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靖 《太原科技》2006,(4):3-6,1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包括10个方面60条,其中10个方面体现了科技发展所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和环节。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06,(3):6-11
编者按: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日前,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出台了科技投入等10个方面的扶持政策,本刊选其部分进行解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务院发布《围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4.
《甘肃科技》2006,22(2):I0001-I0001
国务院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发[2006]12号文正式发布《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涉及科技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等十个方面共36条,以下简称“36条”。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就“36条”体现上海特色的内容进行解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衡量一个地方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主要看其对科技投入的强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上海市、区县两级政府的财政…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今年2月份颁布以来,各方面反响非常热烈,特别是企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帮助企业理解配套政策内涵,本刊将分三期刊登吴寿仁博士的解读文章,从企业的角度对配套政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四、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也借鉴国外的做法出台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政府采购仍主要以节约资金为目的,所采购的“本国”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没有体现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倾斜,缺少针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定相应的采购政策,因而对促进自主创新作用不明显。所谓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作为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005年全国政…  相似文献   

8.
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4万多字的《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人才规划>是中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体制机制、重大政策、人才工程、组织实施等.领会和落实<人才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颁布以来,各方面反响非常热烈,特别是企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帮助企业理解配套政策内涵,吴寿仁博士从企业的角度对配套政策进行解读。本文是《纲要》系列解读的最后一篇。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06,(3):4-7
编者按: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关系全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大事.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全文的发布,我们需要从中领略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榆林科技》2008,(1):55-70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榆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昆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多方面的极大关注。为了让《纲要》为更多人理解、了解,真正推动上海市科技兴市主战略的各项工作,《华东科技》本期举办了“科技沙龙”,分别从有代表意义的大型国企、外资合资企业、科技民营企业、科技中介等邀请代表,立于企业角度、基层层面,着眼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畅谈《纲要》为企业、对企业生存成长环境等的作用、意义。着眼于企业对《纲要》的进一步地思考,既有利于加强我们对《纲要》的理解认识,引领企业加强对《纲要》的认知,使《纲要》、政府政策和科技企业等有机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华东科技》2006,(1):7-7
近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书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2008年6月23日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规划纲要》是北京市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经济》2005,18(1):5-5
国务委员陈至立日前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高度重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遵义科技》2006,34(4):13-21
一、序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始终坚持“科学技术足第一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研发经费、研发人员、论文、专利、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和机构等6个维度,分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前后中国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总结了中国近15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研发投入大国,高被引学者数量跃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等科技产出快速攀升至全球首位,知识密集型产业规模及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揭示了中国在研发经费投入结构、顶尖人才、技术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研发投入强度尚未跨越主要创新型国家2.5%的临界点,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仍明显偏低;R&D研究人员数量不仅基数低而且增长非常缓慢,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不升反降;专利授权率长期偏低,与美、日、德、韩差距明显;创新活动仍局限于少数企业,创新型龙头企业匮乏。提出了多元化投入、人才培养和集聚、关键核心技术供给、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重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