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桂北、桂东一带的“武陵蛮”、“五溪蛮”是瑶族和畲族先民.后来畲族先民迁移至广东凤凰山,到六世纪末七世初,在闽、粤、赣交界处形成了畲族聚居区.广东博罗、增城畲族“山人”(ho22ne53)的语言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自称为“山客”和“畲”(9ha33)的畲族语言,其语言的主体结构大多和客家话接近.将它称为“某地畲话”,就容易让人误解为是一种独立于汉语方言体系的语言.畲族人(山客)出于对本民族的热爱,难以接受他们所说的话属于客家话.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感情.但是语言定性和划分归属属于语言科学范畴,作为语言科学工作者只能根据语言事实说话.不同地区的畲族所说的话和当地汉语方言或客家话有所不同,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0,(8)
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西南部。这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山很高很高,水很蓝很蓝。古老而纯朴的畲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历史上,畲族聚落以山地为主。闽赣交界的武夷山,闽东的太娃山、白云山,浙江的敕木山,广东的凤凰山都是畲族世居之地。畲族先民们依山筑寮为家,以拓荒为主,经营农林牧业和狩猎,随山散居,傍水而做,用游耕的刀刃将荒山岙治为垅地,给荒寂的深山带来人烟和生气。畲族之谓"畲",由来无从考证,但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与畲字有关的称谓,如他们种的稻称作"畲禾"、种的玉米豆被称为"畲  相似文献   

3.
畲族是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隋唐之前 ,其先民已在闽、粤、赣交界处繁衍生息。因唐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 ,军事镇压 ,被迫向东南沿海山区进行千年的大迁徙 ,一直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畲 ,刀耕火种也。”故被称为“畲民”。建国后 ,进行了民族识别 ,并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 ,族称为“畲”。“畲族” ,是根据经济生活特点来命名的 ,反映了这个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没有必要改族称 ,而在于进行“畲”字文化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5.
畲族母语使用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13-116
地处福建东部的宁德市,历代以来一直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全市畲族人口近19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1/4。随着现代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传媒的普及,畲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据调查,目前能较好地掌握畲语并流利地进行交流的不到闽东畲族人口的36%,从界定濒危语言的各项指标来看,畲语的使用功能已经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6.
陈十四信仰在畲汉两族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畲汉两族在陈十四传说的内容与陈十四信仰的形式上体现了同质性,但在陈十四传说的口述形式、记录文本以及民众对陈十四信仰的艺术展演上则表现出异质性.共同的心理诉求是畲汉两族对陈十四信仰趋同的重要因素;畲族对汉族强势文化的认同是畲汉两族陈十四信仰同质性的中坚力量;畲族民族意识的延续是畲汉两族陈十四信仰异质性的核心原因.  相似文献   

7.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乃是从唐代开始,历宋、元、明、清各代陆续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迁来的。在今景宁畲话的语音系统中,保留了一些与畲族发祥地粤方言相似的语音特点。这不但印证了畲民的迁徙轨迹,而且也揭示了景宁畲话复杂的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8.
大树蛙     
今年4月7日,浙江省景宁县畲族村村民雷细庆在耕田时发现了一只特大的“田鸡”,于是将其带回家。村民们见了感到很新奇,连80岁的老畲民都说从未见过这样大的田鸡。雷细庆把它放在塑料桶内又加入浅水,当晚此蛙在桶边产了一团直径15厘米的卵泡,这令村民们更为惊  相似文献   

9.
明清以来畲族汉化的两种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以来,散居各地的畲族纷纷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原居赣闽粤边的畲族,是在畲、客长期互动以及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民族大起义之后逐渐汉化的。其中王守仁在平乱中剿抚并用,重在教化,对畲民融入客家起了促进作用——这是畲民汉化的一种典型。而漳浦蓝氏家族的汉化,则是在周围汉族发达的经济、化影响下,族人攻习武,离开山区,住进城邑,告别了耕山种畲的生活,成为讲究礼乐教化的官宦人家或书香人家,因而走上了彻底汉化的道路。由于他们是通过福佬化的中介接受汉化的,所以他们汉化后演变成了福佬人——这是畲族汉化的又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完成各个系统间异构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s语音交互畲语学习平台。对平台框架设计做了重点阐述,对畲族语言文化研究、畲族语料数据库构建、应用程序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畲语语音处理等关键问题做了说明。该平台在保护畲族语言文化同时兼具实用性与扩展性,对类似系统平台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12.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作者认为,畲族聚居地和家庭内部使用本族语是畲语得以保留的客观条件,畲族对母语的深厚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本族语使用人口稀少的民族,通常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会昌畲族音乐至今仍然激励着舞者意志,它不仅能陶冶畲族舞者的情操,创作出新毅“美呆了”的独舞、双人舞、集体舞。而印象深凝的舞蹈动作离不开千变万化的音乐元素,节拍的轻重、韵律的协调变化直接对舞者产生情感和想象,畲族音乐舞蹈其本身就能激发起舞者创作灵感。该院创作生产的风情山歌剧《畲山情歌》,充分利用舞蹈动作语言和音乐元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进行创作,舞蹈美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被带入一个美妙境界,情不自禁带给舞者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5.
福建华安被誉为中国的“古畲之邦”,因它地处漳州西北、九龙江北溪中游,历史上鲜与外界互通有无,因而形成了完整的畲族文化生态系统,现今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风俗、信仰和艺术。从特殊的地缘视角管窥福建华安畲族民歌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三个方面。其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主要内核,也为当今非遗民歌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畲族现有人口630378人(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以福建、浙江两省的人数为最多。在公元7世纪初以前,对居住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含畲族先民在内)泛称为“蛮”、“蛮僚”或“峒僚”、“峒蛮”。到了公元13世纪中叶南宋末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爱国华侨胡文虎是从下列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扬名海内外的“万金油大王”,(二)祖国公益事业的热心赞助者,(三)“爱国观念不敢后人”(四)建设八闽寄愿望。 本文的结论认为:历史事实证明,爱国爱乡活动贯穿在胡文虎一生中的各个重要时期。他不仅在言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实现了自己“忠于国家为先”的诺言。在中国近代史上,除最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外,可以说胡文虎也是爱国华侨的杰出代表之一。 胡文虎的爱国行动,是有他的思想基础的。他赞助祖国各项事业范围之广、款额之巨、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叶以后,常州词派兴起,其间有不少词人、词论家创意立说,广为推衍:张惠言(1761——1802)首倡“意内言外”说,周济(1781——1839)发为“寄托出入”说,谭献(1830——1901)衍为“比兴柔厚”说,陈廷焯(1853——1892)有“沉郁”之说,况周颐(1859——1926)申:“重、拙、大”说,等等。他们以比兴说词、作词、强调词的思想内容,因而代替浙派,主盟词坛,影响及于晚清以远。  相似文献   

19.
一、从解方程x~x=x谈起关于方程x~x=x的解,有两种不同意见: 甲说:“因为x>0,所以对数化后,可得等效的方程 xlogx=logx。由此,(x-1)logx=0,从而得x=1”; (I) 乙说:“x=1是原方程的解吗?不完全。因为(-1)~1=-1,所以x=-1也是原方程的解。”(Ⅱ) 关于方程的解的定义,许多课本都叙述成如下形式:“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Ⅲ)根据这样的定义,乙的见解正确。一般的幂指数方程是  相似文献   

20.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