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地理种群克氏针茅种子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以相对发芽率、萌发抗旱指数、活力指数为指标采用模糊隶属法对为种群克氏针茅种子的耐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处理的克氏针茅种子均存在萌发高峰期;50 g/L低浓度PEG-6000的渗透胁迫使克氏针茅萌发的整齐性提高;来源于典型草原东部相对湿润生境的巴彦乌拉克氏针茅种子比典型草原中部和西部相对干旱生境的锡林浩特西与新浩特克氏针茅种子对渗透胁迫更敏感;3个种群克氏针茅种子的耐旱能力依次为新浩特种子〉锡林浩特西种子〉巴彦乌拉种子;不同种群克氏针茅种子萌发的耐旱能力与生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传粉方式是植物生态适应性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草甸草原优势种贝加尔针茅(Sitpa baicalensis)花果期套袋处理,测定了其自交繁殖能力.三种针茅套袋处理都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有效结实,且种子均能很好萌发,其中大针茅和克氏针茅套袋处理千粒重和萌发力总体优于自然条件未套袋的对照处理,贝加尔针茅略低于对照处理.结果表明:三种针茅均自交亲和,并有很强的自交能力,其中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自交能力较高,贝加尔针茅的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封育年限恢复群落的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分子标记和核糖体rDNA的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针茅和克氏针茅进行了遗传分化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亲缘关系较近又相对独立,且保持着一定的遗传差异.(2)不同恢复群落的大针茅、克氏针茅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个引物共检测到292条扩增片段,其中245条具多态性,占到83.90%.(3)围栏封育过程中,两种针茅的遗传多样性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围封样地间,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遗传分化均是显著的(P0.001),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占据着显著的比例,这表明围封在遗传分化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克氏针茅和大针茅的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分布的克氏针茅和大针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和相同生境下二者的叶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下,从典型草原西部边缘到典型草原东部,贫瘠生境中克氏针茅和大针茅采取单位面积高氮含量的生存策略、相对肥沃生境中的克氏针茅和大针茅则采取单位面积低氮含量的生存策略,二者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均与生境中前期获得的实际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即生境中前期获得的实际降雨量高则比叶面积相对较高;在相同生境下,克氏针茅采取高比叶面积、低单位面积氮含量的生存适应策略,大针茅采取低比叶面积、高单位面积氮含量的生存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氮沉降和极端干旱事件日益加剧,研究氮素添加对草原植被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未来草原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在2014年夏季内蒙古草原干旱事件发生期,通过内蒙古草原氮素添加试验,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未施氮0g·m~(-2)、低施氮量4g·m~(-2)、中施氮量8g·m~(-2)和高施氮量16g·m~(-2))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样地中克氏针茅受到了干旱胁迫,施氮提高了克氏针茅的气孔调节能力和光能转化效率.一定范围的施氮量(4、8g·m~(-2))有利于提高克氏针茅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等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但过高的施氮水平并不能提高克氏针茅的荧光特性,甚至会产生抑制作用.低中氮(4、8g·m~(-2))和高氮(16g·m~(-2))条件下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机制存在差异,低中氮处理提高了克氏针茅的羧化酶活性和光化学中心光能转化效率,高氮提高了克氏针茅的气孔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1981-1990年间我国东北地区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小针茅(Stipa klemenzii)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5种针茅的分布数据和相应的物种分布区气候数据,以及2041-2050年的气候预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提出了针茅分布关于气候因子的随机预测模型.在ArGIS9.3界面下,应用Matlab进行程序设计与运行,获得了2041-2050年间5种针茅的最适分布区、次适分布区和可适分布区的预测图.进一步从5种针茅的3种适应分布区域预测图的动态分析表明:除短花针茅外,它们的分布区域都有向北漂移现象,且大针茅和贝加尔针茅都向东北方向漂移;克氏针茅和小针茅既有向东北方向,也有向西北方向漂移;而短花针茅的最适应分布区域、次适应分布区域和可适应分布区域比较稳定,仍在原分布区内.同时大针茅和贝加尔针茅的最适分布区、次适分布区和可适应分布区域预测图之间都有很多重叠部分,这也反映了这两种针茅具有相近或相似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轻、中、重三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旨在为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降低(P<0.01);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均显著降低(P<0.05),而对脱氢酶和磷酸酶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 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粒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不同物候期的羊草和大针茅植株残体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分解酶活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植株残体分解初期,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强度表现为返青期>结实期>果后营养期;羊草植株残体的蛋白酶、转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大针茅;从设置条件来看,各酶活性强度均为埋置>地表。但随植株残体的进一步被分解,上述结果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纤维素酶活性除分解头一年(1988年)返青期略高于结实期外,此后各年均为果后营养期>结实期>返青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分解酶活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间的优势交替现象,即酶活性在一年中,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在各年度间,转化酶最先出现优势峰朗,蛋白酶随后出现,纤维素酶的峰期继之其后,可见牧草各物候期植株残体和调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分解酶活性强度与牧草植株体和凋落物所能提供的酶促底物量,植株及其凋落物被分解的难易程度和所处环境条件紧密关联,同时亦反映其分解过程中各自的酶促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数量分类(组平均法)和排序(PCA排序)方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带的小针茅(Stipaklemenzii)草原及典型草原带的克氏针茅(S.kryIouii)草原、大针茅(S.grandis)草原、羊草(Leymuschinense)草原样地资料进行了分类、排序.划分出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五个等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过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转化概率、脆弱带宽度、脆弱度、贴近度、多样性指数等多项数量指标分析草原退化过程,提出了草原带草原退化的临界等级。不同数量指标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基本一致:按等级顺序两两相邻等级间最不相关、转化概率最大、脆弱带最宽、脆弱程度最小、贴近度亦最小,而多样性指数最大的等级,就可认为是退化过程的临界等级。按此原则,小针茅、克氏针茅草原的退化临界等级在重度退化阶段;大针茅、羊草草原在中度退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草原群系植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小针茅(Stipaklemenzii)、克氏针茅(S.krylorii)、大针茅(S.grandis)、羊草(Leymuschinensis)群系,以及各群系内部不同退化状态的植物种多样性作了比较研究,分别以种的丰富度、干重值、重要值指标作了种的多度分布统计,又计算了不同群系及各群系内不同状态的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植物种多样性有随小针茅→克氏针茅→大针茅→羊草群系逐步增长的趋势,这与群系的水分生态状况是一致的;2)群系内随不同退化状态,种多度分布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3)三种指标所表达的信息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可用“中度干扰假设”(IntermediateDisturanceHypothesis)来解释,由于多样性是干扰梯度的峰形函数,所以中度干扰导致最大的多样性.由此可以根据多样性变化的峰形函数确定放牧保护的临界等级(阈值).  相似文献   

11.
以3个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自交系材料S26,S77和S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菠菜萌发期和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浓度范围内,低浓度(50 mmol?L-1)NaCl处理可以促进菠菜种子的萌发,但高浓度处理则抑制萌发;与S4相比,S77和S26在NaCl胁迫下...  相似文献   

12.
增施铁对镉胁迫下柳树生长及光合生理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Cd胁迫及增施Fe对不同柳树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探讨增施Fe对降低柳树Cd毒害和提高Cd耐性以及对柳树Cd修复的Fe调控作用。【方法】以旱柳‘Levante’和蒿柳无性系79026及790260为材料,利用1/2 Hoagland营养液(含25 μmol/L EDTA-Na2Fe)培养法,以不同Cd浓度(0、10、50、100 μmol/L)(不增施Fe)和上述Cd浓度下增施Fe(25 μmol/L)两组处理,培养42 d后测定不同柳树生长量(苗高和地径)、干物质量(根、茎、叶)、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和Cd、Fe含量(根、茎、叶)。【结果】①随着Cd浓度增大,3个无性系/品种生长量、干物质量、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Fe含量(茎、叶)减少,叶绿素a/b、胞间CO2浓度、Cd含量(根、茎、叶)增大,但根Fe含量在低中浓度Cd(10、50 μmol/L)时逐渐增大,在高浓度Cd(100 μmol/L)时减少。在相同Cd浓度胁迫下,3个无性系/品种Cd和Fe含量大小为根﹥叶﹥茎,旱柳根Cd含量大于蒿柳,但叶Cd含量小于蒿柳。②与低浓度Cd时增施Fe相比,在中高浓度Cd时增施Fe后,3个无性系/品种叶绿素a、b含量、旱柳‘Levante’和蒿柳79026生长量和干物质量(旱柳‘Levante’茎除外)、旱柳‘Levante’叶绿素a/b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显著减小,而3个无性系/品种Cd含量增大,Fe含量减少。在高浓度Cd时增施Fe后旱柳‘Levante’和蒿柳790260叶Cd含量均小于中浓度Cd时增施Fe的,且旱柳Cd含量(根、茎、叶)和Fe含量(叶)均小于蒿柳。③增施Fe提高了Cd胁迫下柳树生长和干物质量、叶绿素a、b含量、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特别是在高浓度Cd时增施Fe后降低了3个无性系/品种根和叶Cd含量,增加了茎Cd含量,旱柳Cd含量(根、茎和叶)均小于蒿柳。【结论】Cd胁迫抑制了柳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以及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在中、高浓度Cd胁迫时,对旱柳生长和干物质量积累的抑制作用大于蒿柳; 柳树根的Cd和Fe积累能力大于茎和叶,蒿柳Cd积累能力大于旱柳。增施Fe提高了Cd胁迫下柳树生长量和干物质量以及叶绿素含量,不同程度地增加了Cd含量和Fe含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d胁迫对柳树光合作用的影响,且对旱柳的影响作用大于蒿柳,这证实了Cd胁迫下增施Fe改善Cd胁迫下柳树对生长和生理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以冕粳147、合系22-2两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Na2CO3胁迫对粳稻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2CO3胁迫浓度≤20mmol/L时,对粳稻种子发芽和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略增加;但随着Na2CO3胁迫浓度的增加,粳稻种子萌发和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增强.当Na2CO3胁迫浓度>60mmol/L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说明,粳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Na2CO3的耐受浓度为60mmol/L.  相似文献   

14.
以6个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研究玉米萌芽期的株高、茎叶鲜重、根鲜重、茎叶干重、根干重、茎叶含水率、根含水率、根冠比、发芽率等性状的差异,并探讨了不同Na Cl溶液浓度与玉米萌芽期各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萌发期各性状除茎叶含水率和根含水率外,其余性状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这些指标都可作为耐盐玉米种质筛选、鉴定标准。Na Cl浓度与各性状都呈极显著相关,除根冠比随Na Cl浓度升高而增加外,其他指标都随Na Cl浓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根际渗透胁迫和离体叶片水淹条件下处理抗旱性小麦品种(旱选4号)和不抗旱性小麦品种(陇春10号)幼苗,结果表明:叶片中Put累积远大于Spd和Cad的含量.渗透胁迫下,旱选4号Put累积量大于陇春10号;而水淹时,两者Put相差不大,表明两种不同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Put的生物合成和降解具有不问的作用.不同程度渗透胁迫的处理结果表明,在轻度胁迫下,多胺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提示多胺在胁迫防御反应中可能起第二信使或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群羊草幼苗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和生理生态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乙二醇(PEG 6000)对内蒙古不同生境3个羊草种群(阿巴嘎、白音锡勒、嘎松山)进行渗透胁迫(-0.5Mpa,-1.0Mpa).结果表明:各种群羊草对轻度胁迫(-0.5Mpa)反应不敏感,叶片含水量和膜透性与对照差异不显;随胁迫强度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叶片生长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反,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大量积累,根冠比增大;脯氨酸积累、质膜相对透性与叶片含水量呈显负相关(r=-0.716l,r=-0.8212).不同地理种群羊草对渗透胁迫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反应具有一定差异.阿巴嘎种群膜伤害程度较小、叶片含水量变化缓慢、脯氨酸积累量小、根冠比增大更显、维持较高根活力和叶片生长量,其抗旱性强于其它两个种群.白音锡勒种群和嘎松山种群对渗透胁迫的反应相近.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2%,5%,10%,15%,20%(W/V))的PEG渗透胁迫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种子,研究PEG处理对凤仙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上述质量分数范围内,凤仙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茎长、根长、侧根数及鲜重均随PEG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当PEG质量分数高于10%时,幼苗体内SOD活性和P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增加, 表明凤仙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细胞膜受伤害程度随PEG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8.
海藻糖对渗透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PEG-6000渗透胁迫显著抑制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使种子萌发推迟,发芽率降低22.67%,发芽指数降低112.8%,活力指数降低10.4倍,单株鲜质量、地上与地下部分鲜质量、地上和地下部分长度分别降低4.2,4.0g,4.82,4.19和1.42倍;25mmol/1。海藻糖(TH)处理能显著促进渗透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使种子发芽率提高14.67%,发芽指数提高33.12%,活力指数提高175.40%,单株鲜质量提高101.69%,地上、地下部分鲜质量和地上、地下部分长度分别提高62.38%,335.29%,25%和11.11%.  相似文献   

19.
以粳稻合系22-2为材料,研究幼苗期干旱胁迫下喷施乙酰水杨酸和EDTA抗旱剂对幼苗生长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下喷施乙酰水杨酸和EDTA有利于促进粳稻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增加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提高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和保水能力,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细胞膜伤害,有利于抗旱保苗。两种抗旱剂中乙酰水杨酸处理对提高粳稻幼苗抗旱能力的效果较EDTA强,浓度均以1g/L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