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盐酸溶液中萃取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几种常用的萃取剂从盐酸溶液中革取In3~+的性能分析。发现在较高的盐酸浓度下,N235、TBP萃取In~(3+)的能力均较大,分配比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盐酸浓度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初步探讨了N263-MIBK,N235-MIBK,N235-N263从盐酸溶液中苹取In~(3+)时的协同作用,发现对In~(3+)均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于N263-MIBK,协萃分配比在N263和MIBK的浓度分别为0.08 mol/L,4.8 mol/L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580。改变盐酸浓度和温度,协萃分配比亦有较大的变化,但协萃比变化不大。在盐酸浓度为4.5mol/L时,协萃分配比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铟不能形成单独的矿物,主要是伴生在铅、锌、铜、锡的矿石里。在冶炼铅、锌、铜、锡的过程中,铟被富集在它们的烟尘残渣里。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的教导,密切结合我省有色冶炼的生产实际,为采用络合萃取流程,选择最好的工业萃取条件,综合回收有价金属铟,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数据。关于用烷基磷酸酯类萃取剂,从无机酸体系里萃取铟的研究,过去国外做了一些研究,并已有了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从铅、锌、锡冶炼烟尘的硫酸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金属铟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D2EHMTPA从盐酸溶液中萃取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D2EHMTPA从盐酸溶液中萃取铟的性能,其萃取率随着酸度增大而减小,与D2EHDTPA和D2EHPA相比较,萃取能力大小顺序为 D2EHDTPA>D2EHMTPA>D2EHPA 用饱和法和连续变量法确定萃合物组成为InA_3。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研究表明:D2EHMTPA萃取铟的机理是阳离子交换反应,并与P=S键配位,还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分配比(5~35℃),求得萃取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P204作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废旧含镍电池中的Ni2 ,得出萃取分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204皂化率为30%;被萃取的含Ni2 溶液与P204-煤油混合液的体积比为1:1;P204的体积分数为30%;萃取振荡时间为1 min;萃取级数为一级.在此条件下,以P204和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萃取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HEH(EH)P从盐酸体系中萃取铟的性能,HEH(EH)P对铟的萃取能力随着酸度增大而减小,但反萃较D_2EHPA容易。斜率法证明萃取平衡反应为:用饱和法制得萃合物组成为InA_3。萃合物Hn(HA_2)_3与InA_3之间差别是由于有机相负载量增大引起的,In(HA_2)_3中的氢离子逐渐被金属离子所交换,最后形成饱和的萃合物InA_3。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研究表明:HEH(EH)P萃取铟的机理是阳离子交换反应,并与P=O键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6.
P204盐酸体系萃取钪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盐酸体系中,以25%P204+改质剂+60%煤油为萃取有机相,酸度为4.0mol/L,相比O/A=0.05,室温条件下,测定了钪、铁、锰的分配比为DSc=2800,DFe=0.312,DMn=0.320;钪的萃取率为ηSc=99.3%,ηFe=1.53%,ηMn=1.56%.钪与铁和锰的分离系数β(Sc,Fe)=8.97×103,β(Sc,Mn)=8.75×103;萃取平衡时间为10min;考察了酸度、萃取剂浓度对萃取的影响,并用两种方法测定、绘制了萃取等温线.  相似文献   

7.
用分配比-反应平衡常数直线斜率法测定出用二-(2-乙基已基)磷酸(简称P204)萃取Sc(Ⅲ),Ti(Ⅳ)的萃取化合物的组成分别为ScAs,HA及TiA4(HA表示P204).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斜率法测出的Sc的萃取化合物组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用分配比反应平衡常数直线斜率法测定出用二(2 乙基已基) 磷酸( 简称P204) 萃取Sc( Ⅲ) ,Ti( Ⅳ) 的萃取化合物的组成分别为ScAs ,HA 及TiA4(HA 表示P204) .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斜率法测出的Sc 的萃取化合物组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烷左膦酸单-2-乙基己酯从稀硫酸溶液中萃取铁伯机理和萃取平衡时间,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推断了萃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研究表明,萃取机理与溶液中铁离子的存在形式有关,Fe^3+、Fe(SO4)2^-和Fe2(OH)4^2+皆可参与萃取。当pH值小于1.5,铁离子浓度不大于0.01mol/L时,主要为Fe^3+,Fe(SO4)2^-参与的2种萃取机理,萃取平衡时间分别约为10mi  相似文献   

10.
N503从盐酸溶液中萃取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简称N503)从盐酸溶液中萃取碲及反萃碲的条件,此研究对电解精炼铜厂阳极泥中低含量碲的回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P_(204)在硫酸体系中,对铋具有选择性;由单级条件试验确定,有机相为80%P_(204)+20%磺化煤油,相比为3,经五级错流萃取时,萃取率可达97%,铜电解液中铋含量可降至20mg/L,采用硫酸和盐酸混合水溶液进行反萃,反萃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供了一种萃取剂,能够将铝酸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萃入油相。实验表明,十二烷基酚可将铝酸钠溶液中部分游离的氢氧化钠萃入油相,萃取油相中氢氧化钠浓度最高可达31g/L。本文着重研究萃取平衡时间、油相浓度和油相与水相相比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拟三元相图考察了OP-4[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和OP-7[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为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OP-4 OP-7)/苯甲醇/煤油/HCl在有或无萃取剂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时的相态及其增溶性质.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中无P204时,相图中存在W/O单相区、WinsorⅠ、Ⅱ和一个较大的WinsorⅢ区;加入P204后,微乳液系统的相态变化趋于简单,此时形成的W/O微乳液适合作为液膜提取稀土钕.  相似文献   

14.
P204-PSO协同萃取钒(V)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P204和石油亚砜协同萃取钒(V)的萃合物组成,计算了协萃反应的协萃平衡常数,通过电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探讨了协萃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P204和PSO协萃体系中。P=0、P—0—H基团与VO(2, )键合。  相似文献   

15.
N902从氨/氯化铵溶液中萃取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902/煤油从氨/氯化铵水溶液中萃取铜.考察了萃取时间、水相pH值、萃取剂浓度、温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以及酸度和时间对铜的反萃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在研究的条件下萃取5 m in达到平衡,而反萃则需要15 m in达到平衡.萃取过程是吸热过程,测得△H=4.0 kJ/mol.在实验范围内,萃取率先随pH值增大而增加,当pH值超过10.2后,随着pH值增大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电导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机胺类萃取铀的三步机理。发现在萃取过程中有(R_3NH)_4uo_2(SO_)_3络合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TBP从盐酸溶液中萃取Sn~(4+)时,其稀释剂的影响不仅与稀释剂的性质有关,而且与盐酸浓度,萃取剂浓度,初始水相中锡的浓度等有关。只有[HCl]<6mol/L,[TBP]<40%,[Sn~(4+)]_(in)<1.5g/L时,才能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因为这时各种稀释剂对Sn~(4+)的分配比D_(Sn~(4+))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在TBP-SnCl_4-HCl体系中,对于非极性类稀释剂,若按D_(Sn~(4+))的大小来排列,则烷烃类(环己烷、正己烷、正庚烷)>芳烃类(苯)>卤代烃类(四氯化碳),且可用稀释剂的极化率与摩尔体积等因素来解释;对于极性类有接受电子基团的稀释剂,则硝基苯>1,2-二氯乙烷>氯苯>氯仿,可用稀释剂的偶极矩、介电常数、溶解度参数或粘度等物性参数来解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石油亚砜萃取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在盐酸介质中,石油亚砜萃取铟的机理与水相酸度有关。低酸度时,亚砜通过氧原子与InⅢ)配位生成萃合物InCl3,2PSO.H2O,高酸度时,亚砜则通过氧原子配位溶剂化,并与In(Ⅲ)反应生成离子缔合物[PSO→H]^+[InCl4.2PSO]^-。  相似文献   

19.
用滴定微量热计测定了P204在氯仿和煤油稀释剂中从硫酸盐水溶液中萃取钙(II)的过程的反应热,结果文献的工作,计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萃取平衡常数及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reductive leaching of indium from indium-bearing zinc ferrite using oxalic acid as a reducer in sulfuric acid solution. The effect of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rate, including the oxalic-acid-to-sulfuric-acid ratio, stirring rate, grain size, temperature,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synergic acid, was precise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acceptable efficiency of dissolving indium in the presence of oxalic acid. The shrinking-core model with a chemical-reaction-controlled step can correctly describe the kinetics of indium dissolution. On the basis of an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44.55 kJ/mol and a reaction order with respect to the acid concentration of 1.14, the presence of oxalic acid was found to reduce the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acid concentration. Finally, the equation of the kinetic model based on the factors under study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