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棘尾虫形成包囊时,虫体变得瘦长并团缩成圆球,毛基系也随着逐步脱落,它的两个大核由椭圆形变成纺棰形或长圆形,在虫体中部发生纵向融合,四个小核也减少成为两个,最终成为由两层包囊膜围着的具一个圆形大核和两个小核的休止包囊;棘尾虫脱囊时,融合大核发生特殊的染色质改组现象:即大核染色质变得中部着色深周边着色浅,以后周边的着色程度也变深;或者是大核染色质变得一部分着色深另一部分着色浅,以后另一部分着色也加深。接着,一个融合大核分裂成为两个大核,两个小核也分裂为四个,随着核器的变化,逐渐长出毛基系,虫体同时也逐步拉长,不久便穿膜而出。  相似文献   

2.
腹柱虫Gastostyla sp.成包囊过程中,其纤毛器的分化不论是从细胞前端或是细胞后端开始,其大、小核的变化是相同的。首先,两个大核先出现复制带,然后两个大核融合成一个圆球形融合大核。另外也观察到二核包囊和四核包囊,融合大核在包囊进入休眠之前出现复制带,改组后的融合大核在休眠包囊中分裂为二。在成包囊过程中,两个小核中的一个被吸收。出包囊时,小核分裂为二,融合大核行无丝分裂成两个大核。  相似文献   

3.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  相似文献   

4.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100个E.charon,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先列进行统计,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并与E.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charon应独立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   

5.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衰老型上海四膜虫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其大核经无丝分裂,成为近似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传给前、后仔虫.小核的有无与大核的分裂机制无关.分裂前期其旧口器在新口器发生时被逐渐吸收,只剩下一些痕迹.在新口器分化趋于完全时也开始重建,最后恢复正常形态.新口器位于分裂沟后,且和旧口器在细胞的同侧,分裂末期成为后仔虫的口纤毛器,旧口器经过重组成为前仔虫的口纤毛器  相似文献   

7.
骈体棘尾虫调节成正常单体棘尾虫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骈体调节成单体的过程,无论是在处于无性分裂间期或是处于无性分裂期间的骈体棘尾虫上都会发生。处于无性分裂间期的骈体,调节成单体的过程比较简单;先是骈体的右半虫体上反口围带分段断开往下移动瓦解消失,或在原位瓦解消失,之后整个虫体调节为正常单体虫。在无性分裂期间所表现的调节过程则有四种;(1)骈体的右半虫体上反口围带分段断开,往下移动而被左半虫体吸收恢复成正常单体虫。(2)骈体的整个右半虫体往下移动被左半虫体吸收而恢复成正常单体虫。(3)骈体的左半虫体同右半虫体相互拉开形成一个具正口围带的单体虫和一个具反口围带的单体虫。具反口围带的单体虫因不能摄食而必然死亡。(4)骈体上正、反口围带及核器发生上的不协调。换句话说,骈体上会出现大核正常分裂,新正口围带原基正常发生,而反口围带发生调节,同时不出现新反口围带原基,或骈体的大核不分裂,新正口围带原基仍正常发生,反口围带发生调节,新反口围带原基也不会发生的现象。大核的调节是通过相互融合或瓦解消失一部份的方式来恢复到正常单体虫的大核数目。  相似文献   

8.
应用透射电镜术和生化抽提扫描电镜术显示,华美游仆虫大核核膜表面形成孔状结构,并有相当数量的附着物;小核核膜表面也有孔状结构,但附着物较少.此外,非分裂期大核染色质凝缩排列形成染色质团,染色质团由染色质颗粒构成,各个染色质颗粒含有许多均质的染色质小体;大核DNA合成期间,大核复制带区的染色质团分解成染色质小体.据所得结果认为,染色质小体是构成游仆虫大核的基本结构单元;大、小核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在无性生殖期间核、质间的功能活动及物质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是原生动物纤毛虫纲,腹毛虫目中一种常见的纤毛虫。身体扁平,肾形,背面略凸,腹面平坦,体长约100~300μ。腹面的棘毛,计有八根额毛,五根腹毛,五根肛毛和三根尾毛。背面则具五列背毛。分裂间期的核器官,是二个大核和二个小核。大核呈长椭圆形,长约43μ;小核圆球形,直径约为4.4μ。张作人等曾在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上,通过切割再生、摘除大小核及移动大核的  相似文献   

10.
纤毛原生动物含有大核和小核。小核DNA分子量很大,组成染色体,在无性系生长期闯不产生RNA。小核在结合生殖时经过减数分裂而产生大核,大核只有无丝分裂,核内含400至10000碱基对DNA。这种DNA分子在结合生殖时通过大核发育而成。 Ammermann,Alonso et al,Golikova,最早发现腹毛类毛虫大核发育早期出现和双翅目幼虫相似的多线染色体。Kloetzel,Murti用电镜观察了游仆虫和棘尾虫的多线染色体,并指出多染色体在发育后期被纤维物质横贯形成染色体间带,进  相似文献   

11.
腹毛类纤毛虫(hypotrichciliates)是纤毛门原生动物中一个最为进化的类群.迄今的研究表明.这类纤毛虫细胞除具有腹、背的分化,细胞表面纤毛聚集成发达的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外。其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细胞内含有一个至多个致密型大核,细胞周期中大核DNA合成采用复制带(replicationband)的形式进行.在含一枚大核的纤毛虫细胞中,核的两端同时出现复制带,两条带相向移动至融合后消失,完成DNA复制;在含有两枚至多枚大核的绝大多数种类中,各在核的一端出现复制带,并分别向核的另一端移动,当两个至多个大核相互靠拢,带消失,表明DNA复制完成,然后大核融合成一部分.作为较罕见的例子,作者对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rubra)的观察发现,虽然其具有腹毛类纤毛虫的基本形态,但大核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显著不同于上述的情况,详细了解其核器演化的特征,无疑对深入认识纤毛虫细胞核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 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它在无性分裂时期形态发生的全过程。观察了前仔虫口围带的形成过程,并将其与亲代的口围带进行比较,认为前仔虫口围带是经过重建的。从口器、大核等的情况反映出寡毛双眉虫与游仆虫、盾纤虫以及尾刺虫在进化上的关系。并认为前、后仔虫形成后仍继续恢复其典型的纤毛模式。  相似文献   

13.
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相似文献   

14.
栉孔扇贝精子形成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栉孔扇贝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胞质内出现致密的前顶体颗粒;精子形成早期,前顶体颗粒融合、增大后逐渐成为前顶体;最后,前顶体覆盖在细胞核的前端形成锥状的顶体,与此同时,细胞核发生致密,体积逐渐缩小,由圆球形变成长柱状的精子核。  相似文献   

15.
一、不育系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其异常现象有: 1、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任何时期,均出现其细胞质液泡化及染色体全部或部份缠绕胶合成不规则的团块。 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有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出现单价体或三价体;有的小孢子母细胞的胼胝质壁溶解,细胞质粘连形成多核原生质团;有的在粘连的大块细胞质中仅有许多核仁。 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二核或四核后,胼胝质横隔壁仅在其中央形成或从中央仅向一边周围廷伸,其外围的细胞质仍互相通连。以后胼胝质壁溶解,就从其细胞质相连的地方似非有丝分裂一样,拉开形成两个或四个裸孢子。这种胞质分裂的方式很特别。还未见有所报导。 二、不育系花粉的败育,在小孢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单核、双核、三核),均观察到各种败育现象,小孢子出现各种畸形。很特别的是,有很少数小孢子是孳生的。这些孳生小孢子,有的在一端是相通连的,形似非有丝分裂劈裂状;有的在中部相连通,似非有丝分裂的横缢状。这是小孢子的两种新的败育形态。可能是二分体的横隔壁形成不正常所致。 三、不育系的绒毡层提早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就开始解体。 四、保持系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减数分裂为顺序型。四分孢子为二轴对称式。花粉粒为三孢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放射自显影术对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期间其体内大分子合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合体内除第二次成熟分裂外,其它各次核分裂之前都须进行一次DNA合成.在大核原基发育过程中,其DNA合成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接合体的老大核内持续进行低度的RNA合成,并于接合后体分离时突然终止.4d以后,数枚新的大核才出现活跃的转录.第二次皮膜改组启动之前,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速率较低,其后显著增强.早期合成的RNA以及蛋白质都参与了大核原基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特征.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质内分裂增殖,卵母细胞的胞质不均匀,出现许多空泡状物质.  相似文献   

18.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圆口铜鱼早期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发现:第1时相,卵原细胞呈圆形,细胞核较大,核仁1个,由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组成;核内异染色质少,常染色质多;细胞质中有1~2个核仁样体,线粒体数量少,其基质电子密度低,嵴不发达.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核仁数目增多,形态上出现大小区别.早期细胞质中核仁样体增多,靠近核膜,不被线粒体包围;光面内质网较多,糖原颗粒均匀分布;线粒体出现聚集现象;中期线粒体包围核仁样体.晚期核仁样体由大变小,逐渐消失,细胞膜边缘开始形成胞质突起.第3时相,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形成大量突起,且越来越明显;中期放射带开始形成,滤泡细胞出现颗粒细胞和鞘膜细胞的分化,两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显著差异;晚期卵母细胞周围胶原纤维发达,呈束状,鞘膜细胞扁平状,卵母细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讨论了圆口铜鱼早期卵子发生的特点,并与铜鱼的卵子发生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对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其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卵径55~60μm,核相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约50~55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10~30 min,精子入卵膨胀成球形;30~50 min进行第1次成熟分裂,排出第1极体;50~60 min进行第2次成熟分裂,排出第2极体;同时精核和卵核体积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70 min左右,雌、雄原核联合,形成第1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70~90 min受精卵进行第1次卵裂,形成2个卵裂球;90~110 min进行第2次卵裂,形成1大3小的4个卵裂球.  相似文献   

20.
《科技智囊》2006,(8):81-81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