中层冷平流入侵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而高层辐散场的填塞,则是对流过程减弱趋向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昆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2016年4月19日傍晚出现在昆明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弱南支槽与切变线配合,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及动量下传共同造成了此次地面雷暴大风天气;层结不稳定,地面辐合线等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本次为飑线过程,存在后侧弱回波区,明显的速度模糊,低层速度大值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牛眼"型结构及深厚的中层径向辐合(MARC)等特征,均对提前预报预警地面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性.地面大风与飑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辐散区密切相关,根据地面辐合线可提前1 h左右预警飑线.  相似文献   

14.
采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回波等,对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登陆福建时造成闽东地区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的大暴雨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不同阶段的暴雨物理量特征,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闽东地形和台湾岛地形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阶段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的敏感性程度。结果发现,此次台风暴雨过程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台风系统深厚,为整层正涡度,较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使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动力条件好;第二阶段深厚的台风系统开始减弱,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强度明显减弱;涡度场上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且结构倾斜,表明有冷空气入侵。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偏东风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通道和能量通道,第一阶段宁德地区受台风北侧宽广的偏东风-东南风急流辐合影响,各层高能区达到强盛期,暴雨区域广、强度强;第二阶段偏东风急流和偏南风急流在宁德北部汇合,假相当位温的中心值有所减弱,高能区分散,使得宁德北部地区暴雨表现为较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闽东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卢秋芳 《江西科学》2021,39(5):901-908
为研究江西梅雨期暴雨的特点,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6月9日和6月22日出现的2次区域性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均处南亚高压东北侧脊线附近的反气旋环流辐散区中,500 hPa中层中高纬均为两槽一脊的形势,东北冷涡中心引出的东亚大槽引导槽后干冷空气南下,中低纬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中低层均有切变、低涡和低空急流配合是2次暴雨过程共同的环流背景特征;2次过程均存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利于暴雨强降水天气的出现,只是热力机制强度不同;低层切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的共同作用是2次暴雨过程中相同的动力触发机制,水汽和稳定度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即使只是近地层的辐合抬升,也能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造成强对流天气;低层切变、低空西南急流左侧或左前方强中心辐合带的位置是预报暴雨带位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及EC、NCEP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9月7日福建省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区域暴雨、大暴雨过程影响系统主要是西南涡和切变线.6日20时西南涡开始影响,其向北偏东移动,7日08时前高空经向度加大,槽加深,低空西南涡经过,超低空在暴雨、大暴雨区有偏东风与东北风辐合,造成宁德一带的暴雨、大暴雨,是最强降水时段以短时强降水为主.(2)700 hPa存在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大气静力不稳定加强,有助于中尺度系统和暴雨的发展,配合850 hPa偏东风及超低空偏东风,造成了强降水.0 km~3 km垂直切变大有利于上升气流不断发展,持续较长时间,影响范围大.(3)700 hPa涡度以曲率涡度为主,涡度场低层正涡度高空负涡度的状态持续时间短,降水结束迅速的一个表现.大暴雨中心附近存在低空辐合、高层辐散,在暴雨发生、发展时,高空的辐散较明显,但低层辐合区较暴雨落区偏南.(4)此次过程850 hPa比湿峰值为10 g·kg~(-1)~12 g·kg~(-1),924 hPa为12 g·kg~(-1)~14 g·kg~(-1),大值区一定程度上指示了暴雨落区.(5)850 hPa假相当位温图上,强降水区处在北伸的高能舌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5年8月9-10日台风"苏迪罗"引发武宁地区大暴雨而周围地区明显偏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苏迪罗"在江西先西北行而后转北上,移动路径长,滞留时间长,导致武宁出现长达21 h持续降水;2)武宁一直处于台风北侧的东风急流中,急流在不断输送水汽的同时,造成的低空辐合释放不稳定能量对暴雨有利;3)武宁短时强降水发生期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深厚而强盛,而周围地区上升运动相对明显偏弱;4)武宁在台风登陆江西前后长时间处于高能量锋区中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原因;5)武宁强降水期间低层一直处于逆风辐合区是武宁地区降水强于周围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松桃县2015年7月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次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高空槽及高原低槽东移,带动槽后冷空气南下,与中低层地涡切变线东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较大的CAPE值、大气层积不稳定、湿层厚度较大是强对流天气得以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孟加拉湾水汽通道的建立为本次特大暴雨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汽源,低层水汽辐合,高层水汽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特大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供应;从雷达图和TBB图的演变来看,较强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对流云团强烈发生和稳定少变是造成本次降水强度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秋元  宋自福 《科技资讯》2009,(14):214-214
对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焦作市的大暴雨过程进行热力、水汽,动力方面分析表明: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层,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曩雨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尺度云团合并加强形成MCC是本次大量雨直接缔造者。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大理边界层风廓线资料,对2008年1月26~27日低空急流影响下滇西地区冬季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的西南低空急流一方面为强降水区输送源源不断的暖湿空气,另一方面在暴雨区产生强辐合,强降水发生在水汽通量散度小于-20×10-8 g.hPa-1.cm-2.s-1的区域,水汽辐合与辐散相伴出现,强降水落区与水汽通量大值区及全风速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空急流出现最强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垂直速度也达到最强;高低空急流的脉动对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低空急流的脉动与强降水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空急流较低空急流的下传明显提前2~3 h,低空西南急流向下扩展的同时,可能存在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