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为理论框架,以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论证了翻译过程,即选择与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美国作家朱厄特的文学作品《尖尖的枞树之乡》为例,说明了关联理论与语境对文学翻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道德     
刘怡 《世界博览》2010,(19):82-82
华夏出版社近来出了阿兰·布鲁姆所作柏拉图《王制篇》(旧译《理想国》)疏解的中译本。对多数人而言,安坐着接受先哲智慧的只言片语,比如《跟孔子学管理》、《跟庄子学做人》、研究《修昔底德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远比浪费时间在一本神神鬼鬼的疏解集上更加明智。  相似文献   

4.
1895年,由著名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完成的小说《牛虻》,以意大利独立革命时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牛虻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宗教充满仇恨的革命家与讽刺家。自该部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学生称为意大利革命小说行列的经典之作,因此,翻译学家以《牛虻》语言特点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翻译展现意大利革命故事的本质与魅力,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译者对《牛虻》的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以便使其与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为深入了解《牛虻》的翻译特点与精髓,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牛虻》的翻译背景,进而概括现阶段《牛虻》如何成为翻译领域内树立的经典,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概括总结了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董婷 《科技信息》2009,(4):61-61
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率先把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明示—推理阐释活动,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求最佳关联,在保证效度与信度基础上的译文才是成功的。本文以《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是周氏兄弟在晚清最重要的文学活动。在《域外小说集》中,周氏兄弟审慎地选择了代表唯美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世纪之交文艺思潮的小说作品,来践行以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目标。《域外小说集》能够在1909年出版,与周氏兄弟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在翻译领域的摸索和准备是分不开的。周氏兄弟的早期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03—1906年是裹挟在晚清译介潮流中的摸索阶段。在晚清译界登场以后,周氏兄弟大致选择了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进行翻译。1906—1908年是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的酝酿阶段。在合作翻译《红星佚史》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文以移情”的翻译理念。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时他们开始关注俄国文学。周氏兄弟最早关注并认真译介的弱小民族文学是匈牙利文学。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载体。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评析众多影视的字幕翻译,但对电影《百鸟朝凤》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以《百鸟朝凤》电影字幕为文本,总结该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与难点,运用归化、释义、转移等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评析该电影的字幕翻译,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胡光磊  万华林 《科技信息》2009,(18):129-129,131
汉英词典中值得一提的有林语堂的《当代汉英辞典》,北京商务版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光华的《汉英大词典》(1993/1999),高教版的《汉英实用表达词典》等翻译型词典,以及吴景荣的《汉英词典》,译林版的《新汉英词典》,外研社辞书部《现代汉英词典》(新版2001)等学习参考性词典。由吴文智,钱厚生主编,于2001年1月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这部《实用汉英翻译词典》是介于上述两类汉英词典之间,兼具翻译型和学习型的一部中型外语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向琼 《科技信息》2011,(16):179-179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以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为素材,分别从篇内一致、篇际一致和功能加忠诚原则等方面探讨翻译策略的使用及其效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剧本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电影剧本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向人们客观和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反思。纪录片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的一种,除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翻译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文章拟从翻译文化效应视角,以《美丽中国》为例,探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谈《红楼梦》中“好”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超 《龙岩师专学报》2004,22(2):110-112
以杨宪益先生的英译版《红楼梦》为例,着重探讨了在不同的语境中,汉语中的“好”词性与含义的不同,导致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翻译应充分重视语境、语气、词性、多音字、年龄等不同因素。译文必须超越简单的表层词汇对应,实现源语和译语间的深层语意对等。  相似文献   

14.
王环 《科技信息》2009,(16):91-91
文学翻译中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不时出现,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译文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陆宏 《科技信息》2009,(36):I0151-I0152
本文通过西方《圣经》翻译与中国佛经翻译的简要历史阐述,试图理清这两条翻译主线,总结两部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的共同轨迹,由此对两部经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做以总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Nida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了《围城》英译本中注释,探讨了文学翻译作品注释方法和选用原则。译者在选用注释方法时,可遵循以下原则:最小限度打扰译文读者阅读原则和注释内容与注释对象所在译文兼容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7.
以翻译功能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形式、押韵以及风格等方面,就笔者目前所获的唐诗《登鹳雀楼》的五种翻译进行评析,其中包括国内著名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通过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不同。这也可以说明,不同的功能(或目的)决定了不同译本的存在,翻译活动受其目的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 ,包括《旧约》和《新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 ,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因此 ,从纪元初期到今天 ,《圣经》的翻译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小说《红楼梦》中形容词性敬语的分布及其英译模式,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小说《红楼梦》中的形容词性敬语进行穷尽式检索,然后针对检索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敬语作为明清时期极度盛行的语汇使用频率较高,且呈现出敬辞与敬称及不同类符的不均衡性分布趋势.以杨宪益在小说《红楼梦》中灵活采用直译、省译、补偿翻译等为例,忠实地将小说内容及相应的满清语言文化内涵传递给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文化上的交流也逐渐紧密起来。各国之间语言上的差别使得文化上的交流必须通过专业的翻译之后才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早已由国内传向国外,近几年来《红楼梦》的译本逐渐增多,不仅引发了国内的“红学热”,更引起了国外相关人士的关注。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翻译存在着显化的特征,特别是针对当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已达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直译成为《红楼梦》的主要翻译方式,这种显化的趋势不仅保留了原著特有的风格,而且英译本的翻译上实现了语言之间的共融。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文化的异同处理以及这种显化翻译的特征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