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常刚 《科技信息》2011,(15):328-329
园林意境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中国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景、文化的融合,因此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本文分析了园林意境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和创造手法,简单剖析了园林意境在题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美结合。舞蹈是通过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动态的人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只有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在舞蹈中,把"形"与"神"、"情"与"景"有机的统一,才能创造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提起《春江花月夜》,几乎是无人不知,这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和乐曲越来越新,更多样化了,如何把握琵琶的传承和更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琵琶的演奏意境的问题。什么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整体。意境让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如身入其中,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形与神和谐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要使琵琶在演奏中达到…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要有恰当的景物描写,但景物与人的情感分不开的,往往都是以景来抒情,情景相伴而生的,情景交融才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如何才能达到情景融合,文章写作过程要做到:以景衬人,以人带景;情随景生,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5.
梁成 《广东科技》2007,(6):144-145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也就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是从有限达至无限的体现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中的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意情意景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文论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论者虽多,然关于胡适论诗词意境的研究文章,则寥若晨星,本文可补当前意境研究之(?)如。本文从意境与真挚的情感、与文学的价值、与作品的风格、与文学的意味、与时世的变适、与作家的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对胡适的诗词意境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不足。胡适的基本观点是:真挚的情感可增强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对诗词作品的风格和文学意味有重要作用;意境之有无决定着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意境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世的变适有密切的关系。但胡适对意境概念的使用是多义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10.
意境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在传统文论中,诗有诗境,画有画境,书法、词、曲都各有其境界。对上述境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构成其境界的基本要素——情与景(或言意与境、物与我等)则是共同的。由于情与景之间结合关系、组合方式的不同,而有其不同的意境形态。一般说来,直接言情的作品,也即传统文论中所谓的赋体,通过“敷陈其事而直言  相似文献   

11.
《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奇葩,文风华艳奇瑰,感情激越昂扬。屈原的坎坷身世与不幸遭遇引发的哀时伤世之感、楚地凄幽山水及其缠绵悱恻传说、楚声遗韵之影响形成了《楚辞》悲剧性的诗学特征。而这种审美特征通过将客观物象渗入主观情感、营造幽怨惆怅的意境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体现了《楚辞》诗歌情景事理交融的哲思美,从而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诗歌中题材与诗体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新题材的出现对诗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晋宋之际山水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山水描写艺术的发展,使赠答诗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诗体解放过程,突破了西晋以来四言体赠答诗的发展困境,同时确立抒情体物的新的诗体内涵,形成了新的赠答诗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3.
苦吟在唐代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风气。作为一种表达行为却很早出现,并且贯穿了古典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如此独特持久的文学现象,学界并未充分重视和深入挖掘。迄今为止,苦吟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三十年。本文对近三十年来苦吟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勾勒,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并展望了研究前景,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寻求一条新脉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酬唱赠答诗和写景纪游诗在文廷式诗歌中占有一定比重,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是考察诗人情感脉络和诗风嬗变的重要环节。文廷式的酬唱赠答诗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非是言不由衷的唱叹之音。其中不仅有诗人外部活动的反映,更有诗人内心思想嬗变的折光。文氏之写景纪游诗借游览途中之所闻所见,将山光水色的描摹转化为审美过程中的超然心态,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刻体验,以此来消解内心的忧愁苦闷,表达对于时局的忧虑。  相似文献   

15.
船山继承先秦儒家“致中和”的思想,在美学思想上提出了“美在中和”的命题,具体在论述诗词意境中情景关系时认为应该“妙合无垠”,即客观的自然美与主观的情志美得到和谐统一。从对他的诗词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情景契合表现出的和谐美。在表达方式上船山对情景关系的处理安排,灵活多样。学习和研究船山关于情景契合和谐美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对于创造出当代诗词精品以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仍然有它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休闲旅游能够调适工作压力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乡村旅游,不仅能使人们观自然的大好风光,陶冶情操、舒缓情绪,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南朝赠答诗数量众多,反映出的主题主要有以诗赠别、以诗抒怀、以诗干谒三大类。其中赠别诗按其情境,可分为多对一的赠别,一对多的赠予,一对一的相赠三类;以诗抒怀主要抒发的是生命短暂之思和游子思乡之情;以诗干谒是通过赠答诗表达出慕群恋景,求荐希用之意。这些主题的兴盛与南朝统治者重视文学推崇诗歌的风尚,以及动荡更迭的政治环境下文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唐代晚望诗艺术特色表现在虚实交错的布局、丰繁意象的选取和真性情的表达这三个方面.同时,虚实交错的布局构成了晚望诗远近互文、动静交相的美感;丰繁意象的选取导致了晚望诗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饱满;诗人真性情的表达构成了诗歌具有沉郁、清丽、雄壮、感人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9.
历来注重诗教的中国,用诗歌培养高尚乐观的道德情操。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文化源远流长,从唐诗言志、抒情、个性、形式、爱国等五个方面概括出诗人的抒怀精神、求真精神、刻意求精、求深、求新的竞赛精神;不拘一格的精神;追求艺术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唐诗的影响意义深远,诗人的精神对今人的人生素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广西诗坛可谓是“异军突起,三足鼎立,八桂飘香”。他们以《扬子鳄》、《自行车》、《漆》等民间诗刊为阵地,集体出击、群体互动式写作的姿态开始了突破广西诗歌“低音区”宿命的抗争,以昂扬的激情、强劲的势头唱出了自己的最强音,成为新世纪中国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