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形理论在城市规模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Hausdorff维数为依据,通过Zipf公式对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东北城市群具有分形特征,三个城市群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昌九地区137个城镇城市首位指数,测算出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聚集维数、网格维数,从而揭示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利用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测算出两、四城市指数,分别为3.56、2.36,均高于正常值,表明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属于首位型分布;从城镇体系规模级别测算出分维数为0.758 8,验证了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呈极核型结构,城镇规模分布不均衡;2)南昌市区、九江市区的集聚维数为0.755 9、0.614 4,中心城区在昌九地区城镇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显著;3)昌九地区城镇分布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分别为1.754 5、1.510 6,城镇分布均衡性偏低,城镇稀疏的地区分形形态不佳。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小城镇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城镇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中小城镇功能是今后昌九地区今后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吉林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于吉林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变化时空差异显著,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集中分布于济南、滨州、青岛和临沂等市,城镇人口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趋于黄河沿岸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3)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的脱钩关系存在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及弱扩张脱钩4种情形,强脱钩状态的县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扩张链接状态的县区向东部丘陵地区转移.(4)2000-2018年人地关系欠合理区范围有所收缩,合理区与不合理区范围均有所扩张,其中人地关系合理的县区呈现向东部、南部扩张的态势,不合理的县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丘陵转移.人减地增的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口需求的空间错配是造成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失...  相似文献   

5.
从农牧村人地状态、城镇人口容量、城镇人口发展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对甘南州农牧村人地关系、资源承载、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牧区农牧村资源承载力普遍低于半农半牧区,同时,牧区人地压力高于半农半牧区;从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和人口城镇化来看,牧区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可以满足未来城镇化的要求,而半农半牧中心城镇人口容量与未来全县的城镇总人口量差距较大.依据各县(市)资源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特点,确定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合理的城镇化策略,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城镇特色化建设,提高农牧区人口素质是甘南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11个区县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其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万州的垄断特征不明显,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城镇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关联程度一般.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从优化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角度,提出了培育万州增长极、开发沿江城镇带、建设特色小城镇和完善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分形理论和维数合成法,可算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位序——规模分维数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总人口分布相对合理,非农业人口分布不太合理,城镇人口分布和理想分布差距较大,而且这个差距具有变大的趋势。对此,可根据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构建对应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以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镇体系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模式,使陕北地区城镇发展模式与地貌形态、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陆川县位于广西东南端,1994年人口城镇化水平是19%,正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预测亚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将达29.8万人,城镇用地规模将达到2952公顷。在城镇发展模式上,陆川应以沿线集中式为主,迅速形成作用大、辐射强的核心城镇带,并带动一个结构有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县域城镇体走向成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西部山区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问题,基于最大建设用地面积,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法等计算了陕南城镇体系的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并进行了城镇人口迁移区划。结果表明:陕南城镇体系适度人口容量为541.46万人,最大人口容量为1 007.21万人;陕南城镇人口迁移内部分化显著,包括2个迁出区(13个区县)和4个迁入区(15个区县)。改变人口向产业集聚区迁移的传统模式,根据地区特征鼓励产业向人口集聚区转移将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对海南省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城镇体系中高等级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等级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健全,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人口分布均衡性差,人口集中向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依靠首位城市的带动为主;城镇间的空间关系不够紧密,空间相互作用不强,但海南省关联维数D接近1,空间分散程度并不高;城镇间的交通关联度较高,交通优势明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了城镇体系的成长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缓解人地矛盾.本研究对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按正反规划和定性定量两种思路进行了分类,并以西咸新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首先从反向思路出发,确定刚性指标因素因子,明确不宜建设区,从而划定研究区的刚性增长边界;再从正向思路出发,预测2020年和2030年研究区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规模,结合其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空间扩展结构,分别划定2020年和2030年的弹性增长边界;将刚性和弹性边界划定结果相叠加,得到西咸新区最终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人地挂钩政策在长吉地区有针对性的实施,以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春、吉林两市范围内的县市为例,通过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2020年长吉两市各地区的常住人口,然后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建设用地的供需情况,并进行了人地挂钩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在2020年,长吉两市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为29 944.63hm2,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53 279.57hm2.将各地区的需求量和潜力进行对比,并进行分区,得出南关区、宽城区、朝阳区、二道区、绿园区、昌邑区为人地挂钩需求区;龙潭区、船营区、丰满区为人地挂钩自给区;双阳区、农安县、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永吉县、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为人地挂钩供给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1982~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人口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和人口重心等指标,分析了藏东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呈稳定的“西北密集、东南稀疏”态势,人口与主要城镇集中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沿岸河谷和高等级道路两侧;城镇人口重心常年处于巴宜区内,总人口和农村人口重心均自东南向西北方即向巴宜区移动汇集;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渐趋形成“一核、两高、多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不同等级城镇职能缺位、城镇用地扩展受阻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支点,特色城镇为依托的3级城镇化发展体系,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将有效推动林芝市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分形维数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城市群整体收益损耗联系起来,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和人口规模等多因素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明确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的经济内涵,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为例,在利用城市规模效益对比检验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比最优分形维数与Zipf维数演变趋势,发现模型预测的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与城市群空间结构Zipf维数等于1的优化标准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15.
侧重于城市收缩的视角,综合引用标准差椭圆、协调耦合度、灰色关联系数等计量模型,借助ArcGIS和SPSS分析软件,对吉林省人口、用地、经济城镇化演进特征与协调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吉林省城镇人口、建设用地、城市经济指标均呈现出收缩的端倪,并且城镇化要素成长的空间差异性显著;(2)中部城市群是各...  相似文献   

16.
张野 《科技信息》2008,(1):177-177
一、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黑龙江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高。这些人口主要是解放后伴随着现代化大企业建立,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江西省城镇人口增长机制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之关系的探讨,提出现有城镇人口比重与城镇化实际水平有一定差距。认为市镇设置、市镇规模、市镇人口增长率和增长结构以及市镇人口数必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客观的、必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和区域格局三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城镇人口分布及其变动态势,发现地级市市区、大城市是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2000-2010年,县级城市、20-50万规模组城镇是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体空间;50-100万的中等城市和20-50万规模组的城镇人口规模扩张速度最快,大城市较慢,小于20万的城镇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胶济沿线及京沪沿线地区城镇人口增速趋缓,而滨德聊菏临等城市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二者是否协调发展在我国仍存在不同的观点,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选取云南省16个地州127个样本,采用象限图法和ArcGIS软件辨别2005年以来云南省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格局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省内各州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滇西北、滇东南以滞后城镇化为主,滇中地区以城镇化超前水平为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占72.44%.从分析得出:部分地区城镇化超前,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应从增加城镇数量、扩大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增长等要素增长型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转变;另外,城镇化滞后类型区占有较大比重,这类地区城镇化动力不足,未来应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并与经济发展协调演进.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