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构造条件 测区位于天山-兴安造山系,南蒙古-兴安造山东北部称为罕达气优地槽褶带。东部以黑龙江断裂与松嫩地块相接。测区地质演化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晋宁期硅铝壳形成阶段,早加里东期陆缘增生演化阶段,中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弧形成演化阶段,中华力西期大洋衰末阶段,印支过渡构造演化阶段演化及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宗务隆构造带西段物质组成、变形特征及演化特征,运用野外地质剖面测制、岩石组合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手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宗务隆裂谷带是在初始小洋盆或有限小洋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基于南祁连陆块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间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早古生代加里东褶皱基底的基础上经历了陆内拉张、有限洋盆发育、俯冲—碰撞和碰撞后推覆造山等过程演化而发展起来的华力西—印支期造山带。研究结果为宗务隆构造带西段物质组成及演化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陆块: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变质地块的构造热演化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带、五台群金刚库组高压变质泥质岩的发现表明,可能存在太古代末到古元古代初东部陆块、西部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行山变质地块北段与恒山变质地块的地质学、地质年代学、构造热演化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比反映这两个变质地块在华北地台形成演化早期应为同一构造单元,相当于东部陆块的西部活动陆缘.经历了东部、西部陆块碰撞作用而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4.
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川西前陆盆地与龙门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龙门山造山带是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多类型推覆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因而造成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前陆、坳陷、再生前陆的沉积充填过程,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为剖面上的前展武逆冲双重构造,平面上表现为NE构造带和近EW向的横断层;造山带和盆地的共同演化不仅形成了多套烃源岩.而且控制了油气保存与有效成藏区带.逆掩推覆带和前陆坳陷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云开地体罗定信宜地区多期构造演化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开地体罗定信宜地区经历了多期次、多层次、多型式的构造演化。加里东期发生了陆陆,或弧陆碰撞,形成了云开复合地体,并表现为低缓角度的褶皱造山作用,海西期,云开地体北部沿罗定一广宁断裂带与钦州复合地体发生碰撞、拼巾形成一系列断面,褶皱轴面向南东倾的构造和同碰撞构造混合花岗岩体。西部沿岑溪一博白断裂带与钦州复合州体发生碰撞产生东吴运动,使钦州地区出现强烈造山性质的褶皱运动,从而结束了钦州联合地体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6.
 随着震旦系-下寒武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对古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该地质时期发育呈南北向展布的隆坳构造。桐湾期、加里东期、印支期为四川盆地3 期关键构造变革期,其不整合分析是构造演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研究,分析构造变革对古构造演化的影响。基于钻井、野外露头、地震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震旦纪-早寒武世古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1)3 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震旦系-下寒武统(桐湾期)、中上寒武统-二叠系(加里东期)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印支期),7 个区域性不整合;2)不整合具有叠合性、迁移性特征,叠合性主要反映构造继承性,迁移性主要反映古构造的变迁过程,依据不整合发育特征,高石梯-磨溪构造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发育期、调整期及稳定期3 个演化阶段;3)不整合与隆起区丘滩体叠加控制了震旦系岩溶储层发育,不整合面可作为油气运聚优势通道,不整合迁移性有助于分析古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分析认为,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特征分析对认识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构造后期演化及油气运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平行或近平行分布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一个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由变质表壳岩块、中深地壳变质块体、壳幔过渡带岩块和幔源岩块与糜棱岩和变晶糜棱岩基质共同组成。由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和基质的变质变形特点、流变学性质、运动学标志、形成构造环境、动力学特征和时限,表明它们是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和分布其间的地体并置碰撞对挤逆冲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多阶段长时期发育而成。空间上构造混杂岩带内岩块成分的多样性,反映造山带内物质组成的非均一性,也说明地壳隆升剥露的不一致性。这些资料可为深入认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里东期,华南处于板块活动阶段.盆地演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盆地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盆地性质的转化是通过奥陶/寒武纪之间的郁南运动,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进;志留纪末发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华夏和扬子两大陆块沿江山-绍兴断裂带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南华褶皱带.据此,将华南加里东阶段划分为一个Ⅰ级层序和7个Ⅱ级层序.Ⅱ级层序SS1代表了被动陆缘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Ⅱ级层序SS2~SS5是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Ⅱ级层序SS6是华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演化的过渡时期,Ⅱ级层序SS7是华南前陆盆地发展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9.
华南陆块是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碰撞拼贴形成,在燕山构造期内华南地区遭受多次挤压和拉伸,其总体表现为以长期的伸展和短期的挤压为特色。前人通过对挤压构造事件所产生的地质依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与其他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分布、形成的时代、动力来源、动力的作用方向及时空转换、板块活动和成矿等,总结了华南燕山期挤压构造的演化历程,并得出华南燕山期挤压构造事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区内金矿化的特征和金矿床类型。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断裂带是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带、推覆构造带、脆性破碎带和平移走滑带相互叠加、改造而形成的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早期的洋壳俯冲、晚三叠世诺利晚期-瑞替期弧-陆碰撞、侏罗-白垩纪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推覆和平移剪切构造发育演化阶段。区内金矿化、金矿床(点)和金矿体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金矿的成矿作用与该断裂带构造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钟炽涛 《江西科学》2023,(1):140-144
华北克拉通北缘构造活动频繁,特别是从太古宙到印支期,伴随着山前大断裂的多次活动,形成了多期次的岩浆侵入体或岩脉。以内蒙古乌拉山地区含磁铁矿伟晶岩脉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精确测定了含磁铁矿伟晶岩形成时代为(1 817±18) Ma,为古元古代鄂尔多斯陆块与阴山陆块碰撞的背景下,孔兹岩系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产物,其形成、演化与“吕梁运动”密切相关,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1.85―1.7 Ga的裂解事件。  相似文献   

13.
江南隆起(九岭)多阶段构造演化的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南隆起九岭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定年技术,得到该花岗岩侵入年龄为853~811Ma.自晋宁期以来,九岭地区依次经历了加里东、印支及燕山等多阶段构造演化.通过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图解分析,可知江南隆起九岭多阶段构造演化环境各不相同.晋宁期(929-810 Ma)花岗岩体落入岛弧与碰撞的过渡环境;而加里东期(439-411 Ma)花岗岩体具板内汇聚环境特点;燕山期(158-118 Ma)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兼火山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华南加里东期陆内构造属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江绍断裂带两侧加里东期地层沉积相的横向对比,对桂阳泗州山、分宜松山冰碛砾岩的分布特征及花岗岩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华南加里东期的构造属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绍断裂带两侧南华系-寒武系沉积相指状交叉现象明显,下奥陶统相特征趋于一致,不存在截然跳相现象;扬子陆块中海相冰硕岩与浊积砂岩互层、华夏陆块中海相冰碛砾岩的存在说明扬子和华夏之间物源是相通的,之间没有大洋相隔;华南盆地不是一个原始大洋,而是在陆壳基底上由有限拉张形成的以过渡壳为基底的裂陷海槽.  相似文献   

15.
Rodinia裂解与华南微板块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Rodinia研究的历史、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华南相关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以及从Rodinia到Pangea的演化历程.分析结果表明,扬子陆块从Rodinia裂离后,其间在Gondwana形成时,可能发生过湘桂地体、云开地体、浙闽地体、保山地体和腾冲地体的碰撞拼贴造山作用过程.在古特提斯演化阶段,这些地体随古特提斯洋的开启而与扬子陆块裂离,并逐渐形成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之后又随Pangea的形成而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拼贴增生.因此,Rodinia,Gondwana,Pangea等的形成、裂解和裂离后地体的拼贴增生是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的关键之一.Rodinia应该是华南大地构造研究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构造及铜多金属成矿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成矿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兰坪-思茅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关系研究,指出该区早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开启-闭合及多陆块相互作用时期(Pz1-T2)、新特提斯的开启及盆地形成时期(T3-K)和陆内碰撞造山及盆-岭构造系统形成时期(E-Q).伴随构造演化,铜的成矿大致经历了弧后裂谷火山喷流-沉积成矿(S)→洋盆喷流-沉积成矿(Pz2)→俯冲碰撞带幔源岩浆铜镍硫化物成矿(P)→岛弧火山热液及火山沉积成矿(P-T2)→前陆盆地热水沉积成矿(T3)→红层盆地热卤水成矿(J-E)的演化过程.其中,火山喷流沉积型、铜镍硫化物型和改造型是相对重要的3种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孔洞充填物的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分析,探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哈6—新垦区块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除加里东期的淡水喀斯特充填外,还存在海西期埋藏充填、印支—燕山期埋藏充填及喜马拉雅期的埋藏充填。研究表明奥陶系沉积后,经历了同生成岩期、早成岩期和近地表成岩期,后逐步埋藏进入中成岩期,加里东期构造运动使该区经历了抬升、剥蚀以及大气水溶蚀成岩环境,随中生界再次埋藏,构成了中期开启型成岩演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东昆仑中带,北西向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域构造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石灰沟韧性剪切带为代表,该类剪切带具有切割深度大、区域延伸稳定的特点,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并对北西向构造分区有控制作用,其形成演化与东昆仑区域构造发展背景相一致,反映了加里东到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再到走滑扭动的区域构造应力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灵  蒲开兴  李雪莲 《贵州科学》2007,25(Z1):111-117
金堡铅锌矿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过渡带,即江南造山带南西端.该区铅锌矿为产于新元古界浅变质岩中的典型的断裂构造控制矿床,根据构造发育的相对时间关系,确定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为本区主要成矿期,据构造活动与矿化的先后关系,可分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按照矿床矿石矿物的组合、结构构造,相互关系及形态特点,又将成矿期识别为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矿化阶段、碳酸盐-多金属矿化3个成矿阶段.本文从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入手,运用活动论的地学观点,分析测区构造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板块俯冲碰撞理论曾是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线.如根据碰撞前的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碰撞后四个阶段提出了对应的四组花岗岩系列.很多造山带花岗岩具有这种演化(如由俯冲型Ⅰ型→碰撞型S型)的特点,从而常常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花岗岩生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多样性.我们的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在长达700Ma期间发育两期S→H(混合花岗岩,相当于Ⅰ型,Castro,1991;1999)型花岗岩演化.晋宁期较早为S型花岗岩体,多呈线形片麻岩体;略晚为Hss型花岗岩体;之后为Hm型(幔源组分较多).加里东—海西期中略早的为S型花岗岩;略晚的为H型花岗岩体.初步估算,H型花岗岩体中,幔源组分可达10%~70%,显示了由S→H(或Ⅰ)型花岗岩的连续过渡特点.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可能揭示了在每次构造旋回中,早期以大陆内部物质的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为主;晚期以洋陆或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这有别于一般的板块俯冲→碰撞演化特点.按照目前的认识,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至少有以下三种动力学解释:(1)大陆构造体制的俯冲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2)或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岩浆少)→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3)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初期S型为主,略后H型为主)→洋壳断沉或大陆弱碰撞后的拆沉(H型为主).从目前秦岭造山带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来看,后一种可能较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山带可能不一定都是在经典(具开阔大洋)板块构造体制下发育起来的.作者探讨性提出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上述S→H型花岗岩演化也许就是这种大陆动力学演化特点的表征之一.就秦岭造山带而言,其形成演化的构造背景曾有板块构造体制和陆内裂陷、断陷等不同认识,这可能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某种共同的特性;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构造体制和动力学特征有可能是这些现象的综合反映,而使两种不同认识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可能是客观的实体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