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帅培勤  刘建中 《科技咨询导报》2010,(34):101-101,103
无源微地震监测技术分为二种类型:地面(或浅埋)监测技术,井下监测技术。本文叙述了几种用于资源开发,开采及矿山安全监测采用的微地震技术。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2011,(6):8-8
当地时间2月22日12时51分,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发生里氏6.3级浅源地震。新西兰警方3月3日称,已确认161人在地震中遇难,约有24名中国公民在地震中失踪。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震分布密度、控制地震发生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威宁—晴隆区(A区)、遵义—贵阳区(B区)和铜仁—榕江区(C区)3个区;A区和B区以垭都—紫云断层为界,B区和C区以松桃—独山断层为界;A区、B区和C区的地震分布分别为80%、15%和5%。贵州地震震源深度显示都属于浅源地震,总体主要集中在7~11km;B区分布在30km以浅深度内;A区主要在20km以浅深度内,在20~70km也有地震发生。1900年~1975年,4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1906~1919,1928~1941,1948~1955,1963~1974;1975~2011年,3级以上地震活跃期为1978~1989,1993~2000,2003~2011。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的思考ThoughtsontheKobeEarthquakeDisaster¥//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1)1995年1月17日清晨,日本兵库县南部大阪湾的淡路岛发生7.2级地震,这是一次浅源城市...  相似文献   

5.
试析地震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源地震总是伴随断裂活动而发生的,已有资料证实地震确实是在已有断裂面附近密集发生,地震与地表现有的活动断裂带有密切的关系。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喀斯特的地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喀斯特塌陷(陷落、崩塌)地震、喀斯特诱发(水库、矿山和城市)地震及烈度异常地震;塌陷及其地震对农田水利危害不浅,诱发地震对水库危害较重,特殊地震亦能造成轻度破坏等震害特点;对这类地震的成因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浅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塌陷及其防震减灾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初夏南亚高压(SAH)中心位置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初夏SAH中心位置具有显著的准6 a变化特征,但仅有其经向位置与初春青藏高原东南部(SETP)大气潜热活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偏强的初春SETP潜热活动相联系,异常的西风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南侧20°N附近,偏西风异常北侧的正涡度异常及其南侧的负涡度异常,加强了青藏高原附近的异常气旋以及印度次大陆半岛及印度洋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这一异常环流形势可以从初春一直维持到初夏,不利于SAH向北移动,最终导致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南;反之,初春SETP异常偏弱的潜热活动将以大致相反的物理过程,最终使得初夏SAH中心位置偏北.冬末春初的SETP潜热活动是预报初夏SAH中心经向位置年际变化的一个关键信号.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质构造复杂,是广泛性浅源地震活动区,加强地震预测工作对于避免人民财产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地震预报、监测以及震后救灾工作非常有必要。该文主要针对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从公元前2221年到公元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5649条,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强震形成新疆北部、西南—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华北以及台湾3个带状分布中心,并且西强东弱格局明显;8月份发生地震总次数和各个震级地震次数都出现高值,是防震抗灾的重点月份。  相似文献   

10.
北票矿区是浅源地震的多发矿区.为研究地震机制,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查明了该矿区活动断裂为区域格架,将矿区简化成由10条断裂组成的弹性平面模  相似文献   

1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的Ms 7.0级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s 8.0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又一次强震。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九寨沟Ms 7.0级地震及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和历史地震分布、区域应力场、活动断层等资料,来揭示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动力机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交汇区,显示活动断裂的交汇区对此次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2)发震断裂为虎牙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西向,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属于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3)震中位于虎牙断裂北段的北部地震空区,充填了1973年和1976年4次大于Mw6.0级地震空区;(4)此次地震位于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应是汶川地震的应力传递和触发的结果;(5)此次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部顶角区,青藏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是驱动此次地震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地震灾害。山东省是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渤海、黄海沿海地震带,郯城—莒州(今山东莒县)地震带,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区。研究古代山东的地震灾害,有利于我们掌握地震规律,增强防患意识,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3.
1119年前郭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收集和考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以石油三维物探、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联合钻孔探测资料为基础, 结合地质和地貌调查, 研究1119年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在1119年前郭地震的影响范围内, 发现一条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晚更新世活断层——孤店断裂, 总长度约为66 km, 由两个连续性较好的弧型段组成, 钻孔资料显示其上断点埋深约为24 m, 存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经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 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1119年前郭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挤压,青藏高原强烈变形,高原内部及其边缘的活断层上经常发生强烈地震,是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震区.汶川8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一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上.作者利用面波层析成像、跨龙门山的被动源地震观测、爆破地震剖面的结果对震源附近的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松潘一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岩石圈结构与性质有重大差异.扬子地块岩石圈显示为高速、坚固和稳定特性,而松潘-甘孜地块为低速、软弱及易于破碎.在松潘-甘孜地块中,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一个低速层,它是引起中上地亮推覆运动的滑脱层,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部地壳仰冲的结果.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 km,正好位于龙门山推覆体的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陆域近10年地震时空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5.12地震震级高,震源浅,于震区内触发了大量滑坡。为了研究地震滑坡的概率分布特征,对四川映秀极震区(约109.3 km2)地震滑坡进行系统编目,该编目属非完整滑坡编目。利用该编目建立三参数反Gamma概率分布模型,其拟合参数分别为b=1.11,a=2.17×10-3 km2及s=-3.925×10-4 km2。基于该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进行计算,并引入滑坡标度及建立指数修正函数分别对5.12四川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进行预测,同时建议模型建立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幂律衰减参数值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为10%左右;模型对5.12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的预测结果均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震和降雨会影响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问题,采用地震动力计算、完全流固耦合计算和强度折减计算,对正在使用的黄土高填方边坡进行分析,并对边坡土体位移时程、加速度功率频谱、吸力、有效应力和最小安全性系数进行分析,研究地震和降雨入渗条件对正在使用的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对黄土高填方边坡表层土体作用大于填方基底土体作用;降雨入渗对边坡土体的影响范围为表层土体和浅层土体;降雨入渗使得边坡表层土体的吸力和有效应力减小,而使浅层土体局部吸力增大;降雨过程中边坡表层土体有效应力减小,浅层土体有效应力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地震后降雨入渗引起边坡最危险滑移面区域发生改变,降雨速率和降雨持续时间均对最小安全性系数有影响,降雨结束后边坡最小安全性系数降低.该研究为三维条件下地震和降雨入渗对正在使用的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地区面积辽阔,活动构造分布广泛,大地震频繁发生。介绍了“一带一路”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和场地调整方法,在“一带一路”地区开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给出了全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分布的地震区划图,并提出不同地震危险性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东亚和东南亚西部、太平洋西岸、中亚南部、西亚东部、欧洲南部和非洲东部是“一带一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在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0.4的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应采取地震烈度九度设防。  相似文献   

19.
提高微地震定位的可靠性是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中的关键环节,现有的震幅叠加网格逐次剖分定位方法在处理高频微地震信号时容易出现定位失常。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基于网格逐次剖分定位算法的基础上对定位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极快速模拟退火与网格逐次剖分联合的微地震定位算法。该方案首先采用极快速模拟退火算法在三维目标区域内搜寻能量聚焦较高的圆形区域,然后再利用网格逐次剖分方法在区域内寻找能量聚焦最大值点。合成数据实验表明,当微地震信号频率在100Hz~200Hz时,其定位可靠性与计算效率明显优于现有的网格逐次剖分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