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分离自冀东地区冬小麦上的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0~39℃,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在5~35℃内均可萌发,15~24℃范围内萌发率高且芽管粗壮;产孢的温度范围为8~30℃,20~22℃范围内产孢量最大;pH值在2~12范围内菌丝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6~8;产孢的pH值范围为3~10,中性或微酸性条件下,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在pH值4~10范围内均可萌发,中性或微酸性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分生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95%时不能萌发,水滴中的萌发率最高;营养利于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
银杏轮纹病和黑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Ness)和轮纹病菌(Pestalotia ginkgoHori)进行生长、产孢条件和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银杏黑斑病菌生长、产孢温度为10℃~35℃,25℃生长最好,35℃产孢最多,20℃~35℃孢子萌发良好;轮纹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10℃下不产孢,20℃孢子萌发率最高。2种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旺盛,在相对温度  相似文献   

3.
披针叶黄华中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物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从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 R.Brown)的种子中分离得到一种液体生物碱,经物理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为鹰爪豆碱。生测结果表明,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菌(Botryis cinerea)和松枯消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其EC50分别为26和22μg/mL。75%百菌清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58(杉木猝倒病菌)、19(龙竹霉变孢菌)、0.8(松枯梢病菌)、4(灰葡萄孢菌)μg/mL。鹰爪豆碱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生测结果表明,其抑制作用较上述孢子弱。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比较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之间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氟啶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丙环唑、腈苯唑、咪鲜胺锰盐等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低于1μg·mL~(-1),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5.3745和6.4650μg·mL~(-1);6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中,氟啶胺和异菌脲对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3147和1.5156μg·mL~(-1),而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则对弯孢霉叶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佳,EC50值分别为5.0490和18.8439μg·mL~(-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用佳木斯地区采集的番茄晚疫病病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时间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菌落直径、产孢量及萌发率.来筛选番茄晚疫病病菌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麦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以蔗糖做碳源最好,甘露糖最差;氮源以氨基丙酸最好,胱氨酸最差.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低于5℃和高于35℃都不能萌发;光照抑制孢子囊的萌发,p H为7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放线菌LG-9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本文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放线菌LG-9发酵液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对棉花黄萎菌菌落生长抑制率最大,为76. 77%,产孢抑制率为84. 35%,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 00%;发酵粗提液5倍稀释液处理诱导棉花黄萎病菌抗氧化相关酶酶活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培养滤液3次灌根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效达到49. 07%。  相似文献   

7.
茶叶枯病是茶树上最重要病害之一.该研究探讨武夷菌素对茶叶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显微观察发现,用武夷菌素处理病菌的分生孢子后,其萌发显著缓慢,萌发出的菌丝形态畸形且伸长受阻.在含有不同稀释浓度(8.3~25.0mg/L)武夷菌素的PDA培养基上,随着药液浓度的升高,病菌菌落生长受到抑制加重,单位菌落的产孢量明显降低,且产生的分生孢子不同程度地畸形.药剂对病菌的抑制效果与药液浓度成正相关.用加入武夷菌素的培养液培养病菌7d后,培养液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这说明药剂能破坏液体中病菌菌丝的细胞膜结构和通透性.  相似文献   

8.
以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红色链孢霉(Neurcsporacrassa)、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稻瘟病菌(Piricularia oryzae)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检测了3种海藻(铁钉菜Ishige okamurae、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冈村凹顶藻Laurencia okamurai)的粗蛋白对它们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表明,3种海藻的粗蛋白对6种真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作用效果不同,其中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菌丝的生长,羊栖菜粗蛋白对稻瘟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羊栖菜和铁钉菜粗蛋白对红色链孢霉的菌丝生长,冈村凹顶藻粗蛋白对绿色木霉及黄曲霉的孢子萌发均无抑制效果.3种海藻的粗蛋白能凝集兔血红细胞,表明它们当中含有凝集素.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灰斑病在云南省发病较重的原因,该试验在田间条件下,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玉米灰斑病菌,研究玉米灰斑病潜育期、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以及菌龄、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在感病品种会单4号上的潜育期为12~13d;病斑产孢量随显症天数的增加呈单峰曲线,显症后24~27d病斑产孢量达到最大值;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风或雨有助于孢子的飞散与传播;菌龄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大,随菌龄的增长,孢子萌发率降低;在10~30℃时,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但以22℃最适,35℃以上或4℃时均不能萌发;水滴有利于孢子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佛手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引起佛手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耐酸碱和高温,具有较高的逆境生存能力;菌丝在半合成培养基PDA上生长最快,在合成培养基CZ上生长较差;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28℃和2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9;菌丝的致死条件为65℃,10 min;完全黑暗对菌丝的生长有利;0.1%的葡萄糖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的防治黄瓜枯萎病,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与甲霜灵、恶霉灵分别进行复配,制备出氧化石墨烯-甲霜灵、氧化石墨烯-恶霉灵杀菌剂纳米复合材料。对氧化石墨烯-杀菌剂进行扫描电镜表征和红外光谱表征,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氧化石墨烯-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m(氧化石墨烯)∶m(甲霜灵)=1∶1,m(氧化石墨烯)∶m(恶霉灵)=1∶1进行复配,在菌丝生长试验中,共毒系数分别为391.16和356.11;在孢子萌发试验中,共毒系数分别为292.35和221.42,对黄瓜枯萎病联合毒力同样表现为增效作用。氧化石墨烯-杀菌剂对黄瓜枯萎病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防治枇杷花腐病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枇杷花腐病2种病原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eriobotrifoli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26%嘧胺·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杀菌剂对2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对2种病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余药剂抑制作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比较和分析了17种植物乙醇提物2 mg/ml对香蕉炭疽病菌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毛轴蕨和山苍子对香蕉炭疽病菌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15种供试植物,抑制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加拿大一枝黄对香蕉炭疽病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率活性达到72.58%。毛轴蕨乙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IC50为0.34 mg/ml。毛轴蕨乙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较强的抑制活性,具有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抑菌活性及增效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几种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杨褐斑病菌和龙竹材霉变菌抑制作用较强,致死中量EC50分别为123、272 μg/mL.氧化苦参碱对杉木猝倒病菌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26μg/mL,活性比供试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91μg/mL)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283 μg/mL)的活性高.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供试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对松枯梢病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428μg/mL;氧化苦参碱对华山松腐烂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为323μg/mL.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与合成农药按1:5质量比混合进行林木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混剂的EC50均低于34 μg/mL,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对华山松腐烂病菌具显著增效作用,对杉木猝倒病菌具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川芎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萃取溶剂,依次对川芎80%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进行萃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萃取物(含萃余物)对白菜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从中选取抑菌效果最好的萃取物进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毒力测定,并进行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川芎石油醚萃取物抑制菌丝生长作用最强,其浓度为10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稻瘟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3.46%、75.25%和68.19%;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57 mg/mL和10.25 mg/mL;在抑制菌丝生长的IC50浓度下,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白菜黑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可达51.7%.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瑞香狼毒的甲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萃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稻瘟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稻瘟孢子的萌发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1.750 x 10-3g/mL,12 h处理下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100%,在2.016 x 10-3 g/mL处理下对产孢量的抑制率为95.20%.最后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段分离,研究结果发现,乙酸乙酯分段分离的四段萃取物中,对稻瘟的抑制活性顺序是:ⅢⅣⅡⅠ,Ⅲ段在1.313 x 10-3 g/mL处理后的第8 d抑制率达到100%.分别将乙酸乙酯Ⅲ段萃取物在0.6560 x 10-3g/mL下处理稻瘟病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处理组菌丝发生了变形扭曲,出现空管;处理组孢子横隔变的不明显,且表面有疱疹状突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凝集,质壁分离,线粒体消失,细胞器大量降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及芽生孢子的萌发过程及其细胞内含物异染质小体的变化,发现芽生孢子的萌发率及生长速率高于分生孢子,生长不同阶段芽生孢子的大小百分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并发现细胞内异染质小体在不同萌发细孢中分布的不均一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分生孢子形态构成的稳定性及其产生的微循环产孢现象和萌发孢子的连接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7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浸提液对黄芪根腐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同,既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党参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较显著,而黄芪根和甘草根浸提液对3种镰孢菌的孢子萌发和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温度对绿僵菌菌株LA06、LD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菌株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均在25-30℃;适温下LA06在第3d开始产孢,产孢量达6×107个/cm2,LD04则第7d才开始产孢,产孢量仅1×107个/cm2;两菌株均以30℃下孢子萌发最快,GT50分别为7.55 h和9.88 h;45℃下处理8 h后LA06孢子萌发率为45.35%,LD04则为0.LA06菌株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24个松树枯梢病菌菌株的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特性、分生孢子表面纹饰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问的培养性状存在显著变异,国内17个菌株可分为两类,第1类菌丝平铺,第2类菌丝为绒絮状气生。国外7个菌株除上述两类,尚存在其他类型。光照和营养是影响产孢的两大重要因素,各菌株在全黑暗的PDA培养基上培养50d以后均产生厚垣孢子。各菌株在灭菌湿地松松针上的产孢量有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菌株类型无关。各菌株对供试3种松苗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菌株能无伤直接侵入一至多个松种。大多数菌株在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致病性等性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