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透露,地球植物因为生长在地球上而为绿色,同样的原理,其他行星上的植物会因为生长在不同的星球上而呈现黄色、红色或者黑色,但绝不会是蓝色。  相似文献   

2.
地球上的植物,有记载的大约30万种。它们绝大部分生长在陆地上,绿树繁花,千姿百态,大多为显花植物(又称种子植物),属于高等植物。液态黑暗高盐度的海水不利于种子的传播和繁殖,因此海洋中的植物绝大多数为低等的藻类,只有寥寥几种高等植物。  相似文献   

3.
细胞骨架和高等植物的向重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宁  郑慧琼 《自然杂志》2007,29(6):338-342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地球上普遍存在的重力场环境,并利用重力场作为调控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人们对植物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但是它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仍然不清楚。细胞骨架被认为在调控向重力性反应的早期的信号感受和传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微丝在生长素极性运输中起调控作用,并最终引起植物表现出向重力性的不对称生长。在植物向重力性生长过程中微管排列发生重组,但是微管重组在调控不对称生长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当前的细胞、分子和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这一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大量的最新发现的植物细胞骨架结合蛋白为我们分析植物向重力性过程中信号传导的调控因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本文着重介绍植物细胞骨架的功能及其在植物向重力性反应在作用,以及空间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月球温宣 人类要在月球上生存,首先就必须解决食物问题.从地球直接运输食物到月球上成本太高,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在月球上种植人类所需的食物.研究月球种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普拉根月球开发公司.他们设计出一种微型温室,那是一个外型类似时钟的玻璃容器.该公司将其称为"月球绿洲",因为它能安全地把实验室植物送上月球表面,并在其生长过程中予以保护.这种温室最快可能在2012年由奥德赛月球公司送上月球.  相似文献   

5.
建设月球温室 人类要在月球上生存,首先就必须解决食物问题。从地球直接运输食物到月球上成本太高,最好的方法是可以在月球上种植人类所需的食物。研究月球种植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普拉根月球开发公司。他们设计出一种微型温室,那是一个外型类似时钟的玻璃容器。该公司将其称为“月球绿洲”,因为它能安全地把实验室植物送上月球表面,并在其生长过程中予以保护。这种温室最快可能在2012年由奥德赛月球公司送上月球。  相似文献   

6.
对植物来说,颜色显得更绿并不一定就表示生长得更为茁壮。科学家发现,海洋当中一种被称作浮游植物的海藻,在受到压力的时候会呈现出更深的绿色。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太平洋的很大一部分区域,浮游植物虽然颜色很绿,但是,并没有像正常的情况一样吸收大量的CO_2。植物必须有CO_2才能生长,就像动物需要氧气一样,这对我们的空气是有好处的,因为汽车、工厂和森林焚烧所释放的CO_2大部分会被植物吸收,使剩余的CO_2不至于过多地聚合阳光热度并促使地球加速变暖。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存在着如此庞大、种类繁多、不计其数的植物王国,人们对它们的面孔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对我们来说,许多植物的生长旋向(朝左或朝右或左右兼有)问题始终是个未解之谜。人们疑惑,大多数植物的躯干、枝条、藤蔓和茎叶都是直向生长的,为什么有些植物却偏偏是向左或向右盘旋甚至左右盘旋生长的呢?比如攀援植物五味子,它的藤蔓就是朝左旋转并按顺时针方向生长的;而牵牛花却恰恰与它反其道而行之,即一律朝右盘旋且按逆时针方向攀援而上,即使人为地改变其朝左盘旋,令其按照顺时针方向攀援,虽然它自身无法抗拒,但它长…  相似文献   

8.
呼吸根:倒行不逆施 众所周知,植物的根是向地下生长的,而茎则是背地向上生长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根和茎有着不同的任务:根沿着地球引力方向向土壤深处生长,是为了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完成固定植物体的任务;茎在地面逆地球引力方向向上生长,是为了占据地球表面的空间,使绿叶得到充足的阳光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1880年Charles Darwin在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一书中曾详细记载对植物向性生长的观察结果,包括向重性、向光性、向水性等[1].重力是地球表面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种环境因子,植物向重性生长是经过长期适应重力环境并演化形成的植物生长和发育特性.植物地上器官,  相似文献   

10.
李鳴崗 《科学通报》1960,5(7):218-218
“根深蒂固”这句古話充分說明了植物根系深扎的重要性。在干燥而貧瘠的石英沙丘上,沙生植物特別是人工栽植的固沙植物和乔灌木树种,它們的根系扎入深沙层則更为重要。因为根系扎得深,不仅可以利用沙层里面較大体积的水分和养分,而且可以在不同深度創造强有力的多层根系,加强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增加它的稳定性,从而使其能够抵抗风沙移动。托尔斯基會經指出过,在沙丘上营造可以生长的唯一乔木树种松树人工林,它的稳定性問题只能靠根系的深度生长来加以解决。但是,国內外无数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上有延续了数千万年的原始森林,这并不奇怪,但能够屹立几千年的长寿树则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千年古树在地球气候大起大落的变化中幸存了下来,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甚至在人类工业发展的浓烟毒雾中坚持到了今天。以下是如今世界上还活着的最长寿的十大树木。1美国加州4841岁的狐尾松"玛士撒拉"这棵古老的狐尾松已经活了4841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非克隆植物(不具有克隆性的植物为非克隆植物)。它生长在美国加州怀特山脉的国家森林里。为了保护这株古树,它的确切位置并没  相似文献   

12.
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把地球比作我们的母亲,那么太阳便是地球的母亲:因为地球生长万物所需要的能量除了地热外,都来源于太阳。人们在对太阳感恩之余也不免猜测,这一团可望而不可及的天火,究竟是由什么物质所组成的?古代的人们虽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但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关于太阳的种种神话,  相似文献   

13.
根据法籍地球化学家江博明教授的测定,中国有35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也就是说,根据岩石的年龄来推断,地球至今起码已存在35亿年。在这期间,出现过八次巨变,才有今日的地球和人类。第一次是早在19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存在生命。这个结论是由塞尔维亚东部尼什哲学院副教授帕夫莱·普雷莫维奇博士采用核磁共振测量方法证实的。他在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的植物含有木质素和纤维素,是导管植物。这导管植物的出现,表明地球已存在着生命。这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大变化。第二次是在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它是由日本古生物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14.
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的含量,在目前为884ppm的水平上,正以每年约1.5ppm的速度增长着。为预测这种增加将对地球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正进行着许多工作。然而在本期《自然》617页上,伍德沃德(Wood-Ward)报导了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他通过对保存了200年的植物标本进行的组织解剖研究发现;生长在英国中部几种树叶中的气孔密度(单位叶面积上的气孔数)在过去的200年里,逐渐减少了约40%。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环境学家、生物学家和古气候学家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动态点击     
地球万物为何颜色法国巴黎天文台的几位天文学家近日用月球当镜子照出了地球万物的平均颜色。天文学家测量了地球万物反照在月球阴影部分上的光谱,结果发现,地球万物的平均颜色为蓝色,但其中还夹杂着红外光谱,这一现象暗示地球上长有大量的植物。  相似文献   

16.
早期的地球并不是生命的伊甸园,没有清澈湛蓝的海水,没有动物和植物,那么,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17.
张华峰  康慧 《自然杂志》2004,26(1):16-19
植物的向光性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但是向光性反应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揭示和证实.本文论述了植物向光性的光受体,介绍了植物根的向光性,着重探讨了植物向光性的机制.提出,在单向光刺激下,植物向光侧很可能会大量合成生长抑制物质,使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抑制物质的含量分布不均匀,而生长素则不一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但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可能因为受到生长抑制物质的拮抗作用而难以发挥其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进而直接导致了向光性弯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动物会出汗。然而,许多人不知道植物也会出汗,这在植物学里叫做“吐水”,即植物会通过叶面上的气孔排放体内多余的水分。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变暖不仅没有使植物出汗更多,反而使它的吐水量为之减少,从而使地球上的淡水供应总量下降。这是他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回答了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那么多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水里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命     
《科学之友》2005,(10):16-16
神奇老鼠可再生肢体;中国“用”山羊克隆出亚洲黄羊;中俄科学家深入贝加尔湖;CO2过多无助植物生长;地球首批动物可能降生在中国;地核运动速度比地表快5万倍。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界,动植物常常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作用。如果某些至关重要的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就可能分崩离析。在一些植物和传粉昆虫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