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尽管欧洲早期著名的大学都诞生于"黑暗的中世纪"后期,但传统的大学精神毕竟包含了"自治"与"学术自由"两层意思,即使在当时不能全部实现其理念,但一直是大学人的理想.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渗入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嬗变革新中,作为倡导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阵地,<自然辩证法通讯>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新的大学文化理念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大学文化步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1991年,我曾经应台北《中国论坛》之邀,撰写专文“一九七八年以来的大陆科学哲学”(发表在该刊第23期,1992年9月,第12—20页)。后来在收入我的论文集《中国现代科学思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时,这篇文章被科学出版社的编辑更名为“1978年以来的中国内地科学哲学”。在该文中,我从专业刊物、翻译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科学哲学十余年间(特别是在八十年代)的再生(与五四的传统和余韵对接)、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尽管拙作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毕竟也能察觉到已逝岁月的一些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4.
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任何富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活动,都“既需要外部自由的社会条件,也需要内部自由的探索氛围,更需要个人的自由的心灵。”(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70页)。“内部自由”或者“心灵自由”对于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进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外部自由的重要性;因为,在学术研究活动的“内部自由”与“外部自由”关系的意义上,某种制度性的“外部自由的社会条件”,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  相似文献   

5.
2008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一年:奥运会、神七,以及雪灾、藏区骚乱、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等。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简称《通讯》)创刊30周年。在30年的风雨历程中,《通讯》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从1978年的试刊开始,《通讯》在总结和反思政治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投人到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以规范的学术研究为工具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此同时,《通讯》始终坚持“格调高洁”的高贵品质,勇于提倡和积极创造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所缺失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通讯》从创刊初期定位“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到近年的“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始终是她的重要内容。科技史研究肩负着“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的历史使命,为“—个具有特色的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于光远语)的形成和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丰富本刊的内容和思想,为广大学子和学人开辟更广泛的交流园地和思维空间,本刊从2001年起拟设下述新栏目,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作者潜心钻研,精心构思,不吝赐稿。一、“科学文化”(含技术文化)栏目该栏目的论文要求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文化学、价值学、心理学、语言学诸角度,对作为文化和智慧的科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透视和综合,以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之本真、精神气质、文化意蕴和人文价值。现列出有关项目,供作者在研究和撰写时参考:1.科学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及它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自然辩证法是针对理、工、农、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授课对象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文理融合的独特属性。笔者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调研,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身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特质;而自然辩证法教学,则是从实践层面引导理工科研究生体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重要桥梁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丰富本刊的内容和思想,为广大学子和学人开辟更广泛的交流园地和思维空间,本刊从2001年起拟设下述新栏目,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作者潜心钻研,精心构思,不吝赐稿。一、“科学文化”(含技术文化)栏目该栏目的论文要求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文化学、价值学、心理学、语言学诸角度,对作为文化和智慧的科学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透视和综合,以揭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之本真、精神气质、文化意蕴和人文价值。现列出有关项目,供作者在研究和撰写时参考:1.科学文化的内涵沙艇以及它在人类文…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今年已进入她的第15个年头了!眼下,我国正在迈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衷心地赞成和支持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抚今追昔话沦桑,“不思量,自难忘”。记得15年前,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之时,《通讯》经过认真、紧张的筹备,终于在1979年正式问世。特定的历史环境,铸就了她别具一格的精神气质。15年来,尽管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各种潮流此起彼伏,但是《通讯》没有随风逐流,哗众取宠。她安之若素,苦心孤诣,始终把繁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使中国学术步入世界学术之林作为自己的志向和旨趣。她只知道默默地耕耘,从不问及“收获”;然而,她在一定程度上却促进了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诸学科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支持了一代青年学子,为众多的自然辩证法爱好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食粮。读者、作者们对我们热情鼓励,也使我们感到不安与惭愧,因为《通讯》仍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她能否继续进步和成长,还有待历史的考验。目前,一些“纯学术”刊物的出版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坐在冷板凳上编赔钱的杂志,心里也不是纹丝不动的。但是,我们想到: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非必然要以降低理论思维水平和国民精神素质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求要引入新的市场机制,而且要求在文化精神领域和道德取向方面大力改造个人;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人的现代化;何况顾亭林早就有言在先:“文不可绝于天地间”。于是,我们便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不畏其苦、“不改其乐”地默默耕耘了。感谢读者踊跃来信,给予我们以极大的信任和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心灵的慰藉。“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我们在鸡年愿与读者以此共勉,为繁荣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事业稍尽绵薄之力。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相似文献   

11.
纵观20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80年代的科学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功能。所谓承前,就是承继“五四”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传统;所谓启后,就是开启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开端、新阶段。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踟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通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辩证法通讯》可以看到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哲学再生、起步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早期以来,自然辩证法与科技、经济、文化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自然辩证法日益深刻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的良性运作中,自然辩证法业已并将进一步发挥其极大的人文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假科学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之根基,弘扬科学精神对于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贯彻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  相似文献   

13.
春风柳绿江南雨,秋去黄满北国风。《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经历了30个春秋,30年来她为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0年来“尽管其间几多风雨、几多坎坷,但她像在烈火的灰烬中再生的凤凰,以其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新颖的思想张力,在中国众多的理论期刊中脱颖而出,且节节飞升。”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科学文化为大学人的自我发展树立了目标并创造了环境条件。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大学人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一总三分”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架曾对整个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随着科学和技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自然辩证法理论工作者对科学和技术整体的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体系的不足之处也日渐明显,主要表现在(I)现有的教学体系将科学和技术笼统地称为“科学技术”,不仅导致理论体系建构上的不协调,也引起实际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误导;(2)现有的教学体系没有讨论科学精神的章节内容,容易使学生只看到科学和技术的工具性内容,而忽视科学和技术的人文性内涵,因而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体认科学精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的路径;二是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的路径;三是从“科玄之战”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的路径。从这三条路径入手,我们不仅能够探索和揭示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的深厚传统和鲜活主题,而且还可以阐述和描绘科学文化哲学在中国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在现代化达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恰恰缺失了科学精神,大大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导致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儒家人伦文化体系对科学文化的排斥,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工具取向对科学理性的疏离,学术功能政治化对科学文化的压抑,哲学层面的经验论思维模式对科学文化的替代.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我们应当着力促进中国人伦文化向新型科技文化的转型,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活动,阐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旨,认为爱固斯坦的科学实践体现了由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实效精神所构成的科学精神与由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进而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通、两种精神的统一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一年:奥运会、神七,以及雪灾、藏区骚乱、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等.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简称<通讯>)创刊30周年.在30年的风雨历程中,<通讯>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从1978年的试刊开始,<通讯>在总结和反思政治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以规范的学术研究为工具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此同时,<通讯>始终坚持"格调高洁"的高贵品质,勇于提倡和积极创造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所缺失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当代许多社会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教育改革、人的自我完善等)都与此有关。两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决定的。自从有了人和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