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84年的一些重要发现,使我们了解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爱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一种后病毒即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Ⅲ型(简称HTLV—Ⅲ)也称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爱滋病相关后病毒也可能是同一物。发展了一种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它能检测出HTLV-Ⅲ抗体,从而提示人们是否接触过这种病毒。临床研究人员已证实能在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的各种治疗剂。虽然这些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2.
高尚蔭 《科学通报》1959,4(10):332-332
关于猪喘气病病原体问题,1957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曾在浙江杭州召开一次座談会。会上根据十二个单位的初步研究成果,作了广泛深入的討論,大家一致认为这病的病原体可能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肺炎。最近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也认为病毒是这病的病原体。我們的工作就在这基础上肯定了本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并初步測定了这种病毒的大小及形态等。实驗方法如下: 病猪的肺,洗淨剪碎成小块后在組織搗碎器中搗碎(必要时加少量生理盐水),搗碎的組織悬浮液通过  相似文献   

3.
在非洲涉及“艾滋”病的最基本问题可能是“艾滋”病病毒是否会通过蚊子及其它吸血昆虫来传播。幸运的很,回答是否定。由于已有许多文章谈及了这个内容,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从理论上讲,蚊子和其它吸血昆虫可有生物性的或机械性的两种方式传播引起患“艾滋”病的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窗     
抑制免疫系统可能有助治疗“非典”  一项新的研究认为 ,通过药物抑制患者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 ,可能有助于缓解“非典”症状。但专家们同时指出 ,这一新思路是否有效尚需实验验证。科学家们目前对“非典”病毒的致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但研究显示 ,“非典”患者的免疫系统会经历一段异常活跃期 ,身体的防御系统会攻击病毒 ,结果造成肺部炎症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死亡。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专家劳克林 (Laughlin)由此提出 ,抑制免疫系统也许不失为治疗“非典”的一种合理选择。同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言人格兰特(Gra…  相似文献   

5.
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病原体,故称为AHC病毒。这两种病毒在临床上引起同一种疾病,人们猜测这两种病毒间必有某种关系。但免疫学研究表明这两种病  相似文献   

6.
碧雪 《科学之友》2004,(1):25-25
2003年8月大肆攻击因特网的几种计算机病毒与蠕虫之中,有一只蠕虫的行径不但怪异,也相当罕见。它不像计算机病毒“老大”(Sobig.F)利用受感染的电子邮件瘫痪网络系统,也不像蠕虫“疾风”(Blastrer)迫使计算机主机每隔几分钟重新开机。这只“假好心”(Welchia)似乎立意良善,有些观察家甚至认为它是“善意”的计算机蠕虫。当假好心顺利进驻一部个人计算机后,它会立即与微软的Win-dows Update网站联机,并且下载修补自己与疾风病毒入侵漏洞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甘薯丛枝病是由两种病原体(类菌质体和线状病毒)复合感染而引起,并在电子显微镜下首次观察到该病毒质粒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生命体是以繁殖为目的,是能自发进行熵变的化学体系。曾经,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体只分为三种形式: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
  不过法国科学家在智利和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新的巨型病毒。这种病毒直径达1微米(相当于1000纳米),而大多数传统病毒的直径只有10~500纳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并确认它是人类已知的最大病毒。更奇怪的是,这种所谓的“病毒”并没有呈现出人们所认为的正常病毒形态,而且它只有6%的基因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基因类似。因此,科学家已将“潘多拉病毒”列为第四种生命形式。研究人员猜测,该病毒来源于远古时代或是其他星球,比如火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会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和体液交换而传播,并且潜伏与发病周期也与艾滋病相似。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会寄生在人体血液中,并在心脏和肠中繁殖,导致心脏肥大。  相似文献   

10.
最近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爱德华·诺加和乌马波恩在一种杂交鲈鱼的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称为“鱼素” (piscidins)抗生素。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病菌的侵害 ,很多生物的体内都可以自然地产生抗体。 1 0多年前 ,研究人员就在蛙的皮肤中发现了一种自然抗生素———“蛙素”。后来在鳄鱼的血液中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抗生素。多年来 ,能够抵抗病原体的新抗生素不断发现 ,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因为这些新发现的抗生素可以消灭其体内的病原体。和传统的抗生素相比 ,鱼素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因为它可以彻底消灭病菌 ;而传统的抗…  相似文献   

11.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一种称为“离子浸蚀”的方法,首次弄清楚了2型人腺病毒的内部结构。这种病毒是引起感冒的许多病毒中的—种。科学家们通过“离子浸蚀”法,剥掉了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内部有12个大球体,分别位于20面体12个角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对此的看法,他们的一些实验表明,这些传染疾病的病原体,即prion,可能根本不含有核酸!果真如此,则“兹事体大”,必然会在生物学界中引起一场波动。  相似文献   

13.
SARS-CoV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及其进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柳树群  过涛  季星来  孙之荣 《科学通报》2003,48(13):1359-1368
一种新的冠状病毒 SARS-CoV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的病原体. 对由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推导出的所有蛋白质逐一进行分子量、等电点、分子消光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计算, 以及跨膜区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辅以保守序列家族数据库搜索, 预测SARS-CoV功能未知蛋白质的功能. 同时, 通过SARS-CoV与其他冠状病毒蛋白质同源序列比较和进化距离计算, 分析SARS病毒的分类地位以及与其他冠状病毒的进化关系. 结果表明, 尽管SARS病毒是不同于其他3组冠状病毒的一种全新冠状病毒, 但在进化关系上更靠近牛冠状病毒BoCoV和鼠肝炎病毒MHV. 为实验测定SARS病毒蛋白质组以及抗SARS疫苗研制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美洲,一个人如果突然身体不好了,那么他很可能是被寄生虫“控制”了.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美洲新艾滋病”的传染病在美洲蔓延,它就像艾滋病那样随着血液交换而传播.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锥虫,它们寄生在人的血液中,并在心脏中繁殖,会导致心脏和肠的肥大.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与病毒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古埃及第 1 8王朝 (公元前 1 5 80 -1 3 5 0年 )传下的石碑中就描绘了小儿麻痹症患者所特有的瘦小的脚。而在公元前 1 1 5 7年死亡的拉姆塞斯 5世木乃伊的皮肤上 ,也可发现许多天花的“痘疱”。但是 ,人类知道病毒存在的事实是在 2 0世纪以后。最初是在 1 8世纪传染病流行时 ,推断可能有“造成传染的物质”。到 1 9世纪 ,微生物被确定为“造成传染的元凶 ,同时各种细菌也相继被发现。从1 9世纪末到 2 0世纪初 ,人们知道还有“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 ,可以通过细菌通不过的过滤器” ,因此这种病原体被称…  相似文献   

16.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自己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竭力想把它完全搞清楚的一种心理倾向。一般来说,人们普遍拥有这样的一种心理:越是朦朦胧胧、藏着掖着的东西,就越是想撩开它的神秘面纱,在“看一看.听一听”之后引起惊奇感,再通过“问一问,查一查”弄清它的来龙去脉。通俗一点讲,“好奇心”实际上就是问题与答案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当T_4病毒(甲状腺病毒)侵入细菌细胞壁后,它就可以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利用一种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就可以使得病毒打开这种由聚糖肽形成的壁——一种隔离糖与蛋白质分子的“篱笆”。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须使溶菌酶的“嘴”或活性部位接近糖分子。研究工程酶新用途的科学家们报道,在溶菌酶的活性部位上安置一开关就可以达到控制这种酶生理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信息     
EB病毒(EB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它与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发病有关。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不能感染除人B淋巴细胞以外的其他任何细胞,仅仅表达特异性病毒受体的成熟B淋巴细胞能在体外被它感染。这种感染可使B淋巴细胞“永久化”(immortalization)生长,产生带有潜伏EBV基因组的类淋巴母细胞系。EBV潜  相似文献   

19.
李敏棠 《科学通报》1981,26(22):1391-1391
昆虫核多角体病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NPV)是能引起宿主昆虫死亡的DNA病毒。家蚕NPV为家蚕脓病的病原体。关于家蚕NPV-DNA的抽提及其某些物理化学特性和感染性,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20.
震惊世界的莫里斯事件在电脑病毒陆续出现的最初几年里,除了Brain病毒之外,似乎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这也是当时人们不去重视的主要原因。比方有一种叫“苹果”的病毒,它只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个被咬缺的苹果,对电脑本身并没有多大破坏。也可以这么说,那时候电脑与病毒是能“和平共处”的。然而,到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时,这种“友好局面”却急转直下,风云突变。原来是互联网的前身——美国APPANET网的网络管理人员突然发现有不明程序开始访问网络,紧接着这些程序不停地扫描用户账号、密码等个人资料,并通过盗取的口令侵入用户电脑,使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