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一浮自幼饱读诗书,十六岁,应绍兴县试名列第一。青年时,他游学上海,自习英文、法文,与马君武、谢无量共同创办《二十世纪翻译杂志》,后又留学美国与日本,研究西方文学与哲学著作。他是我国最早引进《资本论》的人。1904年,马一浮学成回国,即匿居陋巷,潜心研究国学。抗战爆发后,他激于一片爱国热情,打破“平生杜门”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第一次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在讲学中,他首先拈出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是其"六艺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观点主要体现为"《诗》以感为体"、"《诗》教主仁"、"兴于《诗》".从中发现马一浮的诗学思想有强烈的道德至上倾向,以"识仁行仁"作为《诗》学的最高目标.由此来看,马一浮的诗学思想仍然是以其"六艺论儒学"为基础,以"仁"一以贯之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六艺论,核心议题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及“六艺统摄于一心”。笔者认为,前者的理据即在后者。所谓六艺统摄于一心,蕴含三层意义:六艺之道出于一心,六艺之教归本于一心,以及六艺之间兼赅互摄。由此再进一步,乃谓:六艺之本原为一切学术的价值之源。所有学术无不归宗于人心本然之善、性德之真,以成就其终极价值者,此即所谓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马氏据此引导世人观照六艺之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文章指出此乃马氏在人文学思惟上最为精当的洞见,值得关心人文教育的人士据以省思。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5日,“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上虞两地召开。此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上虞市人民政府和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巴西、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大陆的专家学者,以及马一浮亲属共百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6.
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及教育家,马一浮是一代儒宗,他们生活在同一历史时代,恰又是浙江绍兴同乡(今其原籍皆归上虞),且少年皆有“神童”之誉,及长问学中西,竭忠尽知,无论从思想资源的汲取吐纳和功名建树的厥功甚伟诸方面考察,皆有可对照之处,而作为科学大师及理学大师的两先生,因各自学理认知和社会体认的不同,自然难免存有I于格之处,则窥其交往,自亦可视之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与传统型、淑世主义与学人型不同类别既相互交融、借重彼此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图济世又在思致观念和操作行为上发生异歧的一例。1936年,浙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儒家学说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孔子是第一位教师。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儒家学说的主要社会支柱是官僚和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阶层。至于二十世纪中国的新儒家,如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等,均是不同身份的教师。他们和春秋时代的孔子一样,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试图以教育作为复兴儒家文化,挽救道德和人心的主要手段,并进行了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犹太教圣经与先秦儒学博大精深,旨高思远。两者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追求的价值取向也略有差异,但在关于施善爱人的思想道德领域存在共同之处。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民族文化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将不同文明中的优秀思想加以研究和对比,可以更加完善整个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总结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明确意识到并且提出:国家要摆脱困境,必须培养“新民”.他指出“新民”须具备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自由平等意识.他认识到要培养“新民”,必须进行人权教育.梁启超对人权教育高度重视,他强调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也强调从完善法律和教育制度方面加强对人权教育的制度保障.他还身体力行,通过办报刊、兴学校等对民众进行人权教育.当然,梁启超的人权教育思想与实践也有其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0.
常家祖先基本上走的是耕读传家道路,一向非常重视教育。常燕生一贯认真地教学,认真地做人,认真地做学问,积极尝试教育改革。他认为培养出一个有独立自由精神人格的青年是非常可贵的,呼吁做一个理想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1.
常家祖先基本上走的是"耕读传家"道路,一向非常重视教育。常燕生一贯认真地教学,认真地做人,认真地做学问,积极尝试教育改革。他认为培养出一个有独立自由精神人格的青年是非常可贵的,呼吁做一个理想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2.
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隋唐教育与儒学复兴关系密切,教育推动儒学复兴,儒学复兴是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核心内容,二者互相推动、同步发展。隋唐统治者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而把复兴儒学和发展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文章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唐代“大阐文教”的具体措施和功效,指明其具体内容是复兴儒学,发展文化,其基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功效,为社会政治的安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儒学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别廷芳具有教育必须为现实服务的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进行教育实践。其教育实践有突出的特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绩。  相似文献   

16.
在儒学与宗教关系的问题上,刘述先认为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包含超越与内在两个方面。儒学的宗教精神与基督教的不同在于,它是既内在又超越的形态。刘述先既关注超越与内在的相通性,同时也充分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与张力。认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同一关系,而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法一生重视教育的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在教育的目的方式、读书为学的方法取向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体系。其推行教化,惠及黔中,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知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为贫寒家庭的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谋生的手段;他节衣缩食,接济和培养了大量的穷苦学生;他首开女子教育之先河,为平民妇女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其教育实践折射出他伟大而又深邃的平民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容闳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积极倡导“教育救国”,主张教育西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筹办新式教育,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  相似文献   

20.
从张之洞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办军政、兴实业的历程切入,分析了他的近代化教育实践,探讨了他的近代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对其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